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四期 /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十) |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十) 秦萌 |
【接上期】 释玄高传 河南化[1]毕,进游凉土[2]。沮渠蒙逊[3]深相敬事[4],集会英宾[5],发高胜解[6]。时西海[7]有樊[8]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9],得少为足,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10]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11]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12]拓跋焘[13]僣据[14]平城[15],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杜[16],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17]。伪太子拓跋晃[18],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抂苦[19],何由[20]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21],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22],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23]。”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24],思阐洪基[25],恢隆[26]万代,武功虽昭[27]而文教[28]未畅[29],非所以崇[30]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31],百姓富昌[32],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33];授子任贤[34],安全相付[35];所以休息疲劳[36],式[37]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38]也。朕诸功臣,勤劳[39]日久,当致仕[40]归第[41],雍容[42]高爵,颐神养寿[43],论道陈谟[44]而已,不须复亲[45]有司[46]苦剧[47]之职。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48],总统百揆[49],更举良贤以备列职[50],择人授任而黜陟[51]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士[52]庶民[53],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54],以白纸为别。时崔皓[55]、寇天师[56]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57]之日夺其威柄[58],乃谮[59]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60]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61]事迹[62]稍形[63],若不诛除[64],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勅收[65]高。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于时闻者莫不慨然[66]。时有凉州[67]沙门释慧崇,是伪魏[68]尚书[69]韩万德之门师[70],既德[71]次于高,亦被疑阻[72]。至伪太平五年[73]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74]。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75]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76],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77],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78],兼营理[79]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80]。 弟子玄畅[81]时在云中[82],去魏都六百里,旦[83]忽见一人告云以变[84],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85],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86]常人,必当照[87]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88],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89],理恒湛然[90]。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闍维[91]之,国制[92]不许,于是营坟即窆[93]。道俗悲哀,号泣望断[94]。 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95],钦[96]高日久,未获受业[97],忽闻怛化[98],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99]圣人[100]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101],愿见[102]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103]。”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104]”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105]救护众生,即已还生阎浮[106]。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107]矣。”达又问:“不审[108]法师已阶何地[109]?”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110]。”至伪太平七年[111],拓跋焘果毁灭佛法[112],悉如高言。时河西国[113]沮渠茂虔[114],时有沙门昙曜[115],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116]张潭伏膺[117]师礼。 