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五期《金刚经》的信解行证
 

《金刚经》的信解行证

明影

常住安排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金刚经》,我草拟了一个题目,叫“《金刚经》的信解行证”。上午我们大家一起诵《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我们把它印成了三百册,每一册有两卷,我们每个人诵两卷,每三百人就诵了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这是常住的一个极其善巧的安排,也是大家的福德因缘,让我们半天就诵了好几部《大般若经》。

佛陀来到我们人间,建立佛法,佛法的特殊价值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是佛法与任何的思想、文化、宗教、各种修行传统都不一样的,唯有佛法独有。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经》有多长时间呢?一般说有二十多年,也就是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讲般若,《般若经》结集在一起有六百卷之多,就是我们上午诵的《大般若经》。这是就经典的具体分类来说,但广义来说,一切佛法皆以般若为核心,那么佛说的大乘小乘经律论三藏一切都是在宣说般若。这是般若的价值。佛法是我们一切传统当中最宝贵的,般若又是佛法的核心,那么以六百卷《大般若经》作为般若经典的结集,一切分部流通的《般若经》都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单独翻译来传播的。《金刚经》是其中的一部,在第九会叫《能断金刚分》,我相信上午我们一定有人读到了这一卷经。因为在我们这三百册中其中有一册就是《金刚经》,只不过这部《大般若经》是玄奘大师重新翻译的,与我们读的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流通最广的《金刚经》虽是一个,但是翻译风格不同。《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非常朴实,没有经过语言的加工,有它特殊的价值。如果说《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心脏、精要,精华中的精华,那么《金刚经》在般若类经典中、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就属于那种钻石级的般若。也就是说,在一切般若经典中,《金刚经》是最宝贵的、最精要的,最精致的、最锐利的。所以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来命名。玄奘大师翻译的《能断金刚分》中是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比喻《金刚经》的智慧能够摧灭一切无明、分别和烦恼,却不被一切邪见所损伤,这是金刚的本意,是不可坏的。为什么用钻石来比喻呢?钻石是一切珠宝中最贵的、最稀有的,它最明亮,结构最严谨,切割能力最强,这可以比喻《金刚经》的价值,以及它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在《金刚经》第十五分“持经功德分”中,佛陀如何来讲《金刚经》的重要性呢?佛陀对须菩提讲:“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一部《金刚经》就涵盖了一切佛法,是最殊胜的,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最上乘。如果有人修持《金刚经》就是修持一切佛法,即是荷担如来家业。《金刚经》中还讲,佛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就是说一切佛都是实践了《金刚经》的智慧才成了佛,佛说的一切法都以《金刚经》诠释的智慧为体性,为源头,所以持《金刚经》即是持一切佛法,即是持佛心。我们大家生在末法时期,不能亲见佛陀,但是我相信,我们各位当中肯定有人在佛陀住世时期就是佛的弟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这是极有可能的,不然这个时代怎么能有机会听到《金刚经》呢?所以即便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见佛,怎么见佛呢?《金刚经》中讲:“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的地方,或者有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我们想见佛,就把《金刚经》打开阅读,想见佛的上首弟子就把《金刚经》打开,这是《金刚经》的价值。经文中反复赞颂、反复地比喻来说明《金刚经》的价值。这样的经文很多——布施恒沙珍宝、布施恒沙生命,不及受持《金刚经》一四句偈功德……也就是说我们布施,比如布施一块钻石,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德,但是即便我们布施了遍满恒河沙数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或者进一步说把我们无数的生命都布施,这样的功德都不及受持《金刚经》中的哪怕几句经文,多宝贵啊!所以说《金刚经》的价值、《金刚经》的可贵,是没办法用我们人间的语言和思维去宣说,去理解的。佛陀在《金刚经》中也说,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要准确宣说的话,没有人受得了,大家会发疯。所以要想理解我们现在修《金刚经》有多大意义,要想准确理解这一点,只有某一天我们成佛以后才能理解:哦,原来这个意义是这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金刚经》建立无条件的信心。用一句话概括《金刚经》的价值,整部《金刚经》讲的就是成佛的核心秘密,把《金刚经》读懂了,你就知道怎么成佛,如果你能做到了,那么你就是佛。这就是《金刚经》的价值。

  

