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4年度第四期柏林禅寺善缘团义工警训释义(二)
 

柏林禅寺善缘团义工警训释义(二)

明海

(2013年10月2日于柏林禅寺普贤阁)

【接上期】

“奉献人生”是我们老和尚提出来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句话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它的法义也是很深的。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奉献首先是一个法门,作为一个法门,它立足于自利。自利就是利益我自己,奉献在形式上最初是利他的,义工就是为别人服务,跑腿儿,但是它着眼点是自利,因为只有通过奉献,多为别人服务我们才能改变自己。那么在佛法的修行路上,奉献首先是一个觉悟的法,帮助我们觉悟的方便,当我们觉悟到达一个程度,到达一个质变的时候,会发现奉献跟觉悟是一回事。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那个境界在佛法的法义上表达叫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有慈悲就有奉献,悲智双运就是悲智是一体的,可以说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释迦牟尼佛悲智双运的功德中。我们现在正在感受释迦牟尼佛悲智双运的功德,感受他说的法,在佛悲智双运的境界中,他任运(自然地,不刻意,不造作)地帮助了我们,我们现在有寺院、有佛像、有桌子、有房子、有床铺、有吃的喝的等等,我们现在受用的一切都是由于释迦牟尼佛慈悲心的化现、化身,我们现在吃着释迦牟尼佛,喝着释迦牟尼佛,躺在他的床上,你走在他的身上,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哪会有柏林寺啊?哪会有今天我们这一会呢?哪会有我在这里讲,你们在这里听呢?不会有的!所以这是一大事因缘。但是这个境界是通过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别人服务来的,所以老和尚讲的“奉献人生”是很深的,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我们要在奉献中觉悟,当我们的觉悟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我们任运地,就能帮助众生。所以我们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来给我们帮忙,因为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的觉者。如果我们过着奉献人生的生活,那是生命里最大的财富。所以做义工其实是在修行,根本是要在这一点上确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如果认为是在给人做下人,是在帮忙,那就错了!我们应该体认到现在正在修行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就叫慈心禅,也可以叫奉献禅,叫感恩禅,叫普敬禅。

下面一句话“清空自我,学会聆听”。我们人世间充满矛盾,斗争,分歧,你争我夺,国家战争,民族间仇恨乃至于有些宗教间的仇恨,这些问题都可以简化为沟通问题,所有人的误解其实也是个沟通问题。当我们在工作中,效率降低,工作目标不能实现,多数原因就出在沟通上面。上级和下级的沟通,同事之间的沟通,这个工作团队和实际工作对象之间的沟通,等等。同样一句话,带来的问题可能就很复杂。所以我们看过去的战争片,指挥官在给下面下达指令的时候,是用传令兵、通讯员,指挥官说了以后,传令兵要复述一遍再把这个指令传下去。这个细节就是要避免人和人沟通之间听的障碍,这个听的障碍有的时候是耳朵的,在战场上打仗,枪炮声可能会阻碍听的人,使他把一些细节词听错,其实话听错了有耳朵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心理问题。听话人的期待不同,他听到的会不一样。因为人有期待,还有他看问题接受信息的角度,会对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有一种判断。有的人没有安全感,看到周围的人看他笑了一下,他会有这种反应:笑我呢。有的人他心理很阳光、心地很单纯,就好比有一个人在讲堂,所有的人都嘲笑他,都看着他笑,他会觉得:哎呀,真好。这种事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笑话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素质、能力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倾听的习惯。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把自我清空,这是个比喻,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真正地清空自我,现在只是说把你先入为主的看法,把你的一个期待、把你的预想放下,客观地听,所以聆听是一种能力。汉语里有一个词叫聪明,聪明是指两个感官,第一个是耳朵,第二个是眼睛。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在沟通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感官。一个是耳朵,一个是眼睛。当然与耳朵关联最直接的还有一个感官是舌头,因为要说话嘛。在沟通的时候,有时就是因为少说了一句话,让对方把你的话理解、误解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所以怎么样在说话的时候不多也不少,在听话的时候,不要多也不要少,听到这句话马上抓住要点、要害去落实,这是一种能力。所以我经常跟我身边的人训练这种能力。当我跟他说一句话、一件事的时候,我说你跟我说一遍,我说的是什么,这就是沟通。在义工的工作中,也会有上下级,也会有同事之间,也会有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要保持畅通、保持高效,需要我们有一个聆听的习惯。前不久,我在一个学者那里听到一个词叫听德,我们知道有很多德,美德是很宽泛的,口德是讲一个人说话很注意不讲别人的不是,不讲别人的短处,赞叹别人,这叫口德。除了口德以外,好像也有眼德,不该看的不要看,这是孔子讲的“非礼勿视”,这也是一种德。在佛经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水池里很多莲花怒放,很香,有一个比丘走到那里:哎呀真香。后来池里的水神跳出来大喝一声:偷我的香气!这样看起来也有鼻德,不该闻的不要闻。那么有没有耳德呢?现在这个词叫听德,听德就是耳朵的德。听德和耳德不是很一样。这里讲的听德是指什么呢?听要有宽容心、包容心。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争执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互相都不想听对方说话,其实就是沟通已经断了。国家和国家,矛盾上升到最高临界点的时候,有个行为就是把使馆人员撤离,撤回使馆人员等于两个国家之间没有沟通渠道了,互相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了,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到了临界点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过没有使馆可撤,只是在心中竖了一堵墙,你再说什么我不听了。在直接表达的时候,我们会堵上耳朵,意思是你不要说了,我不爱听,矛盾就从听的切断开始。听被切断并不一定是从把嘴闭上开始的,心里已经有墙壁了,所以就听不进去了。

