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三期 /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九) |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九) 秦萌 |
校释者按: 玄高禅师的传记,在《高僧传·习禅》诸篇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根据传记的记载,玄高禅师的宿世善根、出生瑞相、修证成就、自在神通、度生愿力、弘化事业等在《高僧传》记载的以擅长禅定著称的诸高僧中,堪称首屈一指。因传文篇幅较大,权分上下两篇,本期暂出上篇,读者谅之。 释玄高传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 [1] 万年 [2] 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 [3] ,始适 [4] 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 [5] 无异见 [6] ,得奉 [7] 大法 [8] 。母以伪秦 [9] 弘始三年 [10] ,梦见梵僧 [11] 散华 [12] 满室,觉便怀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且 [13] 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异日,有一书生寓 [14] 高家宿 [15] ,云:欲入中常山隐 [16] ,父母即以高凭 [17] 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18] 。明旦 [19] ,村人尽来候 [20] 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复觅[21] 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许,云:“父母不听[22] ,法不得度。”高于是暂还家,启求[23] 入道[24] ,经涉[25] 两旬[26] ,方[27] 卒[28] 先志。既背俗乖[29] 世,改名玄高。聪敏生知[30] ,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31]禅律[32]。闻关中[33]有浮驮跋陀[34]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35]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颜推逊[36],不受师礼。 高乃杖策[37]西秦[38],隐居麦积山[39]。山学百余人,崇[40]其义训[41],禀[42]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43]释昙弘[44],秦地[45]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46]友善。时,乞佛炽槃[47]跨有陇西[48],西接凉土[49]。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50],训[51]以禅道。然三昧[52]正受[53],既深且妙;陇右[54]之僧,禀承[55]盖寡。高乃欲以己率[56]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57]。时河南[58]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59],恣情[60]乖律[61],颇忌[62]学僧。昙无毗既西返舍夷[63],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64]谗构[65]玄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欲加害,其父不许,乃摈[66]高往河北林阳堂山[67]。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68],禅慧弥新[69];忠诚冥感[70],多有灵异。磬既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71]。应真[72]仙士,往往[73]来游;猛兽驯伏,蝗毒[74]除害。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75]者百有余人。有玄绍者,秦州[76]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77]而逝。 昔长安昙弘法师,迁流[78]岷蜀[79],道洽[80]成都。河南王藉[81]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闻高被摈,誓欲申[82]其清白,乃不顾栈道[83]之难,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84],何以信谗弃贤[85]?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正欲献此一白。”王及太子赧然[86]愧悔,即遣使诣[87]高,卑辞逊谢[88],请高还邑[89]。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路开,渐还到国[90]。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注释: [1] 冯翊: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将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相当于郡守,辖区相当于一个郡,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晋武帝时(265-290)更名为大荔县。此后地名变更频繁。 [2] 万年:冯翊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3] 外道: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梵语“外道”一词的原义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呼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 [4] 适:女子出嫁。 [5] 门:家,家族。 [6] 异见:这里指外道的思想见解。 [7] 奉:信仰。 [8] 大法:佛教,佛法。 [9] 伪秦: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之一—后秦,羌族政权,又称姚秦。前秦龙骧将军姚苌所建,都常安,长安避讳苌而改常安。