大英博物馆藏《金刚经·说法图》 

我们如何来准确地理解《金刚经》?《金刚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整部《金刚经》就是讲:发菩提心,空一切相。这是《金刚经》的智慧。全经以须菩提尊者在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以后向佛陀请教发菩提心的人如何来修行,如何来降伏烦恼,如何来安身立命——请教这个问题。佛陀就循循善诱地和他一问一答,贯穿全经的始终,把成佛的秘密昭示无遗。那么,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发起这样的志愿,要成佛,要圆满觉悟我们本有的佛性的智慧,要利益无边的众生,断除我们无尽的烦恼,然后修学无限的法门,成就无上的佛果。这是菩提心的内涵。但是我们知道,众生无边很难度啊,一个也难度啊,烦恼很多啊,今天发了心,明天又生了烦恼,跟人吵架,学一个法门学了几十年还学不明白,这无量法门怎么学呀?修了很多年了,五戒还持不好,这个佛怎么成啊……我相信很多学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我们现在如此,佛陀时期亦复如是。所以大多数的学人并不发愿行菩萨道成佛,而是发愿尽快地证我空,了生死,证涅槃。这是在佛陀时期大多数人都是发成阿罗汉的心。这也是南传地区传播的小乘佛法。须菩提呢,他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这时他观察佛陀的生活:还是佛陀殊胜啊,所以他不再满足于证阿罗汉,才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但是生死很苦啊,要度众生就要来到人间,不能像阿罗汉住在涅槃里面,享受涅槃的快乐。但是如何度众生呢?度众生中的烦恼如何了断呢?这对阿罗汉来说,是个问题。为什么呢?要来投生就要有身体,有身体就会有苦恼,就不能够受用涅槃的快乐,受用涅槃的快乐又不能够见到众生,不能利益众生,这是一个矛盾。众生住在生死当中,阿罗汉圣者住在涅槃当中,这两者是分开的。所以阿罗汉有他的局限性。为什么阿罗汉不发菩提心?因为来人间很苦,他对苦非常了解,所以不愿意发这个心,愿意尽快证涅槃。但是众生需要度化,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佛陀的境界是阿罗汉所不能达到的,他的十力、四无所畏,种种的功德妙用,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是因为不愿意受人间的苦恼,所以阿罗汉们往往不愿意发菩提心。但是须菩提他的善根发动了,他决心度众生,但是如何在度众生当中也能够不受种种的苦恼,这是他面临的问题,他就以此问题来向佛陀请教。佛陀包罗万象,从很多方面来介绍发菩提心以后如何来破除种种虚妄幻相的束缚,能够在利益众生当中实证我法二空,所以《金刚经》讲:众生非实有,布施等六度法门也不可执取,亦非实有,乃至于众生所生活的世界以及组成世界的微尘也非实有,我们所修行的佛道乃至于所净化庄严的佛土亦非实有,乃至于我们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这个心也非实有。概括地说就是所度众生、所修行的六度法门、能成之佛、能行之人皆非实有。所以《金刚经》里讲:“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切的我、人、众生、寿者、世界、国土、种种圣贤的妙果,不管是阿罗汉等小乘四果,还是大乘的菩萨果位等等皆是虚妄,才能够真正实证佛法的实相,也才能够称为菩萨,也才是菩萨应该发的心,也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的全体。那么,认为有我、认为有众生,这样的发心只是熏修菩萨行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这是《金刚经》的意趣。所以,简而言之,一切形式、一切现象都不是实相,这一点要仔细体会。小乘的圣者们深观无常,知道我们的五蕴身心是生灭的,世界是生灭的,这生灭的世界和身心当中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所以能证我空,了生死,入涅槃,但是他们还认为这个世界、这个五蕴的幻身,乃至于佛法,乃至于修行佛法所获得的成就是真实的。所以在小乘的教法当中,以说一切有部最发达,他认为一切实有,只是没有我,这是小乘佛法教法的可贵之处和局限之处。那么大乘佛法则不是,“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依据《金刚经》的经文来体会一下,什么是一切有相呢?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一切有相吗?我们说有物质世界,有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有日月星辰,种种的恒星行星啊,在无限的世界当中我们最了解的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在我们这个家园里面有种种奇妙的事物,种种的宝藏,有金刚石,有翡翠、玛瑙,但地球的可贵并不是因为地上有水有空气有珍宝,重要的是地球上有生命。