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四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近几年来,随着信教人数的急剧增加,加上受台湾佛教、大陆五明佛学院以及南传佛教弘法模式的影响和启发,大陆汉传佛教已经有不少寺院,及时调整思路,拓宽视野,加大了弘法力度,主动地将佛法推进社区,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居士信众欢迎的优秀法师、道场。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为大陆汉传佛教的全面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是,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的现象,主要有:

一是汉地佛教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藏密热”和“道次第热”。前者表现为全盘接受藏密的修学体系,主要以在家信众为主。后者则偏重于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究习和借鉴,以补充汉传佛教的不足,主要以部分优秀的出家法师为主。

二是在“藏密热”、“道次第热”的同时,由原始佛教“四念处”法门中派生出来的诸如“谛观法门”、“内观禅法”等南传佛教的修法,在汉地也非常流行。如大陆一些禅宗寺院,经常邀请来自缅甸、泰国等地的高僧大德来内地,定期举办系列的禅修活动。

三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寺院,为了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开始注意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或者联合学术界定期举办大型的佛学研讨会,组织编辑出版与佛教文化有关的系列丛书,或者联合高校科研单位举办各种层次的佛学研究班、培训班,或者联合文化艺术界举办大型的书画展、演唱会、茶艺表演,等等。

四是受台湾佛教的影响,也有不少寺院尝试着从环保、护生、养老和慈善等社会公益的层面入手,将佛教导入现实社会人生,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落实人间佛教。

2011年谷雨节,笔者去湖北黄梅四祖寺,看望先师净慧老和尚的时候,曾经就这几个现象向先师讨教过。先师的回答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现象。比如说,“藏密热”、“南传热”、“文化热”、“慈善热”,有它非常积极的一面,说明大家都在努力谋求汉传佛教的发展,都在积极推动佛教与现实社会人生相结合。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藏密热”、“南传热”并不意味着我们汉传佛教就不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放弃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有它非常巨大的优势。现在有少数寺院,经常性地组织信众学习藏传佛教的《道次第》;他们的理由是,汉传佛教缺乏次第,学习藏传佛教的“道次第”可以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有的禅宗道场,更关注对南传佛教的学习;他们的理由是,汉传佛教理论上好言“空”性而在修行上容易落入“空对空”,脚不点地,缺少方便和下手处,可操作性差,学习南传的“念处法门”,可以帮助初入门的信众,尽快找到修行上路的感觉。类似的观点,是不是客观、中肯,我们需要反省。

要知道,目前的中国大陆汉传佛教,是在三重废墟上,艰难重建起来的。首先是信仰的废墟。五四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信仰,基本上被无神论、断灭论彻底摧毁了。有相当一段时间,佛教与封建、迷信、落后等是划上等号的。其次是寺院道场的废墟。解放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除了极少数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寺院之外,大多数佛教寺院都被拆毁了,或者挪作它用,经书佛像几乎荡然无存。第三是人才的废墟。文革期间,绝大多数出家人都被迫还俗,没有机会研读经教和用功修行,造成了汉传佛教人才和佛法修证方面的断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就是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上,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恢复成现在这个样子,虽然还有很多的缺陷和弊端,但是,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汉传佛教僧团建设和法的建设和弘传还没有到位,一时无法满足信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信众纷纷跑到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那里寻找理论和方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中国汉传佛教也具有同样的品质。学习和借鉴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充实汉传佛教的教化力量,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应该有一个主心骨。这个立足点和主心骨,绝不是某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主观选择,而是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是佛法在东渐的过程中,遵循“契理契机”的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