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三期 / 一别永别——写在净慧长老圆寂一周年的日子 |
一别永别 ——写在净慧长老圆寂一周年的日子 温金玉 |
2013年4月20日,出差新疆乌鲁木齐,上午十时许,正在讲座中,收到北京一位朋友的短信,说净慧长老走了。随即中场休息,致电明尧兄,消息被确认,心中瞬间感到一份悲苦,为佛教而叹,为众生而叹。本焕长老走了,我曾写下悼念的文字;惟贤长老走了,我也写了悼念的文章。如今净慧长老又走了,令人不知要再说什么……法海舟沉,讲席荒凉,长老们接二连三地离去,确有摧梁折柱之感。 想着那一刻有着太多的不舍与不忍。实在说不出乘愿再来的祈祷,想不出寂灭为乐的法味。只是想着尘世的悲凉与无奈,想着俗情中的一别永别。净慧长老走了,于我们是千真万确。 忆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世,佛陀涅槃,证果的比丘都默然肃立,还没开悟的比丘则恸哭失声,捶胸顿足,伤心欲绝。那么,愚笨如我等俗人,只能这样哀伤着、遥想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了张文良兄的缘故,一同回他家乡赵县,就去参访了曾作为他读中学时学校的柏林禅寺。也因了这一份因缘,随后的日子多次去北京广济寺的小院里拜见长老。后来也多次参访过柏林寺,并从1990年开始在《禅》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近20篇文章,《禅》也成为我投稿最多的刊物,后来明尧兄曾多次来信转达长老的鼓励。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外出考察寺院,在温州机场候机时,正好长老从机舱通道下机走出,隔着一道玻璃墙,我迅速跑过去打招呼,长老只是礼节性地合十就过去了。我正返身准备回到座位上,没想到长老又逆人流返回玻璃墙旁,向我招手,并一再地合掌问好,然后才慢慢随人流离去。时间虽已过去许多年了,但那一份慈祥的笑容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一年来,在太多的场合,无数次听人谈及长老的嘉德懿行,触及到长老久远的影响,除了静静的缅怀、深深的追思,还有按捺不住的一份表达。 如何去追思长老的法乳深恩,怎样去缅怀长老的丰功伟绩,并不是单单对逝去大德的一种褒扬之情,而是回溯先贤筚路褴褛走过的路,去为我们今天乃至于未来作一份参照。 长老生前曾说:“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两爱、双风、四要、四不要’,一共九个字。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坚持两爱的根本方向,树立双风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两爱——爱国、爱教,树立双风 — 学风、道风。这是纲领,是根本,只要把这个根本抓住了,纲举然后就目张。”在坚持爱国爱教上,长老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赵朴初老人。他认为没有赵朴老,中国佛教就没有现在这个面貌。赵朴老不仅是宗教界领袖,更是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朋友,是赢得各界人士尊敬的一位老人。长老说:“我在佛学院接受他的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又在中国佛协工作了一段时间。有很多东西,是从他老人家身上学到的,并且受用不尽。”长老在后来弘化南北的实践中忠实地践行着“爱国爱教”这一根本。他的本分是“听招呼,守范围;顾大局,识大体”。用实际行动去增进团结,回报社会,促进和谐,服务大局。他用朴素的话说:“在爱国的大方向上出了问题,任何一个教,全国人民都是不欢迎的。全国人民不欢迎的教,你能起什么作用呢?” 树立双风——学风与道风,是解决僧团内修、外弘的根本保证,是让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的基础。学风就是树立正见,道风就是坚持正行。比如长老一直倡导的“生活禅”,就是正见、正行的表达。他鉴于时代变化,因应现代人的根性,本着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秉承赵州“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以及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精神,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活禅”理念。“生活禅”将佛教“悲智双运”作了新的诠释,以觉悟人生诠释智慧,以奉献人生诠释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成为“生活禅”的纲领性口号与标志性旗帜,这是传统佛教根本理念在新时代的新诠释。 “觉悟人生”就是正见。我们常说,诸佛出世一大因缘,就在于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佛的知见是什么?就是缘起性空。佛的知见所破的就是凡夫的自性见:执着于自有、独一、常住的存在。缘起是慈悲,性空即是无我。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修行的根本在于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解脱的法门其实就是从“无明”走向“无我”。这也是佛法的不二与不共。不共的是出离心,不二的就是菩提心。觉悟人生就是要懂得无我,从个人贪瞋痴的执着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宇宙生命的本质是空性。 “奉献人生”就是正行。佛法的主旨是为“宇宙定位”,进而去“安顿人生”。万法皆空,个人的生命如何安立?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涸,佛陀告诉我们:把它放入大海中。佛教存世的意义就是: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如何去奉献人生呢?