我们所见到的生命当中,且不说佛陀所说的天上人间,就像《金刚经》所说的胎卵湿化种种生命,就以我们人所见的,在一切的生命当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当中,生命最可贵,而可贵的生命当中,以人身最难得,我们认为人身是最高级的生命,已经把地球搞得很厉害了。那么这个最高级的生命,事实上我们知道,作为普通的凡夫是苦多乐少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很危险的,有时候危险到了比狼虫虎豹还要凶残。所以人身虽然可贵,但是很多人是错失了人身,误用了人身,甚至因为有人身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需要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消化,这是极其可惜的。我们佛弟子认识到人身是宝,用它来修行,所以在人道中,圣贤是最可贵的。当然圣贤有佛法中的圣贤,也有世间外道的圣贤,比如说我们的孔子、老子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圣贤,祖师大德把他们评价为孔子是人乘的圣贤,老子是天乘的圣贤。在一切圣贤当中,以解脱了生死轮回的三乘圣贤为宝,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在三乘佛法圣贤当中,以菩萨为最尊贵,但在菩萨当中,以佛最圆满。所以佛是圣中之圣、天中之天,是菩萨当中最圆满的。是一切天人和菩萨的老师。佛陀他的存在,在我们人间有三十二相,在人间作为圣贤所拥有的身体特征,三十二个方面;在佛的净土,佛还能示现无尽庄严的、只有十地菩萨才能见得到的最尊贵的色身。但是《金刚经》中讲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我们看到没有,一切的现象当中,不管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唯有佛身最奇妙,最可贵,但是佛的存在,佛讲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佛的具足功德的相好身也是假相,皆非实有。法身不在其中,真理不在其中,不要迷于形式,不要迷于佛身。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世间的财色名利统统都没有价值。说到这里,佛陀用了一首偈子来讲,因为《金刚经》讲的是成佛的秘密,佛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只要在形式当中求,不管是佛身还是佛说的法,语言,他的美好的迦陵频伽声,如果以此在其中去找佛法,那是找错了方向。永远不能够见佛,永远不能够开智慧。那么我们说如何见佛?如何开智慧?难道是离开佛的色身去找吗?或者离开形式,离开现象去寻找真理,去寻找解脱吗?这样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金刚经》里也讲得很清楚,说如果有人认为诸佛不以具足相好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就犯了断见的过失,所以也不能离开具足相好之身,不能离开佛的色身去见佛的法身。同理,也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不管其中是善法还是恶法,是美好的现象还是染污的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些现象去求解脱,去找涅槃,去找生命的真实。所以要见诸相非相,不能够离相去见如来,是要即相而离相。阿罗汉在此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他要离开这个五蕴的身去证涅槃,所以不来三界啊,因为要来三界就要有五蕴身啊。可是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他可以照样跟众生一样,同生同死,有种种的身相,甚至还不仅仅以人身,还可以动物的身、饿鬼的身——我们说面然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示现为鬼王,地藏菩萨在地狱当中可以有种种的示现。佛陀在他的本生故事当中讲到它多次以动物的身份来结众生缘,来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因为“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需要离开假相去证明实相。我们众生所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众生所犯的错误是认为假相当中有真实。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在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理,微观世界已经到了夸克甚至更细,还要去找那个最基本的组成。未来的实践将会证明,那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永远找不到那个最真实的存在,如果那个最小的微尘有大小就可以被切割;如果没有大小,那就是虚空,虚空不能合成有形有相的微尘世界。这永远是一个矛盾。苦海无边,可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现在还没有回头。《金刚经》能给一切人提供出路,所以以后你们要见到物理学家,要建议他们好好地读《金刚经》。读《金刚经》,就有机会见到世界的规律。