注释: [1] 化:度化。 [2] 凉土:这里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或401-439)。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者为段业,此说是以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并改元神玺为立国之始(397)。401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灭段业,亦有人以此为北凉立国之始。北凉都张掖,412年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称河西王。433年沮渠牧犍继位。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亡。后牧犍弟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一般认为已脱离五胡十六国时代之范围,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无讳弟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亦亡。 [3] 沮渠蒙逊:沮渠蒙逊(366-433),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建立者,公元401-433年在位。其祖先,为匈奴左沮渠(官名),后来便以沮渠为姓。沮渠蒙逊虽为北方蛮族,却博览史书,颇晓天文。史书上称赞他“才智出众有雄才大略,滑稽善于权变”。天玺三年(401),建立北凉。义和三年(433),沮渠蒙逊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葬于元陵,庙号太祖,谥号武宣王。 [4] 敬事:恭敬奉事。 [5] 英宾:才能出众的宾客。 [6] 发高胜解:阐发高妙殊胜的见解。 [7] 西海:即青海湖。 [8] 樊:一作“樊会”。“樊”字在此难解,或为“梵”字之误,或指僧印之姓氏。 [9] 志狭量褊:志向短浅,气量狭小。 [10] 无极:无穷尽,无边际。 [11] 寻:探究。 [12] 魏虏:虏,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魏虏,指北魏。 [13] 拓跋焘:拓跋焘(408-452),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423-452年在位。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拔焘即位时,只有15岁,大臣们都拿他当小孩子看。于是拓拔焘决定先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国力进入鼎盛。于是拓拔焘就开始扩张疆土,先后消灭夏国,北燕,北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统一了北方,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自前凉张氏以来,河西地方文化学术比较发达,号称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后,政治上使用汉族高门,汲取不少魏晋典制;吞并河西后,又有大批河西文士进入北魏统治区域,不少人被征召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学才开始兴盛。他又击溃吐谷浑、柔然,扩地千余里。他七次率军进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败柔然,收民畜凡百余万,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得以安静。拓跋焘为人勇健,善于指挥。战阵亲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将出师,违其节度者多败,因此将士畏服,为之尽力。有知人之明,常从士伍中选拔人才。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虽所爱之人亦不宽假。自奉俭朴,而赏赐功臣绝无吝惜。认为元老功臣勤劳日久,应让他们以爵归第,随时朝见饷宴,百官职务则可另简贤能。这样就保证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发展。他倚重汉人,李顺、崔浩、李孝伯等先后掌握朝权,但个性果于杀戮,处死大臣后常懊悔自己太快动刀。他在450-451年对宋的战争中,虽然大胜,但人马死伤近半,又使军民疲惫,怨声不已。末期又刑罚残酷,使国内政治混乱。譬如崔浩修国史详实记载魏先世事迹,可能涉及某些鲜卑习俗和隐私,有伤体面,拓跋焘不惜兴动大狱,将三朝功臣司徒崔浩处死,连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以及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族灭。事后拓跋焘说 “崔司徒可惜”,有后悔之意;再如监国执政的太子,也在父子权力冲突下,被宦官宗爱的谗言害死。拓跋焘于452年3月11日(农历二月五日)被宦官中常侍宗爱所弑,他的庙号为世祖。拓跋焘统治时期,各族暴乱非常频繁。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盖吴在关中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发动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盖吴建号秦地王,有众十余万,得到安定卢水胡刘超、河东蜀薛永宗的响应,拓跋焘调动强大的兵力才镇压下去。拓跋焘受崔浩、寇谦之影响,奉道排佛。镇压盖吴过程中,在长安佛寺中发现大量兵器,认为佛寺与盖吴通谋,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诏:“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14] 据:僣,古同“僭”;僣据,谓非一统王朝的割据统治。 [15] 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的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 [16] 杜:有本“杜”后有“超”字,杜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获封阳平王。有本误作“社”,应为“杜”,盖形近而误。 [17] 大流禅化:大力流布禅法的教化。 [18] 拓跋晃:鲜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文成帝拓跋濬的父亲(428-451年7月29日)。432年被立为皇太子,在他年长后,太武帝经常让他监国视政。