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六期 / 六祖坛经与宗门香事(二) |
六祖坛经与宗门香事(二) 宗舜 |
接上期 二、《坛经》法会新解 六祖又说:“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既然你们大老远来,参加这次法会,在这里共同听闻佛法,也总是有缘的。整个《坛经》说白了就是一个收徒弟的三皈五戒法会,其实《坛经》就是一个法会的开示。我坚持的观点就是,除了那些记载他的行由包括后来的一些故事以外,剩下全是六祖在传三皈依、受无相戒时候的一些法语开示的记录。所以《坛经》并不是像后世的禅宗语录说的那样,是上堂说法的一个记录;它其实是一个佛事、一个法会的记录。这一点希望大家重新去读。整个禅宗的标题在敦煌本里是“兼受无相戒”,有人把“兼受无相戒”跟后面的“兼受无相戒门人法海”连在一起读,是说法海表明身份,也有人说这是两个内容,是《坛经》同时讲他也受菩萨戒。《坛经》其实讲理论全是按照法会的节奏, 相当于一个三皈依的法会。三皈依的法会,法师来了做开示,进行一步骤,再开示,再进行下一步骤,是不是?无相三皈依还不是三皈依么?无相忏悔还不是忏悔么?包括受无相戒,还不是在受戒么?最后发四无量心,见自三身佛啊,最后受完以后对大家开示一通,又对大家的修行做了一些指点,这个不就是参加受三皈无相戒的法会么?所以《坛经》其实就是受无相三皈和无相戒的一次法会开示记录。这一点可能以前学术界没有人这么提过,他们没有像我这么想,因为我是出家人,我们出家人常做佛事,我们就会记得这些内容;学术界的人想不到这其实就是一个三皈依的佛事活动。 无相三皈依是什么?至今学术界虽然有各种解说,但是我个人并不太赞同现有的学者们的观点。在2012年净慧老和尚发起的禅宗论坛上,我曾经就“无相三皈依戒究竟是什么”做过一次大会的发言。我提出,现在大部分讲无相三皈依戒的,都讲这是菩萨戒的一种(或者比菩萨戒还要高)。我根据其中具体的内容判定,这个所谓的无相三皈依戒其实只是三皈依的一个变异。因为六祖要宣说无相法门,无念、无相、无住—三无,所以特别提出无相三皈依,但并没有具体的任何类似菩萨戒的戒条,所以无相三皈依戒或者简称无相戒,绝对不是菩萨戒,也跟菩萨戒没有任何关联。 (一)六祖传香 “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你们胡跪,“胡跪”不是我们现在的长跪。双膝着地叫长跪。胡跪是单膝着地,屈左腿,跪右腿,右腿着地,左腿是弯曲的,像人家求婚的动作。合掌也不是合十,合掌是左手伸直,右手放在左手手掌上,握住它,成十字形状的样子,放在立着的左腿上,这就叫“胡跪合掌”。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胡跪合掌,其实在印度是这样的动作,不是我们现在跪下来双腿跪,是单腿跪。这是从印度传来的,所以叫“胡跪”。他说我先为你们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传无相忏悔。过去都是传香,六祖算是一个禅宗的革命者,所以他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大家看到的都是忏悔,他给大家授的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也没有什么不对的,罪性本空么。“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也是大乘经典里面说的,只不过六祖加以强调。所以六祖讲的东西没有一个离经叛道,只不过是把大家平时忽略的东西单独拿出来。 六祖大师就说了:“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这个香说的就是戒,远离贪嗔痴,远离杀害。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看善境心不乱容易,看恶境心不乱有点难。大家一遇到事心就乱了,所以“定”是要泰山崩于前,眼睛都不能眨。善恶境界都要自心不乱,这是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常常用智慧向内观照,这就是《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不是向外照,是向内照。 《心经》很重要,般若这个法门我们现在讲的人很多,但是《般若心经》不是像大家讲的那样。我也常常看到一些法师讲《心经》的,我看过之后每次都觉得他们讲得不够令人满意。为什么呢?偏于谈般若空理。只要一讲《般若心经》或者《金刚经》,都在空上做文章,性空、相空、十八空、二十空都讲,但是始终没讲明白一个,空的目的是什么?开发智慧是仅仅获得智慧么?光要这个智慧有什么用?般若空慧一定是要和大慈悲心配合的,悲智双运是一切的核心。我讲《心经》基本上跟其他的法师都不一样,人家讲了一堆四谛十二因缘法、般若空慧的东西,我基本都不提。