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三期 / 病头陀 |
病头陀 宗慧 |
宋人的高士图中,往往把出家人画成老僧入定的形象。而且多半是瘦骨嶙峋,坐得东倒西突的。要是再配上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那几乎是绝对上品之作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对出家人的误解。对比一下南传的佛像,就会明显感到这里面文化的差异性。这种画法是否受到宋代“枯山水”画风的影响,有待于考证。至少这里面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这种枯寂的形象,正好表达了出家人远尘离欲的意象;二是反衬的作用,以枯寂来反衬生命之光热,唤醒生命中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慈悲心。但如果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出家人,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身体有病,而且病得不轻,不妨称之为“病头陀”。身在佛门多年,见到形形色色的病头陀,由此引起了我对出家人病患的三点思考: 一、留得残荷听雨声 人人都希望健康,但这只是相对之言。至少我知道有三种人希望自己生病:一是小孩。对此我有切身的经历,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次我饿得难受就偷吃生地瓜,结果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后,我得以享受平时没有的饮食,父母对我也倍加关爱。就连班主任也来医院看望我,带来了全班同学的祝福。在得到众多意外的惊喜后,我深切感受到生病太幸福了。最好能生病,而且是够得上住院的病,太轻还不行。二是阴谋家。如雍正还是皇子时,父皇让他办一件难办的大案。如果不接,父皇这边过不去;如果接了,必然得罪一大批的大臣。于是他想到了装病。但他要面对的可是康熙,病可以装但必须是真病。他于是用火把自己烤得全身冒汗,然后跳入冰冷的池水中,反复几次,果然如愿大病。这让他成功躲过了那场政治风暴。三是修道人。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人性中的共性决定的,出家修道也不免于此。我认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和尚,出家十余年了,修建了三座寺庙,是三座寺庙的当家。而他的心脏不好,在动完心脏手术后,他发现在病患面前,世间的一切都靠不住;在病患面前,再多金钱也无能为力;在病患面前,再大的名声也哑口无言;在病患面前,甚至亲人好友也徒叹奈何。于是他想到要修道,放下了建庙的事务和当家的职务,以六十多岁的年纪,第一次开始学习打坐。我常想,如果当年佛陀一生都在皇宫中,不出四门看见病患等苦的话,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职业皇帝。就如五代的那个皇帝,当大臣们向他汇报饥荒灾情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吃肉糜呢?”记得刚出家时,丛林里老和尚告诉我:“比丘常带三分病。”有病之身,才容易策发出离心,才会对生死无常、色身危脆有切身之感。安逸享乐之中,只会如温水煮青蛙,让人在平庸中死去。即便是菩萨再来,也要和光同尘,好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吧。 [五代]贯休(传) 十六罗汉之一 二、不在愁中即病中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句话用在今天出家人身上,也有相当的普遍性。纵观今日出家人之病患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出家之前就身体患病。像佛陀那样以富贵康乐之身出家的,毕竟是少数。现实中的出家人,有相当部分是因为身体病痛或种种苦恼的煎熬下而选择出家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年轻沙弥,他父母晚年得子,而且独此一支香火。但他生来心脏就有先天性的缺陷。据当地的灵婆说,此儿福薄,若不寄养于寺庙,恐难成年。父母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出家。而当今世界,如台湾、东南亚,许多弘法成功的法师、禅师们,说起他们当初弘法度众的契机,竟然多半是在监狱和养老院。因为有如此不如意的人生,才会对现世产生“否定”,才会有追求更高真理的诉求。只有这些人,才放下身段、学会谦卑、思求出离,才听得进佛法。而对于身体强健、位高权重的人,他们太过自恃,很难听得进圣人的智慧。可以说,身体病患是许多人的出家之因。 二是养尊处优,饮食上出了问题。一次在我参加法会的晚宴上,一位居士提起:“为什么很多大和尚显得过胖,而道士们多显得瘦?”一位宗教局的干事答:“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法门不同,和尚是发的,越胖表示修行越好;道士是消的,越瘦表示道行越高。所以人们常说‘胖和尚,瘦道士’。”一时宾主欢然,齐声赞叹。我听了这等怪论,啼笑皆非。他的意思是,和尚都是“发糕”,越胖越有修行。按照他的这个理论,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都够不上高僧的标准,因为他们太瘦了,太不够重量级!据我了解的情况,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当今衮衮诸公、诸大和尚,他们之大,多数是身体和重量之大;他们之高,多数是“三高”之高。他们只学会了济公禅师的前半段,没有学会济公禅师的后半段。由于经济的富裕和地位的显赫,他们在饮食上往往暴饮暴食,营养过剩,加上运动不足,焉能不胖? 三是坐禅不得力。今日之世,虽然野狐横行,禅道衰微,但少数祖师道场犹能固守家风、坐禅办道。然而即便是这些禅堂中的师父们,真正在坐禅上得力的,亦只占少数。许多师父,虽然道心很好,禅堂也坐了十几年,但一身的病患。就连初步的调身都调不好。而且许多人脾气暴躁,甚至在禅堂中打架。如果真正坐禅得力,那么他的四大、五脏六腑、相貌都会变化,身心都会变得柔软。当然也有少数坐禅得力者,此辈有诸多瑞相可见:一是坐在禅堂中的威仪就很不同;二是他们的脸色红润,皮肤甚至有如婴儿般的晶莹透明感;三是心地很柔和慈悲。我的一位师兄在亲近了诸多著名禅堂后,非常感叹地说:“这个时代太缺少善知识了,教理不通很可怕。”这实在是一针见血之言。 三、云何得长寿 我的剃度恩师出家四十余年,一直坚持坐禅。关于病患,他只告诉我一句话:“但安心足下,百病皆消。”他一直住在高寒而艰苦的山峰茅屋里,这句话是他多年亲身经历、亲身验证之言。他的坐禅皆依《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而修。“安心足下”这句话,即是出自智者大师《小止观》: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南怀瑾先生也曾说,健康的标准是头脑是清凉的,而身体是暖相。心念属火,肾属水。要是头脑里面妄想纷纷,则是干烧,火在水上故。要是心念专注在足下,或观脚趾头的白骨,或观涌泉穴,则火在下而水在上,水火相济则是大吉之兆。当然治病方法,在各种经论中介绍了很多。但我相信恩师教我的这个方法是简便易行、人人可学的方法。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