451年,由于宦官宗爱陷害许多太子宫的属官被杀,拓跋晃惊惧而死,追谥景穆太子,次年,其子文成皇帝拓跋浚即位,追尊拓跋晃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19] 空罗苦:空,凭空;罗,招致,一作“牢”;抂,同“枉”;凭空招来被冤枉的苦难。 [20] 何由:怎能。 [21] 金光明忏:即依《金光明经》所修之忏悔法,又作金光明三昧忏。其仪则,依据《国清百录》卷一所载,首先庄严道场,安置唱经座,设列幡华,佛座之左为功德天座,右为四王天座,诸座各烧香散华。行者日日洗浴,身着新净衣,手执香炉,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一切三宝;其次三请诸佛、菩萨、圣僧、诸天、诸神,一心虔述建忏之意,三唱宝华琉璃世尊、金光明经、功德天,自归后方,共坐食,仪成。此系午前之法,其他则唯专唱诵金光明,凡七日七夜。 [22] 烈威:威严。 [23] 诰:告诫。 [24] 重光之绪: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因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诏书中称“重光”。绪,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功业。 [25] 思阐洪基:想要开拓大业。阐,开拓,开辟;洪基,大业,多指世代相袭的帝业。 [26] 恢隆:振兴。 [27] 昭:明显,显著。 [28] 文教:指礼乐法度。 [29] 畅:无阻碍。 [30] 崇:使……兴起,建立。 [31] 域内安逸:域内,国中;安逸,安稳,太平无事;国内太平无事。 [32] 富昌:富足昌盛。 [33] 代序:时序更替。 [34] 授子任贤:将皇权授予太子,任用贤能。 [35] 安全相付:平安地实现权力交接。 [36] 休息疲劳:使劳苦困乏者休养生息。 [37] 式:规矩,法度。 [38] 令典:好的典章法度。 [39] 勤劳:辛劳。 [40]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41] 归第:回家。 [42] 雍容:形容华贵,有威仪。 [43] 颐神养寿:保养精神、身体以延年益寿。 [44] 论道陈谟:谋虑治国的政令,陈献谋划。 [45] 亲:接近,从事。 [46]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47] 苦剧:艰难复杂。 [48] 副理万机:辅助管理各种重要政务。 [49] 总统百揆:总管各种政务。 [50] 备列职:完备各种官职。 [51] 黜陟:升降官吏。 [52]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53] 庶民:平民。 [54] 表:给皇帝上的奏章。 [55] 崔皓:即崔浩(?-450年),字伯渊,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政治家。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力荐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信道教,主张崇道废佛。北魏太武帝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但由于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士族”,卢玄劝他:“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又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神麚二年(429年),崔浩与弟崔览、邓颖、晁继、黄辅等共同著述《国书》。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竟劝其刻史于石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于是“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此事最终得罪了太武帝,被囚于木笼之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于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56] 寇天师:寇谦之(365年-448年,字辅真),南北朝时道士,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寇谦之早年爱好道术,对张鲁的五斗米道尤感兴趣。曾与成公兴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兴对他说:“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后来他宣称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会降临嵩山,传给他天师之位,还说太上老君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30卷,让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张伪法(指张陵、张衡、张鲁),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还说自己学得服气导引之术,能够辟谷。其后,泰常八年(423年)又说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传授他《录图真经》,并命他统领“人鬼之政”。 此后,寇谦之下山并获得当时信奉天师道的宰相崔浩支持,从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赏识。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从而成为了“帝王师”。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坛,供寇谦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后,太延6年(440年),太武帝遵从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442年,还亲自到寇谦之的道坛受箓。从此开始,北魏历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坛受箓,以此作为鲜卑族统治中原的一种依据。而寇谦之也被尊为国师,许多军国大事都要首先征询他的意见再作决定。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谦之去世。其道坛也一直迁移,最后在东魏武定六年被取消。他死后的北天师道缺乏有名气的上层人物,其弟子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痕迹,其传授系统也无法考订出来,这也成为道教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57] 纂承:继承。 [58] 威柄:威权。 [59] 谮:诬陷。 [60] 结:结交,利用。 [61] 物论:众人的议论,舆论。 [62] 事迹:事情的迹象。 [63] 形:显露,显示。 [64] 诛除:诛灭。 [65] 收:捉拿。 [66] 慨然:感慨的样子。 [67] 凉州: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下辖陇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陇县(今陕西省陇县),辖域约为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陕西省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东汉时,增置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国、张掖属国(以上3郡后废)、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汉献帝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年),凉州入雍州。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寔)、西凉(李暠)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北凉(沮渠蒙逊,一说为段业),都曾在凉州建立政权。北魏时因地理因素,改凉州为敦煌镇。太和十四年(490年),复置凉州。西魏时分凉州西部置西凉州。周时因处于西域的军事要地中,设置凉州总管府于此。北周时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广武郡、泉城郡共4郡。 [68] 伪魏:即北魏。 [69] 尚书:尚书是高官的称呼。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废。 [70] 门师:在家人的佛门师父。 [71] 既德:一作“德既”。 [72] 疑阻:怀疑猜忌。 [73] 伪太平五年:即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太平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440年六月-451年六月历时11年。 [74] 幽絷:囚禁。 [75] 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年共计29年余。 [76] 当尔之夕:当天晚上。 [77] 化:指圆寂。 [78] 迁殡:迁葬。 [79] 营理:修建坟墓。 [80] 嗟骇:嗟叹震惊。 [81] 玄畅:魏晋时代高僧(416-484)。河西金城(位于陕西华县)人,俗姓赵。幼时,家为胡军所灭,遂往凉州出家。初名慧智,后至平城,就学于玄高,改名为玄畅。北魏武帝因崔浩及道士寇谦之进言,禁止私养沙门及巫觋,拘捕玄高、慧崇等,师因脱走。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抵扬州,文帝深加礼重,请为太子之师,师固辞,迁荆州,止于长沙寺。时有西域沙门功德直,为师译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由师刊正文义,辞旨婉密。师又善绘画,于刘宋末年,至成都,居大石寺,自画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于升明三年(479)西游,望岷岭,见岷山郡北广阳县界有齐后山,遂有终老之志,乃入山结草庵,并于同年建立齐兴寺。及萧齐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启迎师至京师,惠文太子亦发使请之,师于是泛舟东下,中途罹疾,止于京师灵根寺,永明二年入寂,世寿六十九,葬于钟山。师明经律,深达禅要,占记吉凶无不灵验,于诸子之学多所涉猎。尝慨叹华严文旨浩博,未有义释,遂励精研思,作其疏释,盖为华严经疏之嚆矢。又善三论,学者宗之,著有诃梨跋摩传一篇。南朝梁·慧皎著《高僧传》卷八有传。 [82] 云中:云中郡,中国古代行政区,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一部份,由赵武灵王置。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时辖境缩小,而在东汉末期废除。北魏时期又在云中城地方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在云中城东建立了云中宫,为北魏皇帝北巡时驻跸休息的地方;在云中城的东北方的山谷口兴筑了白道城。白道为大青山通往山后的重要通道,白道城筑于山谷口外,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口子村南。唐代天宝元年(742)将云州改为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辖境同云州。乾元元年(758)云中郡再改为云州。 [83] 旦:指玄高入灭后第二天早晨。 [84] 变:变故,指玄高入灭之事。 [85] 颇复兴不如脱更兴:颇,很;复兴,这里指高僧大德圆寂后乘愿转世再来度化众生;脱,即神识脱离肉体,圆寂之意;更兴,复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转世再来不如死而复生。 [86] 匪:不是。 [87] 照:照见。 [88] 光色还悦:神彩面色依然很愉悦。 [89] 迹:事相。 [90] 湛然:安然不动。 [91] 阇维:火化。 [92] 国制:国家的制度法令。 [93] 窆:下葬。 [94]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95] 僧正:僧官名。 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 南朝历代亦设。 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96] 钦:敬佩。 [97] 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98] 怛化:《庄子·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犂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 郭象注:“夫死生犹寤寐耳,於理当寐,不愿人惊之,将化而死,亦宜无为怛之也。”意谓人之死乃自然变化,不要惊动他。后谓人死为“怛化”。 [99] 高上:指身份地位高。 [100] 圣人:指佛教中已证圣果之人。如证声闻四果者,大乘登地菩萨乃至佛等。 [101] 求哀:乞怜,这里指祈求护念。 [102] 见:助词,表示被动。 [103] 矜救:怜悯救护。 [104]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不忘一切众生,怎能独独不救您。 [105]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记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 [106] 阎浮:即阎浮提。阎浮,乃树之名;提,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即人类生存之地球。 [107] 果心:心愿实现。 [108] 不审:不知道。 [109] 阶何地:证得哪个层次的佛教圣果。 [110] 得忍菩萨:忍,或为“五忍”,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一)伏忍,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二)信忍,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三)顺忍,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四)无生忍,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五)寂灭忍,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得忍菩萨,笔者认为,玄高禅师应已得“寂灭忍”,为十地及以上之大菩萨。 [111] 伪太平七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 [112] 拓跋焘果毁灭佛法:北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445),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446),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初二日(446年3月15日)太武帝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北魏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113] 河西国:这里指十六国的北凉。北凉沮渠蒙逊永安十二年(412)十月,迁都姑臧。永安十二年(412)十一月,沮渠蒙逊即河西王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玄始。故《高僧传》称“北凉”为“河西国”。又北凉辖境主要在黄河以西。 [114] 沮渠茂虔:沮渠牧犍(?-447),一名沮渠茂虔,匈奴支系卢水胡人,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433年-439年在位。北凉义和三年(433),沮渠蒙逊去世,沮渠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永和。当时北魏一统华北已势不可挡,永和七年(439),北魏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灭亡,北魏统一华北,沮渠牧犍也成为十六国时代最后一位君主。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有人密告牧犍谋反,遂被太武帝赐死,谥号哀王。 [115] 昙曜:北魏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业,为太子拓跋晃所礼重。北魏太武帝废佛教,北地经像零落,佛事断歇,沙门多还俗,师独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亲加劝喻,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文成帝即位后,再兴佛教,特任师为昭玄都统,管理僧众。师于受命之后,绥辑僧众,整修寺宇,道誉日高,帝事之以师礼,遂应帝之请,于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开凿窟龛五所,每窟镌造佛像一尊,皆高六、七十尺,窟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雕饰奇秀,又建立佛寺,称为灵岩寺。此为大同云岗石窟之开端。师又奏帝于州镇设僧祇户、僧祇粟及佛图户之制,以为兴隆佛法之资。后住于大同石窟通乐寺,和平三年(462)召集诸德,译出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因缘传四卷。盖魏地大法得以再振,毁坏之塔寺仍还修复,佛像经论又得再显,师之功至钜。 [116] 太傅: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秦朝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伪太傅,或指北凉太傅。 [117] 伏膺:伏,通“ 服 ”。谓从学,师事。 简评: 玄高禅师诸弟子认为其师是“得忍菩萨”。所谓“忍”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伏忍者,遮遣凡情,能令识执不起也。信忍者,一念净信,默契法性不忘也。顺忍者,法性开展,不妨随顺世谛也。无生忍者,解脱分段,不至再堕六道也(除乘愿再来者)。寂灭忍者,诸识尽泯,深证二空真如也。”玄高禅师能死而复生,又能乘愿再来,还能于圆寂后随缘示现色身于有缘众生之前,可见他于生死已得大自在,必已得无生法忍,解脱分段生死。又,玄高禅师能得一乘禅之妙用,而一乘禅以二空真如为体,故笔者认为,玄高禅师必得一乘禅体,“诸识尽泯,深证二空真如”,得“寂灭忍”,其所证果位至少是“十地菩萨”。 玄高禅师虽证圣果,但誓愿宏深,效仿释尊,不住净土,专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生死,随缘度化。十六国、南北朝之际,面对中国北方大动荡、大迁徙的乱世,面对别有用心者的谗言,面对当权者的喜怒无常、挟势凌人,玄高禅师宠辱不惊、毁誉不动,为法忘躯、矢志不渝,从容历世、方便度生,辗转西秦、北凉、北魏等地弘法利生,培养出了一批有修有证的杰出佛教人才,为佛教特别是禅法在中国北方的弘传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玄高禅师和他的不少弟子都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中以身殉教,但他播下的菩提种子乘着普度众生的宏愿再来娑婆再来中国,从而为法难之后佛教的再兴打下了基础。 玄高禅师的事迹再次告诉我们,佛教之兴必需有修有证有宏愿的大善知识住世。而大善知识示生世间,除了依靠其宏大愿力外,还需众生的因缘感召。若无因缘,佛法难兴。今天,佛教在中国已呈现复兴之势,然住世之大善知识、大菩萨寥若晨星,这是我们佛弟子的不幸。若欲扭转这样的局面,需要每一位佛弟子切实发起至诚的解脱之心、宏深的菩提之愿,求佛、忏悔、持戒、修行,视善知识似如意宝、如佛亲临,以此形成合力方能感召大善知识、大菩萨住世弘法,普度众生。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