我讲《心经》其实就是两句话,开篇的两句话,“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般若空慧,“度一切苦厄”,获得空慧之后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解脱众生苦厄的大悲心。行了,整个《心经》不用读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结束了。后面全都是对这两句话的说明,或者讲般若空慧,或者讲无颠倒梦想啊,究竟涅槃啊,大悲成就的。最后的咒,神咒、明咒、无上咒也不过是说此,整个《心经》两句要点,就是悲智双运,大智慧与大慈悲。不讲这个,讲两百个空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落实啊,空慧得落实到慈悲上,这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特别是我们一些学院派的法师讲《心经》,我都为他着急,讲了半天下面的人听,性空、相空,空到最后我都有点搞不清楚了,互相串。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别太细,只有专业学中观唯识的人,才能搞清楚。不是不要讲,要讲,但要看听众啊,人家现在连性相两空都搞不清楚,你还要讲那么复杂干嘛呢?你只要让他知道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众缘和合,依缘起而生,把这些要点讲好不就完了么。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大智大悲,行了,《心经》核心就如此。《金刚经》也是如此,用我们那时候在佛学院学到的专业术语,比如无相三昧、空三昧来解释的话,可是什么是三昧还搞不清楚呢,这就完了。所以佛法一定要灵活,而且一定要抓住经典的灵魂。经典的灵魂你抓不住,你讲了半天都没用。整个《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我们浓缩成两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十一个字就够了,再简单点就两个字:智悲,智在前,悲在后,因为有大智才能起大悲。不能照见实相,悲心就生不起来。不是有了慈悲心,智慧就有了;要先有智慧了解真相,才能生起大悲。把智慧放前面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告诉大家,以智慧观照自性,就是刚才《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 “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抚恤这些贫穷困苦的人,多做慈善事业,这就叫做慧香。虽然说禅宗向上一路,直指人心,但是并不排斥像这样的“敬上念下,矜恤孤贫”,还是一样强调。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善恶两边都要远离,这就叫做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你说我无心攀缘,就像个木头,像灰,冷的炉灰、寒灰,或者像一块石头泡在冷水里,是不是就好了呢?也不行,这就叫“沉空守寂”,像一块石头,亿万年不能开悟,那也不能成佛啊!所以,还要“即须广学多闻”。禅宗没有排斥广学多闻,只是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强调。六祖在传五分法身香里面相当于从基本的五戒范畴到最后的广学多闻,都有强调。还要“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真正的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以后,“和光接物”就是与万物成为一体,自己就是万物,万物就是自己。这其实是法身的境界,法身遍一切处,无一物不是法身。我们其实都是十方诸佛法身的变现,我们是法身中的一份子。我们都是毗卢遮那佛,是大日如来法身的一个部分,是他变现出来的。“无我无人”,在真的证悟空性以后,随缘不变,任运度化众生,直至菩提,真心不易,这就叫做“解脱知见香”。 (二)五分法身功德香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概念,还是要和大家讲讲的。第一,什么叫五分法身?“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这是一个以法身功德香遍法界,供养诸佛,广修福慧的偈子。按照慧远大师在《大乘大义章》里面所讲的,什么叫做五身呢?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身称为五分法身,它的本意就是指佛的自体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所谓戒身,就是如来的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是非过恶,这样的一个法身称为戒身。 