“换位思考,克己体仁”。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邃,要避免人和人的误解,要减少互相之间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和人之间配合的效率,换位思考是最重要的。换位思考实际上也可以成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个法宝。管理要成功,换位思考,你多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所以我说财富来自于慈悲心。比如我们人走路,今天我想从柏林寺到石家庄,如果靠步行的话,是走不到的。所以就有人琢磨怎么样让你快点从柏林寺到石家庄,先是骑马,后来又琢磨骑马还是太慢了,又发明了四个轮子的汽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这不是慈悲心吗?然后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麻烦,有人想了很多的方法帮我们解除这种麻烦,而且赚钱了。现在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他们拼命地琢磨用户在使用手机、使用电脑时遇到的麻烦,于是发明一个软件,把所有这些用户的麻烦全部解决。这马上就成了一个卖点,大家都来买我的软件,发财了!所以你们想发财啊,要学会换位思考。(众笑)大家都有这样的麻烦,我想一个办法把这个麻烦解决了,或者当你有什么麻烦的时候,我给他们提供一种服务,当然这种服务就可以创造财富了,所以慈给予快乐,悲拔出痛苦。这是一个秘密武器。

换位思考其实是慈悲的一个生活化的表述。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孔汉思,他一生致力于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基础上建立一个全世界人类可以普遍接受的伦理准则,他通过研究和召集国际的高级对话和学术交流,最后世界宗教领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他们确定了一个全世界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信仰哪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遵循的一个共同的伦理准则,这叫“普世伦理”。这个伦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一句。其实这一句就是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同时它也包括了说己所欲也可以布施给别人、分享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想活着,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有危险,所以不能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财物有安全感,生活资料不要被剥夺,所以不要偷盗,包括不要抢劫;所有世俗家庭中的人都希望他的丈夫或者妻子不要跟其他异性发生关系,希望家庭稳定,所以说不要邪淫;所有的人都希望听到真实的话,反映真实情况的话,不被人欺骗,所以不能妄语。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很大的弹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把各种宗教里面伦理道德的精华特别是我们东方宗教佛教、儒教里面的伦理精华浓缩在里面,扩而言之就是大慈大悲。就生活中的换位思考来说,我成了他,我换了一个角度,这个首先在人和人之间做到,如果以佛教的修行扩大来说,甚至在人和动物之间也要做到。有的时候我的客厅有客人,社会上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今天中午就有一位。因为现在我房间里还有蚊子,可能有一只蚊子在他面前飞,他第一反应就是想“啪”地一下把它打死,我赶紧说:不要杀生。因为他是习气、习惯。我说:它又没有伤害你,你打它干什么?你说它伤害你,所以要杀它。其实它吃你一口血,没什么,而且它叮你一下也不至于让你死掉,而你却要把它杀掉。你说它是害虫,你要站在害虫的角度,人也是害虫。你要站在地球的角度,人到处挖,到处炸,然后把大气层破坏了,山川河流破坏了,空气清新嫌不够,非要弄点臭气把空气污染掉;水很清澈,他觉得不过瘾,要在里面放点化学物质,所以我们要跳出来看。当然这个意思不是说要把人贬低,这个意思恰恰是我们如果这么想的话,人更崇高,心量更大。如果你非要讲人比其他动物要高明的话,大概我们好像不大知道动物也会站在人的角度上去问问题,所以要把心态放大,人的崇高才能够体现出来,这种境界在儒家叫浑然与物同体。儒家里有个词叫“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也。“仁”这个字在儒学里很深,字面的意思就是恻隐之心,怜悯之心,扩大的意思就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就是儒学讲的宇宙的生机。宇宙万物从哪里来的?世界上万物生生不息,春天以后夏天,夏天以后秋天,秋天以后冬天,树绿了、黄了,你、我、天地、人,一切的运动变化,有个永远不能停下来的生机,这个生机就是仁。宋朝以后儒学家学了佛教,把原来的思想做了升华。所以这里说“换位思考,克己体仁”。要体察宇宙万物生命之间生生不已的生机,而同体大悲正是宇宙万物生生不已的一种体现。夏天来了,很热,夏天要不热才怪呢!冬天来了,很冷,你说真的很冷,自我中心!要是冬天跟夏天一样就麻烦了。你说盐怎么这么咸啊?如果盐不咸那还叫盐吗?!所以万事万物各安其位,事物生住异灭,它在它的轨道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现象上不断变化,中间的生机一直如是。