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一期9107班的《禅》机
 

9107班的《禅》机

华莲

“9107”是我大学入学时的班号,那是一个准军事化院校。高三毕业那年的暑假,接到入学通知书后,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我与一群陌生的长辈去普陀山旅游。那年19岁的我曾误认为,不久之后自己将是身穿制服的公务员,若和大家一样到寺院烧香拜佛,可能属于迷信,所以即便进入了法雨寺,却在导游劝我进大殿“拜拜”时,仍不愿“不明不白”地随众。于是整个普陀山之旅乃至后来多年,我几乎再没进过寺院。但不知为何,自己当时与导游论辩时说过的一句话却刻骨铭心:“我不能只因为大家拜,就跟着拜。等我哪天明白为什么的时候,我会虔诚礼拜。”

开学入校几个月后,迎来第一个元旦,我们9107班全体师生举行“迎新联欢会”,因为班里男生多,女生少,大家平时都穿着制服,学校纪律也挺严格,所以即便是联欢会,总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当时我是文艺委员担任节目主持,于是就想了一个调节气氛的互动游戏。

我找来三位同学,请他们站在教室中间,对大家说:“请所有同学保持安静……现在,请中间的三位同学集中注意力,在接下来的倒数十秒钟内,请尽可能多地记住教室内的红色物体。记住!是红色物体!十秒钟后你们将被蒙上眼睛答题。现在开始-倒-计-时!”

倒数十秒过后,当他们被蒙上眼睛准备抢答时。我说:“现在,请仔细听清题目。题目是:请尽可能多地说出教室内的蓝色物体!是蓝色物体哦!!”

这一问,出乎三位答题者的意料,也出乎所有其他同学的意料,当他们看到那三位同学蒙着眼睛,张大嘴巴哑然失笑的模样,都哄堂大笑起来。后来究竟谁胜谁输,我忘了,但他们三位确实是迟疑了不少时间。当瞬间记忆充斥了红色物体时,反而迟钝了本来并不难答出的蓝色物体。

调节气氛的目的不出意料是达到了。就在所有人开怀大笑互相调侃的时候,我渐渐调暗了几盏灯,播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算是交谊舞时间各自随意,我则坐在教室一旁的角落陷入了默然的沉思。

在我看来,这则游戏恰恰显示了:当我们内心生起强烈执著,只关注自己想要的目标时,就会忽略所有其他,乃至本来一切“皆现在前”,也都变成“视而不得见”了。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岁月流逝,世事无常。毕业工作几年后,我辞去了公务员工作,也褪下穿了七年的制服。尽管如此,我仍对曾经的这份职业保有尊重及理解,也对大学三年的同窗学友心怀惦念。

直到十多年后的2004年,我得遇机缘深入了解到佛教的真正义理,同时无限遗憾曾因自己在普陀山一念造成的误解,错失了那么多光阴,与智慧之道失之交臂。

那个大学一年级时曾经的“红蓝游戏”一直令我印象深刻,以至多年后,当我最初学佛,阅读到佛经典籍,以及高僧大德有关“众生执著,因小失大”这个问题论述时,常常心有感触。

再后来,我有机缘参加禅修,听到禅堂班首师父们开示用功方法,又联想到这段情节。此时却是感叹,参禅用功时,若能专注一境将话头用得如此“执著”,乃至忘了其他,却可受用无限好处……

2006年初,9107班举行了毕业十二年聚会,同学们几乎仍都是同行,聊着各自单位、岗位的话题,也回忆当年的在校生活。得知我经常去寺院,而且学佛,他们都很好奇。但在那样热闹的场面,我一时也无从谈起,只是不禁回想起1991年暑假的那次普陀山之旅,感触颇多……

那次聚会后没多少时日,我去了柏林禅寺参学了两个月,受益无穷,三年后又去住了一个月。2009年末,柏林寺《禅》刊编辑部出于信任,委托我协助《禅》刊在上海地区的发行工作。在与各个寺院、素餐馆、茶馆、书店以及其他商家联系期间,刚巧有一期中刊登我写的一篇感悟文章,于是我突发奇想,决定借花献佛,按聚会时留下的9107班的通讯名录,给我的每位同学订一份《禅》刊。我想,当他们见到这本《禅》刊,读到其中多篇文章,无论是佛经原典、祖师语录、大德开示,还是同修的感悟,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也就能间接了解我之所以对学佛感兴趣的原因了。同时我也相信,到这个年龄阶段阅读《禅》刊,应该会有不少共鸣之处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为9107班的几乎每位同学结缘了一本《禅》刊。令人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就陆续收到多位同学的电话及短信,对这份意外的礼物表示感谢。他们告诉我说:“虽然每一期前几篇文章里几乎都是佛教专业名词,文言文多不易马上读懂,但《禅》刊里还是有许多文章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听到这些话,我内心充满喜悦,也特别感恩出版《禅》刊的诸多有缘人。

2014年8月2日,9107班举办了毕业20周年的聚会。全班40位同学,有三十多位参加了,其中一位还是离职多年已在国外定居的。更难得的是,年近七十的班主任也大驾光临,大家百忙之中再次重聚,真是不容易!此前班里用微信群联系时,我偶尔会发些在不同寺院参学时拍摄的照片,他们见到都很欢喜。但是最令我欣喜的是,这次聚会时,大家见到我都会先提到《禅》刊。

“你几年前给我订的《禅》刊一直如期而至,谢谢你呀,里面有许多文章看了很有启发,有机会还要向你了解更多啊……”

“我平时单位忙,不一定有时间静下来看,但我爱人很喜欢看,她说这本刊物很好!”

“许多文章我一下子还不是太看得懂,但是心静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挺有味道的,我还要慢慢领悟……”

最有意思的是,班长见到我,还是原来的“班长腔”:

“说起那本《禅》刊啊,有次我去河北石家庄出差,经过赵县柏林禅寺。我一看,柏林禅寺嘛,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后来一想,哦,对了!我就问里面的人,你们这里有一本《禅》刊吧,你们一直给我寄来的!一直给我寄来的!我一直收到的!到现在也一直收到的,好多年了!”班长说的时候很激动。我想,他大概觉得那是很巧吧,我也觉得是很巧呵!

善缘,善缘!

听他们这样告诉我的时候,我突然感觉,相对于仍是同行公务员的同学们而言,毕业20年的聚会上,本来除了校园生活的回忆,我可能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但因为这本《禅》刊,我们的话题会引伸到另一个层面上,以致那些无法在热闹聚会上深入探讨的话题,也会留到微信、短信中表达。如同聚会结束后,我收到的一则微信留言:

“又收到禅刊了,谢谢你!看到这本读物,总是有种极为亲切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我还有点心浮气躁,无法仔细阅读,只是粗粗掠过,留待以后学习。我似乎与佛教有缘,喜欢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在旅途中不忘访问古寺名刹 ……”

这段留言不禁令我再次回想起到当年普陀山之旅,心中不免仍有惭愧。

那个9107班曾经的“文艺委员”,看似离开“大部队”已经多年,但一本《禅》刊却令她与同学们得以再续前缘,相信这份善缘会在各人的内心常存更续,也会令更多原本像她一样误解佛教的人,能有机缘在某个时候豁然明朗,得以转身……

若此文有缘与9107班同学们见面,那正是同学们的再一次相聚!能如此相聚,又是怎样的一个惊喜?!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