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一期且.行 且.修 生活禅
 

且.行 且.修 生活禅

张春青

禅定随想

曾经到过许多寺庙,烧过许多高香,也无数次在香火缭绕、梵音绕梁的殿堂拜佛祈福,但那只是因为去了,所以拜了,从众随俗而已,对于佛学知之甚少,敬而远之。

公司这次组织的两天两夜的寺院生活,让我对佛教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重新打量、审视自我。
这一转变来自寺院的诸多清规戒律和每天的禅修。当辛苦地上着早课晚课,吃着没有油水的斋饭,还得坐在静默的佛堂打坐的那一刻起,我觉察到和自己独处竟是那么不易,注意力集中不了一分钟,无数的念头便层层涌出,终于明白心才是最难调伏的地方,而当我自观本心,发现那纷扰的念头竟都来自外物。

佛家讲“戒、定、慧”。“戒”字在我理解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而人如能有所不为,就是能控制自心的开始了,那就是“定”的境界了,而有了定力自然就能生出智慧来,因为人只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才不受外物干扰,才能更清醒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从寺院回归凡俗,修行却永无止期,对于佛教更是多了敬意和亲切,也更深地领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深远含义。现在一有空闲就想打会儿坐,感觉心静如水的状态很是幸福。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

景小光

禅修回来,感悟特别强烈,但是一直觉得无法用文字表达,要是真正总结一下,好像又得静下来闭上眼坐会儿……

昨夜听音乐,又听到了那首石进弹的叫《夜的钢琴曲》的钢琴曲。每次听都好像很熟悉。第一次听到时,这首曲子是在为那首非常有名的诗《见与不见》伴奏,于是每次听都会想到那首诗,诗人想表达的主题是“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是啊,我的禅修收获不也就在那里吗?就在闭上眼才能看见的自己的心里,看到经历修行后的心是那样的寂静与欢喜。

走了半个人生,我们都一直忙碌,在追求什么呢?直到放下周遭繁杂,静修一座,才恍然了悟,人生一世,无非就是要求淡雅之美,得禅趣则更是不亦乐乎!“禅”就像我们食水果时感受到的那一丝淡淡的香甜,赏音乐时飘进身体的那一缕柔柔的心音,晨醒时回味在脑海的那一段美美的幽梦,同事相处时彼此赠予的那一份暖暖的真情。就像一条寻不见源头的小溪,奔流不止,滋润万物,使看到它的人不会痴迷,使欣赏它的人不会沉沦,使热爱它的人不会疯狂,拿又拿不起来,放又放不下去!

放下身边事物,打坐—入定—修禅,这个世界竟是存在得那么自然,一切事物也都可以脱俗,进入那幽美邈远的境界。禅悟就是修禅的收获。

像一盏远观无味的茶,当端起来送到嘴边时,才能感受它味道的幽香,色泽的清醇,存在的淡雅。“修”是在默默地品味之中,“禅”已在蓦然回首的感悟里。

放下可不是万念俱灰,只是放下杂念,清修心境;修禅更亦非逃脱,而是要提高修为,追求境界。因此,做个淡雅的人,并非没有了追求,放弃了理想,忘记了奋斗。是要我们学会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按部就班,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从容而不急躁,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傲。从来就没有消极,没有气馁,没有望风而逃,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而不被动挨打!

如果真要总结感悟到什么,我倒是想起了大和尚送给我们的那个小礼物—小茶碗,用它喝茶,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何为“一盏茶”,或许这就是我此次的感悟!对了,“喝茶去”吧!再喝,再感悟!真是“坐亦禅,行亦禅”,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

且行且禅悟

韩.清

经过近三天的禅修生活,聆听佛教音乐,体验寺院庵堂生活,亲身感受佛教禅宗的文化魅力,净化了心灵,重修了人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迸发颇多感悟:

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心若静下来,才能更多地激发我们的潜能。闲暇之余,静观内心,真正的财富、风景只在人的内心。幸福不取决于得到多少,而在于感受到多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高兴时心平气和地感受它,痛苦时也要心平气和地体会它,事物本就没有太多区别,悲欢离合皆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宽窄都是路,前后皆为空。只有把每一部分加起来,才叫完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生活。

佛曰:苦非苦,乐非乐。真正的修行是欣然面对一切好坏,全然接受此刻正在经历的一切。保持心态,放下执念,知足常乐,笑对风云。

在工作中要想保持最佳状态,就要心平气和,不烦恼,不痛苦,不浮躁,不盲动,放松心态,专心认真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把注意力放到想象的结果上面,不为过去的成败而困惑,不为将来的得失而担忧。每个时段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事实上都是一种隐藏的助力。

工作中既要淡,又要味;忙碌时要耐得住折腾,安逸时要守得住浮躁;来时浮云遮望眼,明月清寒上心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多的感悟,个中好处,还需自己慢慢品味,接下来的路,且行且修行。

信念的力量

薄世亮

短短两天的禅修体验,之前对禅修的好奇、神秘变得生动、丰富而具体,两周之后回顾禅修,又有更深的自我体会:

禅修生活的两天中,我们看到了义务在寺院中常年付出的信众,她们每天凌晨4点钟就从四面八方的家中以不同的交通方式赶到寺院,或扫地、或做饭、或洗碗、或做其他杂活;我们看到她们的眼神中没有抱怨、没有委屈,甚至看不到疲劳,看到的总是快乐、是满足、是幸福,她们需要的仅仅是能每天在殿堂中早晚诵读经书,每天都能与心中至高无上的佛祖在一起,这种信念产生的巨大且无形力量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强大的震撼。

对佛的敬仰其实也是对善良、品德、包容的敬仰,善良是人性的根本体现,品德是人格的衡量标准,包容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担当。

此次禅修让我们在感受到人们对心中的佛无限敬仰的同时,信念会让自身产生巨大的源源不断的能量。作为平常人,我们也应该把“善行善为、胸怀责任、勇于担当”作为支撑自我发展、完善自我品行的一种信念,让这种信念成为支持我们自我提高的源源不断的能量之本。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