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六期对生活禅读书会的三个建议
 

对生活禅读书会的三个建议

宗舜

一、读书会形式及对社会和个人的益处 

明憨大和尚、明尧老师、各位居士:

读书会这个形式现在在全国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且李克强总理也特别发表了公开信鼓励大家读书。这其实是对当前这个网络时代的一个偏颇的拨正。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化,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其实已经降低了大家对文字的阅读能力,还对我们整个汉语言的艺术性、美感产生了很大影响,要说严重一点,汉语言将来还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能否存在下去,都是一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要发展要调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作为载道的工具,汉字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大道,假如说大家真的连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都丧失了的话,只是简单地用一些缩略语、或者火星符号、或者一些简单的表情,这在文学或文字学方面都是一个大的倒退,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今天重新拾起久已尘封的书籍,意义非凡。另一方面,电子化的媒体,无论是电脑,还是iPad,还是手机,对眼睛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我是深受其苦,这几年用的比较多,视力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并非我一个人,周围的人眼睛都是模糊的,每天盯着手机、电子产品的时间过多,受光和色彩的刺激,眼睛非常疲劳。如果我们近视,会越来越近视,甚至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的危险。所以能够安静下来读纸质书,恐怕还是更符合我们阅读的传统习惯,包括身体所需要的用眼卫生。所以在形式上,读书会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我们怎么读? 

(1)闻、思、修三慧一体

刚才已经对读书会的特色做了一些介绍,我觉得,这中间还应有一些补充,比如说,读书会和共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家说,我们一边读书一边修。其实,我觉得,闻、思、修三慧原本就是一体的,具足闻慧的时候一定有思慧配合,具足思慧时候修慧自然也会跟上,所以读书和修行不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如果打成两截,学完了再修或修完了再学,这个想法不够严谨。我们想说,读书的本身就是修行,读书会表面上看是对经典的研读,但是它本身就是具足闻、思、修三慧的。如果我们不把这个疑念打消,我们就会常常说没有时间再修行,为什么呢?我参加完读书会,这一天的空余时间就没有了,我要再做其他功课,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所以读书会我没有时间参加。如果我们调整思路,知道把读书会参加完,真正地投入到里面,让经典润化到身心中间起作用,那么参加这个读书会就是已经把一天的功课全都做完了,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读书会的本意应当是通过读诵经典改变身心气质,读书会本身具足闻、思、修三慧。我们应当把读书可能会影响修行这个疑虑打消。

(2)以经解经、以经证经

可以这么说,经典的阅读,如果从自性的开显角度来说,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有高深的智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办的。通过文字般若开启实相般若,这个中间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在实相般若证得之前,读诵经典并不只是学点文字,通达文字三昧本身就是智慧的一部分。我在中国佛学院已经带了三届研究生,去年本科生刚好也听了我一年的课,他们听的就是佛典精读,即选取佛典中间最精要的段落来研读。在学习方法上,我提出了必须以经解经、以经证经。

首先,以经解经、以经证经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经典和经典之间原本就是血脉贯通的,无论是性相二宗还是大小两乘,按照《法华经》的统一观点来说,佛陀前期所说的二乘经典,目的也是导归大家入一佛乘,由权入实,由此可知,一切经典都不可能有相互矛盾之处,都是成佛之道,都是入禅之门。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对于经典,我们可以专读某一类,但同时要旁参更多类,要学会用佛经来解释佛经。用佛经来解释佛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真正保证我们的解读正确无误。在过去若干年的学习中间,我深切地发现以经解经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偏到某一方面,读了这本经没读那本经,不知道那本经所说,于是就执著地认为这本经讲的就是这样,或者只有这样,但是读完了其他经典以后,发现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需要做这样一个“以经解经”的工作。如果我们不以经解经,就很容易被一些观点所迷惑。我们经常读《阿弥陀经》,大家一讲净土法门,都说净土法门非常伟大,都说《阿弥陀经》是佛唯一的一部无问自说之经,我们很多人都这么理解,大家听到的都是这么介绍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大正藏》打开,无论是在“大集部”还是“宝积部”,就会发现,不问自说的经典有一大堆,《阿含经》里面更多。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偏赞某一法门,虽然有时需要对某一法门做殊胜开示,但应该说,是不全面的说法。比如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旁证,还有极多的无问自说之经,那你就说它是唯一的,这就明显讲法不妥。你拿别的佛经来参证,就会发现这样说不合理、不完整,所以以经解经很重要。

第二,我们现在读经典,里面的甚深义理先不说,仅仅是文字部分,我们是不是都能读懂了呢?也未必。为什么这么说?我一直在讲《药师经》,在《药师经》中间,文殊师利向佛陀提问,其中讲了一句话:“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是希望他利益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怎么理解“像法转时”?包括印顺法师在内,都解释为从像法转入末法,也就是利益像法、末法诸有情,主要是末法。但是在现存的另外三本《药师经》里面,全部讲的都是利益像法,就是他的利益从像法就开始了,并非是要等到末法。那么这个“转”如何来解?一直困扰了我很久。后来有一次读《成唯识论》的疏记,就发现窥基法师—玄奘大师的弟子,明确说:转者,起也。“转”是“升起”之意,这是唯识学常用的解释。哦!这样看就明白了,原来“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就是为欲利乐像法升起之时的有情,这样子呢,就全部吻合了,否则另外三个版本明确说的是像法,结果这一版本偏偏说的是末法。由此可以知道,包括印顺法师在内,讲这个经文的时候,照着这个字面就这么讲过去了,结果意思讲得并不正确。这就是以经解经的旁证。我后来再去找资料,在民国年间的《药师经旁注》,上海二三十年代出版的,在“转”旁边注了一个“起也”,这也说明我们这样的见解,可能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见解。这说明,无论是佛经、论典,还是后人的注释,其实对这个词都有正确的解读,当我们目力、眼光不及,就会从文字表面上过。所以,以经解经太重要了。我还主张,假如我们读《金刚经》,我们把《金刚经》、《心经》,或者乃至其他的经,包括讲《药师经》的各版注解,尽可能地做一个对照,就会发现各版之间的异同何在?这样往往能够深入理解。这就是以经解经。

