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六期山居茶缘
 

山居茶缘

南山如济

普茶 

在终南山,做一个自在的茶者,山风吹来的时候,心里如果足够安静,就可以听到群山的语言。

据文献记载,普茶之事起源于禅门。历代祖师为了广种善根、普结佛缘,以吃茶为契机,以宣示禅宗心法为归旨,因此有了普茶之举。古时候寺院里产茶,上者奉佛,中者供奉诸方大德,下者自奉。又专设茶头,用以供奉大众茶汤。禅宗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禅门清规,当然值得大力提倡了。

赵州从谂和尚住观音院时,经常以一句“吃茶去”法语接引四方学人,因此有了“云门饼、赵州茶”的话头流传后世。到了近代,寺院普茶仅仅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举行,和社会上的“茶话会”并无二致,已经没有了往昔的庄严与深意,殊为感叹。

普者,普遍周详之意。虽然只有一盏茶,然而上奉十方诸佛,中供诸贤圣,下及六道三途,如大雷音,如大云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莫不沾染茶露,生欢喜心,这才是普茶的实境和深意。

如济赘语:

已酉年(2005年)初夏,南山子如济一大早即动身,乘车前往终南山如济居普茶。

如济居普茶的日子是我和住山的明印师上个月拟订的,之前已做了不少准备,如茶品、器具、坐具的鉴选等,都一一精心安排,以求洁净和庄严。

如济居位于终南山紫阁峪内,海拔约1000米,步行上去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有回心石、如济梁、息心石、歇脚石、观音石等多处景观,是一个读书、饮茶、参禅的好地方。

由于连日晴热,山里的气候也溽热异常,尚未过如济梁,身上的衣服已几乎湿透了。山下正在修路,行人和游客均看不到踪迹;初生文蝉栖止在茂密的草木丛中,鸣声时续时断。走过如济梁,一位山民正斜倚在山道旁歇息,告诉我说:山上杏子熟了,很甜的。山上杏树很多,记得初春上山时杏花满眼,娇艳无比。现在已是初夏,距离夏至尚有两日,杏子该熟了。

最近事情很多,身体状况不大好,行走在炎炎烈日下的崎岖山道上,感觉稍稍有些吃力。又走了一大段山路,旅行水壶里还有一些水,我放下行囊,找了块山石坐下,喝了一大口水后,感觉好多了。抬头看看山顶,还有一大半路程呢。太阳的热力却越来越强了,连文蝉也停止了鸣叫,天气真的太热了。一直以来我都有一条为人处事的准则,那就是:既然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我取出毛巾,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背起行囊继续前行。并口占七绝一首曰:

六月终南溽暑天,文蝉声怯鸟声圆。

山路崎岖何所慰?茶汤微苦杏方甘。

这是想象到达如济居后饮茶吃杏的情景,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意味。

终于回到如济居了!明印师已在院外的一棵柿树下设了石桌、石凳,是专供四方游客和山民歇息饮水用的,也可以用作普茶的场所。明印师功德真大呵。

洗过脸,喝了一大碗茶汤,吃了两三枚山杏,略略休息后,即开始普茶。

普茶在院子里进行,虽然简单,但很庄重,因为这是如济居的第一次普茶活动。除供养诸佛菩萨及贤圣外,也供养土地山神以及六道众生,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安住。

山杏很多,虽然个头小了些,但很甘甜,用来做茶供最好。

做完普茶后简单吃了些午餐,又与明印师闲话多时,看看太阳快落山了,开始担水浇灌山上的茶树、菊苗、瓜果菜蔬等,一直忙碌到晚上。

我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下山。

这两天持续高温,气温高达38度,回到家里时已经是中午两点多钟了。看着我汗流浃背的样子,夫人嗔怪道:你真是疯了,这么热的天气还往山上跑!

瓦罐茶 

用瓦罐饮茶,一瓯风云,酣畅淋漓,蕴藏的是岁月和时光的味道。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也可以啜饮,你会觉得这便是传说中仙人们的饮茶之乐。

我个人如今泡茶很随意,盖瓯可泡,茶壶可泡,茶碗可泡,瓦罐也可泡。大多是根据茶品不同,选用不同器具,只需恰当掌握投茶量、水温以及出汤时间即可。

山居饮茶,以煮茶为主,泡茶、煎茶为辅。烧火用石灶、劈柴,泡茶用瓦缶、瓦罐、茶碗。瓦缶用来贮水,瓦罐用来泡茶,茶碗用来饮茶。简朴方便,很符合山居境况。

瓦罐、瓦缶都是山民遗留下来的旧物,质地虽粗,却很有些“味道”,经过一番修整,简朴古拙中透露出些许儒雅气息,看着很欢喜。茶碗则是我特意订制的“粗碗”,颜色淡雅,大小合适,用来饮茶很好。瓦缶贮水,一般要停放两小时后方可用,这时候水性较“柔”,很适宜瀹茶。瀹茶时先要将瓦罐烫过,然后投茶。瀹茶时不加盖,这样冲瀹出来的茶汤香气、滋味感觉很“通透”。我特意给瓦罐配上麻绳提系,方便出汤。

山居饮茶一般都在南山亭。我们用石磨作茶台,另有一盘小石磨,则用来放置茶炉。主客坐定后,备器煎水,水初沸时,冲烫瓦罐、茶碗毕,接着将茶叶投入瓦罐中,略略摇香后静置片刻,待得水近三沸时,提壶断火,先冲入少量水润茶,接着冲水瀹茶。约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出汤品饮了。

分茶时用竹勺将茶汤均匀分入茶碗中,约六分满,依次奉茶毕,饮茶。

瓦罐瀹茶,风味很独特。投茶后茶香已隐约透出,润茶时茶香散逸亭中,瀹茶时茶香萦绕罐口,袭人鼻端。出汤后捧起茶碗轻啜一口,但觉滑爽甘香,叹未曾有。饮茶毕,捧起瓦罐轻嗅,香气清幽,合着山上清风,真使人有乘风归去的感觉呢。

如济赘语:

瓦罐泡茶过去在农村很普通,特别是农忙季节,冲泡一大罐茶汤提到田间地头,供干活人饮用。茶自然是粗茶,碗也是粗碗,但喝起来却别有滋味,而且很解渴。

唐人陆羽在《茶经·六之饮》篇评论当时的饮茶习俗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陆羽对这种“痷茶法”是很不赞同的,所以他另创“煎茶法”,并将之推广到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中,被尊为“茶圣”。唐代普遍使用蒸青法制茶,无论饼茶、末茶、散茶,用瓦罐冲瀹滋味可能都不好,而用茶釜煎煮后,茶汤滋味却十分甘美,所以才得到茶圣的提倡和社会大众认可。时至今日,蒸青法制茶已经很少使用了,饼茶、末茶也很少见,用茶釜煎煮茶汤的“煎茶法”也久已失传,感叹之余,却发现“痷茶法”竟然很适合当今茶品,无论绿茶、乌龙茶,或者红茶、花茶、普洱茶,用“痷茶法”冲瀹出来的茶汤色泽淡雅、香气清幽、滋味纯正,这大概是陆羽当年没有想到的吧。

如今大家泡茶都很讲求。茶品讲求,器具讲求,用水讲求,冲饮方法更讲求。山居简易,日用维艰,自然就不能如同山下那般讲求了。所以瓦罐“痷茶法”很适宜山居品饮,也值得向大家推荐。

且录小诗一章:

痷茶别有味,瓦罐蕴幽香。

午后持三碗,山居滋味长。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