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占据关中绝大数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威服陇右、河西诸国。历三主(姚苌、姚兴、姚泓),共三十四年。《高僧传》的作者慧皎以东晋为正统,以后秦政权为非正统,故称“伪秦”。伪,即非正统,不合法之意。 [10] 弘始三年:弘始(或作洪始;399年九月-416年正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文桓帝姚兴的第二个年号,共计18年。弘始十八年二月姚泓即位,改元永和元年。弘始三年即公元401年。 [11] 梵僧:古时泛称域外来华的僧侣。“梵”,一作“胡”。 [12] 华:古同“花”。 [13] 且:疑为“旦”,意为“早晨”,“迄旦”即“到早晨”。 [14] 寓:寄居。 [15] 宿:住,过夜。 [16] 隐:隐居。 [17] 凭:托付。 [18] 祖送:饯行。 [19] 明旦:明晨,第二天早晨。 [20] 候:等待。 [21] 觅:找。 [22] 不听:不允许。 [23] 启求:请求。 [24] 入道:皈依佛教出家为僧。 [25] 经涉:经过。 [26] 旬:十日为一旬。 [27] 方:才。 [28] 卒:完毕,圆满。 [29] 乖:不顺从,违背。 [30] 生知:不待学而知。 [31] 专精:专心一志。 [32] 禅律:修习禅定、持守戒律。 [33] 关中: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34] 浮驮跋陀:即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作觉贤、佛贤。五世纪之译经僧。北印度那呵利城人,姓释,为迦维罗卫城甘露饭王之后裔。十七岁出家,修业精勤,博学群经,特精禅、律,后与同参僧伽达多游罽宾,依从佛大先受禅法。后应智严之请,于后秦弘始十年(408)顷入长安,弘传禅术之学,以不习长安世俗,又与罗什门下不合,故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离长安,滞留庐山慧远处数年,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义熙十一年(415)至建康(今江苏南京),止住道场寺,从事翻译,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等,凡十三部,一二五卷。南朝宋元嘉六年(429)示寂,世寿七十一。世称“天竺禅师”,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 [35] 师:学习。 [36] 推逊:谦让、谦逊。 [37] 杖策:拄杖,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 [38] 西秦:西秦(385-431),十六国之一。陇西鲜卑族(一说属赀虏)酋长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407年,改称秦王,迁都苑川。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东南部,青海部分地区。历四主,共四十七年。431年被夏国所灭。 [39]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地处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 [40] 崇:尊崇,推崇。 [41] 义训:泛指教诲。 [42] 禀:承受。 [43] 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佛教与外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44] 释昙弘:南朝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二有“释昙弘传”,其中记载,昙弘法师(?-455),南朝刘宋僧人。幼年修习戒行,专精律部。永初年中(420-422)南游广东,后住于交趾仙山寺,常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誓愿往生西方。孝建二年(455),入山焚身入灭。村人皆见师遍身金光,乘金鹿西行,感其神异,故集其遗骨,造塔供养。《高僧传》卷十二记载的“释昙弘”与本文中的“释昙弘”似非同一人。 [45] 秦地:指秦国最初的领地,今甘肃天水一带。 [46] 同业:从事相同的事业,研习相同的学业,这里指同学佛法、同修禅定。 [47] 乞佛炽:现在一般作“乞伏炽磐”,(?-428),河西鲜卑人,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长子,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乞伏炽磐生性勇敢,果断坚毅,临机善决断,权谋过人。400年,西秦第一次亡国后,被送往南凉为人质。409年,乞伏乾归逃回西秦旧地,再称秦王,西秦复国,乞伏炽磐又被立为太子。乞伏乾归去世,乞伏炽磐继位,改元永康。414年,灭亡南凉,复称秦王,其后主要与北凉争战。428年乞伏炽磐病死,谥号文昭王,庙号太祖。其子乞伏暮末继位。 [48] 陇西:陇西郡,秦汉至隋唐行政区划,秦汉时辖地范围较大,一度包括今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地处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 [49] 凉土:西秦在乞佛炽槃统治时期,先与十六国的南凉接壤,414年灭亡南凉后又与北凉毗邻。南凉的领土为今天甘肃省中西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北凉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以及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地区,南、北凉控制的地区大部分属于两汉至西晋时期的凉州。 [50] 领徒立众:引导弟子,建立僧团。 [51] 训:教导,教诲。 [52] 三昧: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的状态。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昏沉、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 [53] 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有人认为“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或禅定之异名,故以“三昧正受”为同意异名、梵华并举。 [54] 陇右:陇右,即陇山之右。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西晋曾设过陇西国。 [55] 禀承:这里指承受禅定之学。 [56] 率众:引导、带领大众,为大众作表率。 [57] 反启其志:意思是为师者反从其弟子那里得到启发和教益。 [58] 河南:此处的“河南”应指西秦,不是指今天的河南省。西秦的主要统治地区在今天甘肃省东南部,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388年西秦第二位君主乞伏乾归,称大单于、河南王。 [59] 权侔伪相:侔,齐等。伪相,这里应指西秦国的高官,《高僧传》的作者慧皎以东晋为正统,其他并立的政权皆为非正统,故称“伪”。权侔伪相,即权力与西秦的高官齐等。 [60] 恣情:纵情。 [61] 乖律:违背佛教戒律。 [62] 忌:嫉妒,憎恨。 [63]舍夷:释迦牟尼佛出身的释迦族之姓氏除了“乔达摩”、“日种”、“甘蔗种”之外,《佛本行集经》还记载有个称呼是“奢夷耆耶”,略称“舍夷”。《佛本行集经》:“时甘蔗王,为自所爱诸王子故,心思欲见,意情欢喜而发是言:‘彼诸王子,能立国计,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称为释迦。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下,是故名为奢夷耆耶。以其本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婆苏都。’”智顗《法华文句》:“瞿昙,此言纯淑,亦名舍夷;舍夷者,贵姓也。”《翻译名义集》卷一:“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贵姓也。’此名讹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经》云:‘以住释迦大树蓊郁枝条之林,是故名为奢夷耆耶。’此以其处而立于姓,故国名舍夷。”综合以上经文内容,这里的“舍夷”应是国名,即释迦牟尼佛的祖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64] 河南王世子曼:这里应指西秦国王乞伏炽磐之子。乞伏暮末(?-431),一名乞伏慕末,字安石跋,河西鲜卑人,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第二子,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东晋元熙元年(419),被立为太子,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南朝宋元嘉五年(428),乞伏炽磐去世,乞伏暮末即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弘。乞伏暮末在位时,政治和刑罚非常酷滥,造成内外分崩离析,境内多有动乱,人心思叛。元嘉七年(430),因受北凉所迫,乞伏暮末欲归附北魏,未料为大夏所阻。元嘉八年(431),大夏攻西秦都城南安,乞伏暮末出降,西秦灭亡。同年六月,乞伏暮末为大夏皇帝赫连定所杀。 [65] 谗构:亦作“ 谗搆 ”。谗害构陷。 [66] 摈:弃绝,赶走。 [67] 河北林阳堂山:这里似指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的小积石山,此山位于黄河北岸。 [68] 神情自若: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69] 禅慧弥新:禅定智慧更有新成就。 [70] 忠诚冥感:真心诚意而感通诸佛菩萨、护法圣众。 [71] 气:气味。 [72] 应真:得道圣者。 [73] 往往:时常。 [74] 蝗毒:害虫、毒虫之类。 [75] 游刃六门:游刃,运用自如。六门,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游刃六门,即六根运用自在。 [76] 秦州:秦州,西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四川省平武县以北,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其后辖境缩小。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凉州;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邓至,东部属梁州。唐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742)迁还旧治。宝应元年(762)地入吐蕃。大中收复,三年(849)移治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北宋移今天水市)。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宋为秦凤路治。金属凤翔路。元属巩昌路。明属巩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为天水县。 [77] 蝉蜕:这里指佛教高僧修行成就,于生死得自在而坐脱立亡。 [78] 迁流:迁移。 [79] 岷蜀:指今天四川省。 [80] 道洽:某种学说和教义得到普及。 [81] 藉:凭借,因为。 [82] 申:陈述,说明。 [83] 栈道: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是古代出入四川的重要通道。 [84] 深鉴远识:见识高明深远。 [85] 信谗弃贤:听信谗言,摒弃贤良。 [86] 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 [87]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8] 卑辞逊谢:以谦卑的言辞道歉谢罪。 [89]邑:都城。乞伏炽磐时期,西秦的都城是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 [90] 国: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简评: 本篇内容主要记述玄高禅师的姓氏籍贯、家庭背景、入道因缘、求学经历、修行成就以及他在西秦传禅弘法、摄受弟子、化度众生的事迹。单论修证成就,《高僧传》中以习禅著称的诸高僧,或一定数日,或入火光定,或定中见佛,或不畏凶险,或不恋美色,或降伏鬼神,或安然坐化,或往生净土……玄高禅师更能以神力令自诩证阿罗汉果的弟子见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佛国净土及其中诸佛所说无量法门。我们常能在佛经中读到佛以神力加持听法大众,令其得见一方乃至多方佛国世界及其中诸佛说法、菩萨行道的神变事迹;玄高禅师亦具备此等神力,可见他已经开显了佛的一分果德。相比其他习禅高僧,其禅定境界和修行成就更显殊胜。民国时期的冯达庵居士在其著作《佛教真面目》中指出:“释玄高得跋陀禅法,其徒有诩证阿罗汉果者,高以神力令备见十方世界以愧之,是达一乘禅妙用者矣。”所谓“一乘禅”即禅宗之禅,直显佛性,能即真空而显示十方世界之妙有,其境界远超三乘所修禅定之上。玄高时代,达磨祖师所传之禅宗尚未正式传入中国,而玄高禅师已深得禅宗之禅的妙用,足称当时中国佛教习禅方面的先行者。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