以经证经呢?那就是要拿性相各宗加以互相印证,甚至在同一部经中间的前后文都可以拿来印证,拿经和经之间甚深之义来互相印证,就这样前后文认真去推敲和理解,我们才能够读出它的甚深之义。比如,我们讲《法华经》,大家习惯上都认为,这是佛陀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弥勒菩萨生起了疑问,向文殊师利菩萨请教,文殊师利菩萨说佛要说大法《妙法莲华》,然后世尊出定,因舍利弗当机,开始宣说《妙法莲华经》。当时,我就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这本经是一部请问经?还是一部非请问经,即无问自说之经?过去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这部经是弥勒菩萨请问的,或者说是舍利弗请问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经文前后来印证,包括经中间的句子,我们就会发现,《妙法莲华经》也是一本无问自说之经。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部分,弥勒菩萨在问的时候,世尊还在入定,他并没有向世尊问,他也没有把世尊推醒,说你给我解释解释;世尊出定之后,就直接对舍利弗说,诸佛所证的境界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了知,不说也罢。没有人问他,是他这么一说,舍利弗才接了一句,然后几次祈请,佛才说,包括这一部分就有无问而自说,《妙法莲华经》就有无问而自说这样明显的经文在。拿一本《法华经》来,我们要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拿现实的实证来告诉大家:读经,认真地读,佛经和佛经之间互相的印证,以及前后文的互相消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否则的话,我们认为我们能讲经,我们能说法,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根本还没有把事情想明白。所以鉴于种种考量,就这么一部《法华经》,表面看来,我们大家都能通,而且读宣化上人的白话解也好,读圣严法师的绝妙说法也好,读各种各样的版本都可以,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这部经读明白了呢?像这样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些更多思考。

我们看“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等等等等,最后一直说到:“一切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算了,我不对你说,因为这些是普通人理解不了的。跟着佛就在偈子中说:“世雄不可量,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既然无能知佛者,谁能够请问这样一部大法呢?连弥勒菩萨作为等觉,都记不得当年听过这部经,所以佛放光时他还在怀疑,连弥勒都不知道这个境界,那舍利弗如何能够发问?所以这部经也是一部无问自说之经,因为他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个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不可说。这个观点有没有印证呢?我们来看:“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看见没有?这就是明显的文字证据。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呢?佛所自说佛所证得的境界,包括在菩提场所证得的法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舍利弗虽然号称智慧很大了,但是也不能,于是佛就“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他自己赞叹诸佛甚深不可思议所行之道。你看,在这里第二品,不是已经就告诉我们《妙法莲华经》同样是一部无问自说之经吗?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多种经典,来以经解经。同样,我们读某部经,还要前后互相印证,还要把它和其他的经拿来互相印证。昨天我在讲《法华经》,专门还引证《维摩诘经》的一段,引证《无量寿经》的一段,参照进来。经和经之间原本是血脉贯通,这样子去学和讲,才有深度,才能够更加契合佛说经的本怀。我们读的经典可能少而精,但旁边涉及到的其他经典却是非得沟通起来不可,这是第二个建议。

(3)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所谓泛读和精读,我们列了这么庞大的书目,我们每个月才有一次这样的活动,如何能够保证足够的时间呢?有的可能要完整地读,有的要精选,每本都选出特别重要的一段,把它细细读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也达到了广学多闻的目的。这是我的一点点教学和读书经验,建议大家后面在办这个读书会的时候参考。

同时,为了培养对经典的语感,建议增加集体诵读的环节。因为我们对经典阅读的解释能力,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语感,读经读久了以后,意思自然会在心中呈现,多读会有很好的收获。比如,我们建议今天要读的某一部经,假如不长,我们一起反复朗诵三遍,这里我们不用敲木鱼的读法,敲木鱼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大多数人在共修的时候能够把握住节奏,但是最大的坏处是把每一段话拆成了一个字一个字,不便于对经义的理解,不能够随文入观。随文入观是要直接进入那个情景,模拟当年经典中的那个对话场景,谁问谁答,要进入那个情景,成为那个角色,当你站在佛的角色或舍利佛的角色,再读《法华经》,感受大不一样。在寺院里共同诵经,打木鱼的方法挺好,但想要明了其义,可借鉴话剧念台词,哪怕是散文、诗歌的朗诵,要用类似这样的方法,要把文义读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贡献一点点自己多年读书和教学的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衷心地祝福我们生活禅读书会能够越来越受欢迎,能真正地在读书上对学人有示范作用。同时,生活禅读书会的学员们能够担负起讲经弘法的责任,大家能够宣传大乘教法,能够宣传生活禅,这本身就是法师的工作。我们是没有头发的法师,你们是有头发的法师,所以我们都是法师。借今天这个机会衷心祝愿,感谢大和尚的慈悲,还有明尧老师的辛苦,感恩所有成就读书会的各位。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