凡夫是在虚妄的幻相当中寻找真实,认为有我,有生死,那么阿罗汉是离开这个假相去证涅槃。所以《金刚经》为了破除这种执著,以它独有的智慧,就是《金刚经》的三句:所谓……,即非……,是名……,贯穿《金刚经》的始终,作为《金刚经》的核心智慧。什么叫“所谓”呢?比如“所谓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样的句式很多了,从微尘、世界、凡夫、佛,布施、持戒、忍辱、般若乃至于般若波罗蜜多,把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事物都抉择一遍,其中的智慧内涵是什么呢?今天由于时间很短,不能展开来讲,通俗地讲这是《金刚经》极特殊的智慧。所谓,就是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事物。比如说这个人吧,这个凡夫身体,即非真实,非实有,但又不是没有,而是如幻的假相有。这样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了它是彻底的如幻的假相有,既不能够迷于其中,同时也不需要去离开它,所以诸佛菩萨都是天天利益众生,而不执众生相,不执能利益相。所以永度众生而无所度。在此如果抉择一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有无数的阿罗汉他们都很慈悲,在涅槃之前都是非常勤奋地宣说佛法利益众生,但是一旦他们入了涅槃,意味着见不到了,对众生就不能再有真实的利益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修《金刚经》,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是乎他就会尽未来际与众生同生同死,利益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一个人等于是无数的人,这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大家要知道一点,我们汉传佛教以《金刚经》的智慧来建立教法,是它的特殊的宝贵之处。
如何来实践《金刚经》呢?六祖大师讲:“但持《金刚经》,即得见性。”要想达到与佛一样的智慧,持《金刚经》就可以了,可以亲见我们自己的佛性。那么,如何受持《金刚经》呢?是不是光读就可以了,显然不那么简单。以六祖大师《坛经》当中的智慧,要分成这样几个层面:第一要读诵通利,就是要把《金刚经》读熟。第二要悟法解义,就是要认真地听闻,要阅读祖师大德的注解,还要不断地研究思考,最后你要真正能够理解经意。光理解还是思维层面的,显然远远不够啊,说食不饱嘛。第三还要在生活当中禅观实践,在生活当中实践,就是六度法门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生活当中修六度法门。这六度法门以直接在禅修中体证《金刚经》的密意为核心,直到有一天也能够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就是彻底地破除了对虚妄相的执著,开悟了。开悟以后只是刚走了一半儿,还要继续修行,利益众生,行菩萨道,这就进入了《金刚经》的行持阶段,在这之前都属于做准备。因为须菩提尊者提问,而他是证了我空的,证了空性的;我们自己还在凡夫位啊,所以前面的理解、学习、实践都是基础的,直到有一天我们也证了空性以后,就进入了比较真实地实践《金刚经》的阶段了。直到有一天我们能够圆满地证取佛智,这时才能称之为圆满地受持《金刚经》。这个也不是终点,还要尽未来际为众生演说。所以说一部《金刚经》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圆满成佛,一部《金刚经》就足够了。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体会、实践《金刚经》:第一要持戒,在家有五戒,有八关斋戒、菩萨戒,师父们有比丘戒、大乘菩萨戒——种种戒法,要随分随力地来持,同时还要布施,修六度万行。因为《金刚经》中讲“持戒修福者能持《金刚经》”,也就是说持戒修布施是学《金刚经》的基础。一切佛法的修行都是《金刚经》的基础,一切佛法以六度来总摄,六度齐修就是对《金刚经》的实践。在这种实践当中,什么是核心实践呢?就是深观无常。所以《金刚经》最后给了一首偈颂,作为实践《金刚经》的大小乘共尊的法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观无常不是说我们知道世界是变化的,人身也是变化的,早晚要有一死,这个是不能够得现实利益的。一定要深入地观察到刹那刹那的我们身心的变化。就以阿罗汉的智慧来说,一弹指顷能观察到我们心的几百次生灭。通俗地讲,当我们看这个世界和我们的身体,像看加湿器里那些水雾一样,能到那个程度,那好了,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算是观到一定程度了,到那个时候,持《金刚经》就有机会了。这是个非常硬指标的一个功夫,不可以简单地来认识。
大家知道,六祖大师是五祖大师为他讲《金刚经》开悟的,然后他去建立禅宗,以《金刚经》运用得最多,而且还留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六祖口诀》,非常通俗、明白、亲切、直接。在禅门的传承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讲,整个禅宗的传承传的就是《金刚经》,只不过是以不同禅师的特殊方法、特殊方便传的。比如说临济禅师大喝一声,那就是传的《金刚经》;赵州禅师讲“吃茶去”,就是传的《金刚经》。经常有人问我,“吃茶去”是什么意思啊?我说“吃茶去”没什么意思,讲不通,这是赵州和尚禅法的核心秘密,怎么能理解呢,任何理解都是错的。你要想理解就读《金刚经》,你把《金刚经》的每一句经文都能跟“吃茶去”对得上号,我觉得对“吃茶去”算是理解了一点点,那还是理解层面的,所以说赵州和尚就用三句“吃茶去”涵盖了《金刚经》全部秘密。引到我们现在的问题——如何实践《金刚经》?我认为,参禅是对《金刚经》最直接的实践、最核心的法门。《金刚经》也有给答案,也有给方法,《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就可以参这句经文,去找我们的心。二祖大师找,在达摩祖师启发下,他终于找明白了,“觅心了不可得”,实践了《金刚经》的智慧。我们也这样去找,去观察,去抉择,直接地来看我们的心。所以,祖师上来就问:是什么?传的是《金刚经》的行持。我们在生活当中呢,就是要观,不管是人事,还是生存的环境,天天都在变化,各种没有道理的事情天天在发生,这都是《金刚经》智慧的无情说法,昭示着这个世界的无常、业果的不可思议,昭示着我们生命的不纯净,它的复杂,它的不可取、不可控。所以,在一切问题面前我们都要修放下这一法,即是在体会《金刚经》的密意。