长老提出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一切时处善摄护,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修行的捷径。既要有“实际理地不着一尘”的见地,更要有“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担当。这是“真空不碍妙有”的不二法门,也就是佛法的“胜义空”与“世俗有”,或“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就像一口敲不响的钟。“当为末劫如来使,刹刹尘尘遍现身。”所以老和尚号召大家要“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其宗旨不是将禅消解于生活,而是将生活提升至禅修的境界。 长老认为中国佛教有三大里程碑:道安大师,六祖慧能,还有太虚大师,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大众化、现代化的三个阶段。长老曾写过一首诗讲六祖,“不到黄梅开正眼,慧能犹是砍柴人”。慧能南宗禅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道”,正可看成是“生活禅”的源头活水。在禅学思想史上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慧能的传奇,出身“獦獠”却成为一代祖师,并号为“曹溪古佛”;不识一字,却留下一部震古烁今的著作《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称“经”者。慧能其人何以为“佛”,其言何以称“经”?首先他提出了修行的理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人间佛教”之前奏。打破了世出世间的界限,将佛法还回人间。其次在修行形式上,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消除出家与在家的隔阂,将修行归还生活。无论是成佛理念,还是修持方式均是直透心源,石破天惊。无怪憨山大师书偈赞曰:“常想新州戴发僧,不识一字有何能。肩头柴担腰间石,博得西来无尽灯。”长老的理想就是对佛教的理念进行新的诠释,对佛教修行的方法进行新的概括,使佛教与现实人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使得佛教的境界不至于成为一个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个当下就可以实现的乐园。他要求弟子们“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就是生活禅的旨归,提法上看似新颖,其实是对传统的真实回归。在“生活禅”的行进旋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古韵。生活禅倡导奉献,自觉觉人,成就他人即是成就自己。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长老的恩师虚云老和尚示寂前,曾有遗言说:“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长老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呼唤“以戒为师”的精神,始终是一个遵戒重律的倡导者。比如对于僧才的培养,长老提出要“养成僧格,融入僧团”。首先是“养正”,然后才能谈到“传灯”。“信戒学修”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如法合格的和尚,培养僧人的僧格,也就是僧人的资格、僧人的人格。为此他提出著名的“四要、四不要”。 所谓“四要”,第一是寺院的道风一定要传统化。学风要传统,道风更要传统。第二是寺院的管理要律制化。律制,律就是戒律,制就是清规。第三是寺院的弘法要大众化。佛教是一个大众信仰系统,一定要普及到大众当中,佛教才有基础。当主流价值观无法覆盖整个人群时,优秀的传统美德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而化之的功能。积极引导公众讲信仰、讲因果、讲良心、讲道德、保住最基本的伦理底线,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群的和乐。长老提出:信仰是生活的依托;因果是生活的法则;良心是生活的方向;道德是生活的价值。第四是寺院的生活要平民化,这是维护佛教正法久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措施。长老特别提出历史上的“法难”事件来警示。宋代宗赜禅师曾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这样的警钟应该长鸣。由此引出长老的“四不要”:做人不要有俗气,做事不要讲阔气,处事不要有官气,待人不要有霸气。 中国佛教的路还很长,长老曾说:“现代化是从太虚大师开始的,我们现在弘扬‘生活禅’,还是走他的路,实际上他的路还很遥远,我们连一半都没有走到,应该说才刚刚起步。”早在1993年,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就强调要加强五种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并说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2013年更确定为“教风年”。可见制度建设对佛教发展的重要性。 在去年长老的荼毗法会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悲痛地说:“原本打算让你给我点火,没想到现在我来为你点火了。”相濡以沫之情,听来让人落泪。《增一阿含》言:“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虽然我们与长老一别永别,但长老的僧格、精神以及言教,时时刻刻陪伴并滋润着我们,这是我们永远的“无尽藏”。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