定身,是如来真心寂静,自心不动,远离一切妄念,这叫做定身。 什么叫做慧身呢?所谓如来的慧身,是因为如来真智圆明,自心无碍,如同皎月一样,观达法性,这个就称为慧法身,也指佛具足的根本智。 所谓的解脱身,是指如来自体不被烦恼、不被一切外物所累,解脱了一切系缚,这就叫做解脱法身。 第五叫做解脱知见身。如来证得了自体本来无染,就是我们常常念诵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来不仅是在口上念诵,而且实证解脱,所以他证得的叫做解脱知见法身。 如来具足此五种功德,称为五分法身功德。那么进而分析,什么叫做五分法身功德呢?五是数目,五类。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共有五种,所以叫五。分是因,因为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五种成就佛身之因,所以叫分。以戒等五分,为无学之自体(本体),依据戒定慧等五分能够成就法身,也称为法。我们知道,佛法的“法”还有一个轨则的意思。所谓轨则,就是道路。经也称为径,就是道路。经,有恒常不变的意思。它能任持万物使它不脱离轨道,所以法是轨则之意。以上五种成就诸佛之本体,所以称为身。也是因为如来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所以称为身。五分法身,分别来解释,就是这样的含义。这样的次第是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因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是从因的角度得的名,解脱和解脱知见是从果的方面安立的名字,但是五者都是佛的功德。任何佛都要具足这五个方面的功德才能成就法身,所以叫五分法身。以后如果有人请你们讲五分法身,就可以这么回答他,五分法身就是五种功德。哪五种?戒、定、慧,三个因;解脱、解脱知见,两个果。 大家知道,整个的法身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具足解脱知见。所以,“五分法身功德香”,五分法身就是一个成佛的次第,是成佛之道。当然,这五分中,最后获得解脱知见。解脱和解脱知见之外,戒、定、慧并不是孤立的,是互相含摄的。不是说先只学戒的部分,定、慧不修,或者这个时候习定就不谈开慧。其实在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强调,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所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法称为佛身,称为五分法身,这是佛所圆满具足的五种功德。凡夫一样都没有。菩萨有,但不完备。比如说解脱知见,菩萨并没有完全证得,我们凡夫现在起修,只能在戒、定、慧上少少相应。 这里还讲到了一个“香”字,而且六祖专门提出为大众先传五分法身功德香,那么这个传香是怎么回事呢?佛经用香来譬喻五分法身,所以称为五分香。刚才的那个偈子,就是我们做佛事的时候常常念诵的,它里面暗含着一个用香气譬喻这五种功德的用意,功德如香气一样普薰一切。在佛教的《增一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有妙香三种。世间的香,大家只能顺风闻到,逆风是闻不到的,但是有三种妙香能逆风闻到。第一叫多闻香,第二叫戒香,第三叫施香,多闻、持戒、布施,这三种香无论是逆风还是顺风,都能闻到。所以,佛经里面特别拿香来作为譬喻,用意即在此。 在《集诸经礼忏仪》里面也是这样说:“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刚才的偈子,省略了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是为了念诵整齐。如果具足来念,这五分都必须包含。比如《释氏要览》引的就是:“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 密法的修持里,专门有一种涂香之法。这个涂香之法并不是今天喷点香水这么简单,要把涂香(极细的香末)抹在手上。这个抹在手上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先要把涂香洒在无名指的根部,再抹到手心,依次涂满手掌、手臂乃至全身。这是什么意思呢?任何一种宗教仪轨,都具有特殊的表法含义。以香涂身,表示清除自身的烦恼、垢秽,开显本具的五分功德。在佛教里面,涂香是这样一个用意。世俗之人抹一点香水,是为了让普通的人喜欢,让别人闻了欢喜或者自己欢喜,但是在佛教里面却并非如此。 (待 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