所以佛教里讲大悲。“克己”也是儒学的话,其实是要“克”我们的私心杂念。孔子有个弟子叫曾参,他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三次代表多次,他多次反省自己。这种不断反省的功夫就是克己,找自己毛病、找自己的不足,就是克己。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曾国藩日记》,我希望大家能好好读读,这本书里都是曾国藩反省自己、克己的。曾国藩平复太平天国,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挽救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因为太平天国把佛家的庙、道家的观、儒家的孔庙全部拆掉,所以如果不是曾国藩的话,也许我们现在不能坐在这里了。曾国藩带兵打仗,他每天都要打坐,每天写小楷一百个,静坐数息十趟,一趟十下,大家可以想象,他指挥千军万马,而且随时在生死线上、成败之机,这就是克己。在他的克己的日记记载中,他要对治的主要的毛病第一个叫愤心,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嗔恨心。第二个就是欲,在儒家里有个词叫惩忿窒欲,惩是压。当然佛学更有智慧,愤也好,欲也好,要转化要提升。但是这种对自己的嗔,对自己的贪,不留情面,时时检点,在跟人打交道中,在做事中,在说话中,在每天的三业造作中,不断反省净化,这点在佛教的修行中和儒家是一样的,和儒家里面这些境界高的修行人是一样的。所以我想老和尚讲生活禅,要落实很简单,首先在生活中有个自我观照,在自我观照中发现自己的毛病缺点,对症下药,不留情面,这就是克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是自我膨胀,每天很危险。如果是做义工的人更为危险,他把他的这个毛病传播给别人,传播给团队,传播给他所服务的人,这是一种负能量。在《曾国藩日记》里面,他有一天写到:“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这个意思是说,他原来是抽水烟的,这种烟叫潮烟,他戒掉了,戒掉以后可能就心神不宁,然后他就感叹:人的欲望,要把它遏制,是这样的难。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哪里能成功啊。有的时候他也说:“余内有矜气,反而怀疑别人不虚心,何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为什么对别人要求那么严,对自己要求那么松呢!他的日记都是这样的。“客来,示以时艺,赞叹语不由衷”,他跟人讲的时候:好,真好,有进步。他晚上写日记的时候说,我今天说的话言不由衷。“予此病甚深”,随便的赞叹别人,“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孔子有一句话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孟子指所谓餂(诱取之意:“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说的是我嘛!他对自己进行了很深刻地解剖和批判,最后他说:“切戒!”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曾国藩在晚期是满清王朝中汉人官员立功、立德、立言成绩最卓著的一位,他的官位也是满清最高的,他所做的事都是家国大事,但是你看这个人的修养,他也是有很多毛病的,很多习气的,他是在每天的克己、反省、矫正之中,慢慢地提高。而且这种反省克己,“老而弥笃”,这种功夫岁数越大越密集。老而不倦,岁数大了,不厌烦。原因是什么?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啊?就是这个自我,就是这个自己,最伟大的英雄就是能战胜自己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世间的英雄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他们的功业之所以能成功,也都是由于他们在那个时段内不同程度地能够战胜自己。而他的敌人、他的对手战胜不了,所以他就胜出,所以非常之人乃能成非常之功。这个非常之人的非常是什么?就是能够以自我为敌人。我们普通的人呢?要保护自我、呵护自我、伪装自我、包装自我、掩饰自我、妥协自我、投降自我,最后被自我所奴役、所主宰,犯很多错误。所以儒家说“克己”,这两个字太好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主流的思维、主流的思想跟这个是反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个人主义,立足于个人本位,但是真正的自我本位是战胜自我的缺陷,战胜人性中的缺点,让自我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出来。人性中具有一样的潜能和智慧,人人平等,人性中也有大家都有的毛病和习气,所以克己,当你把自己的毛病习气,别人不能克服的、常人不能克服的战胜的时候,你就能建功立业。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人,你就能成为一个大修行人,你就能够成圣成贤,其实这个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这是真正关怀每个人的。顺乎人性弱点的个人主义如果张扬起来,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这就是要克己,我们今天要理解它,反对各种流俗的思潮,特别是不能被来自西方这种非常肤浅的个人主义思潮所左右。(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