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四期山居煮茶
 

山居煮茶

南山如济

在韩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草衣禅师(1786-1866),被尊称为韩国茶圣。草衣禅师在大兴寺东侧的溪谷中筑建“一枝庵”,远离尘嚣,止观参禅、读书、煮茶长达四十年。煮茶对于草衣禅师来说是一种生命仪式,为他的隐修生活带来源源不息的力量。

煮茶是生命的仪式,带自己的灵魂回到清净国土。

明人陆树声论及煎茶时说:“煎茶非浪漫,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须要其人与茶品相得。”

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说得更精彩:“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自古及今,煎茶都是件风雅之事,其方法“往往流传于山林隐逸间”,非有“泉石膏肓之疾”者,不能领悟其中奥秘。

山居简易,自然不能如徐青藤、屠赤水所说的那样煎茶而饮,不但费时,而且折福,于是我们在山上就改作煮茶了。

乌龙茶可煮,黑砖茶可煮,普洱茶可煮,甚至绿茶、红茶、白茶也可以煮,只要时间火候掌握好了,茶汤滋味会很好。

我们在山上煮得最多的,是乌龙茶茶梗。

茶梗煮之前要用慢火焙过,然后用石臼捣烂,拣去残枝剩叶,装在茶囊里,先用开水烫洗两遍。候得壶中水声响时,就可以投放茶梗煎煮了。茶梗一般都煮上十分钟左右,稍稍静置片刻,将茶汤注入茶碗,就可以饮用了。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很“厚”,香气深沉,很适宜坐禅时饮用。

许多到过广福茅棚的道友们,大概对这里的茶汤滋味最为留恋了,却不知我们是用茶梗来煮的。

能用世人之所弃,而养成山居滋味,大概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吧。

如济赘语:

说到山居煮茶,可真是滋味无穷呵。

煮茶都用红泥小火炉和铸铁壶,先去小溪里汲来一陶罐山泉水,舀入铁壶约七分满,然后起炭。木炭是已经备好了的,贮放在炭斗里,并备有炭夹、火箸和蒲扇。从炉灶里夹出烧红的炭基,放在小火炉里,接着夹入木炭。此时却不能着急,要耐心等着,大约五六分钟,火苗就起来了。如果还嫌火小,可用蒲扇轻轻地扇,待得火炉里木炭通红,将铁壶坐上去,就可以着手备茶了。

茶梗要先用慢火焙过,又在石臼里捣烂,然后倒在纳茶纸上,接着取茶囊,囊起约六、七分满,取一只洁净小碗,放入茶囊。回头看看铁壶,水已近二沸,松风悦耳,热气蒸腾,提壶向小碗里冲水润茶,然后将茶囊投入铁壶,煮茶。

茶香随着热气在茅舍里蔓延,待得铁壶中声音渐渐平静,半盖上壶盖,使茶汤不要溢出来,大约煮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汤品饮了。

说起来惭愧,我过去饮茶对茶叶要求很高,是不饮带梗茶的,更不用说煮茶梗解渴了。一日读《朱子治家格言》,当读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时,忽然心有所悟,深自忏悔。因思量道:天地孕育万物,必然有各自的用处,也就是俗话说的,世上没有可弃之物,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其用途而已。譬如茶梗,既然能发茶芽、长茶叶,并且和茶叶一起采摘、制作,当然也可以饮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汲泉煮水,涤器备茶,等到茶铫中隐隐透出茶香时,不禁惊呼:原来煮茶梗也能满室生香!

以后到了山里,因为干活、坐禅、念佛的缘故,没有时间做工夫品饮,就改用大碗冲瀹茶汤,不但便捷,也很解渴。后来发现用烧过的木炭煮茶很好,不但茶汤滋味浑厚,而且能养胃,于禅修相得益彰,就开始煮茶了。住山的明印师是福建人,喜欢喝茶,这些年茶叶价格昂贵,他就从茶叶店里要了些茶梗来煮,发现滋味很好,从此煮茶梗就成为广福茅棚的一项“专利”了,很受参访者欢迎。

古语有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山居简易,煮茶梗不但便利,于修习道业也会有所帮助吧。

因为说到煮茶,忍不住多罗嗦了几句,碗里的茶汤都快要凉了呢。

此时已是子夜时分,神思稍稍有些倦怠。炉膛里余烬未灭,几案间一灯如豆,将身影长长地涂写在身后的残破土墙上,飘摇不定。茶汤在幽暗的灯光下呈现琥珀色,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呢。不知什么时候,山月也探头探脑地来到窗纸前,是来讨碗茶喝的吧?山月摇摇头,摇落一窗竹影。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