实践《金刚经》最终的果报是什么呢?《金刚经》实践的成就其实刚才已经讲了,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究竟证,一个是圆满证。什么叫“究竟证”呢?就是你到了六祖大师的境界,到了赵州和尚、临济禅师的境界,念念不见一法,但同时又念念地可以与众生讲说《金刚经》。所以临济禅师讲:“山僧十二年来,觅业性如芥子许不可得。”临济禅师讲他十二年来觅业性,看山河大地一切人事没有一相,可是他又天天在说法。有人问赵州和尚:十二时中如何用功啊?赵州和尚讲:你问哪个时啊?你问你的时,问我的时?“凡夫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他说凡夫是被时间、被历史局限的,我是超越时间、超越历史的。他说:“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他自己所到的境界,即便是佛,没有量的大人,就是没有局限的、没有障碍的菩萨,圆满的圣者——也就是佛了,只有佛才做得到啊——也超越不了他的境界。也就是说六祖大师、临济禅师、赵州和尚都是佛的境界,以凡夫身而彻证实相,这是“究竟证”,究竟证得了《金刚经》的智慧。什么叫“圆满证”呢?就是像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能够三身圆满,成就无量的佛土,身心世界圆满清净,这是《金刚经》的圆满成就。我们大家要想到达这一步,需要艰苦地实践。我觉得最现实的,我们把《金刚经》每天去读,然后每天去理解,能够不断地建立对它的正确认识。只要我们能够从认识层面准确地把握《金刚经》了,那好了,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获得了信解的成就。以此来发愿往生,绝对不会是下品下生,往生是有份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是江味农老居士。他的《〈金刚经〉讲记》是非常权威的,他讲他修行的法门就是“教宗般若,行归弥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践的,古人实践《金刚经》有很好的例子。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个师父,每天持诵一百遍《金刚经》,持了很多年,厉害不厉害?每天一百遍,大家可以回去算一算,看用多长时间。当然他可能持得熟了,诵得很快。结果有一天侍者向大慧禅师汇报,说这个师父的修行,大慧禅师说你把他找来,于是这个师父来见大慧禅师,大慧禅师讲:以后我不许你每天读一百遍,你每天只能读一遍,但是你要把《金刚经》的每一句经文弄清楚。最后这个师父就这样去体会,没有几天就开悟了。这是我所知道继六祖大师之后第二位依《金刚经》开悟的祖师。《金刚经》里面有一句核心的智慧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是六祖大师开悟的名句。我们有一位师父,就是原来买菜的行运法师,他每天去买菜,他是一位老修行,九几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在柏林寺发心的时候,他烧火,我行堂。有一天,他在客堂问我:“到底五祖大师在方丈室里面给六祖大师讲《金刚经》是怎么讲的呢?讲的什么,六祖大师就开悟了呢?”我说:“是啊,这太关键了!这个如果弄明白了,我们不也就开悟了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坛经》里面,六祖大师没有讲五祖大师是怎么讲的,但是六祖大师一部《坛经》,我相信就是他对五祖大师对他讲的《金刚经》的消化和重新诠释。同时,六祖还著了一部《〈金刚经〉六祖口诀》,这都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底五祖大师给六祖讲了什么。当然我们依据《坛经》当中,无念、无相、无住的智慧,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大师在去见五祖的时候,已经是证得了“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了,但是他知道,这个还不是圆满解脱,还没到家,所以到了方丈室,我相信五祖大师会对六祖大师讲:无相亦不能住,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不能住,但是无相的境界亦不能住。不住有相,不住无相,这才是实相境界。六祖大师应该是当下就远离了有相、无相,当下就证得了“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这样的圆满解脱的境界。所以,希望大家以后都以六祖大师为榜样,去认真地读《金刚经》,发愿受持,然后也祝愿大家很快都能达到临济、赵州、六祖大师的境界,不管我们这一生修《金刚经》到什么程度,希望我们大家来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净土相见。到时候再比较谁学《金刚经》学得更准确。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