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4年度第三期柏林禅寺善缘团义工警训释义(一)
 

柏林禅寺善缘团义工警训释义(一)

(2013年10月2日于柏林禅寺普贤阁)

明海

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非常欢迎你们在国庆长假期间到柏林寺来体验寺院生活。今年我们寺院的活动很多,老和尚圆寂法会,第二十届生活禅夏令营纪念大会,邢台开元寺开光落成庆典,之前还有学术研讨会等。由于活动很多,就有很多义工来参与组织这些活动。佛教的义工就是佛教居士里面那些特别愿意出来为佛教团体、为佛教寺院奉献、护持的人。义工的工作是一种行动层面的工作,就是说他要动、他要工作,他不是静坐的,他也不只是念经念佛,他要为佛教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为其他信众的修行提供保障,为寺院和佛教团体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寺院未来也将会逐渐地重视义工的组织和培训。我在今年五月份的一个学术论坛之后,根据当时参与的义工的状况,写了一个义工警训,我想借今晚的机会对这个警训简单地做个讲解。虽然是针对义工写的,但是它具有普遍的意义。你们诸位回到社会上,在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工作环境中,也一样会遇到我在警训中所提到的修行问题,所以这个义工警训所涉及到的问题,如果对你们未来工作生活中和别人打交道、在生活中修行方面能够有所帮助,我就非常满意了。我们老和尚提倡生活禅,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的内涵其实很多,对在家人而言,很多时候是指在生活中要承担的各种责任、各种义务,要担当的各种角色,这个角色包括家庭的角色、社会的角色、在单位的角色,简单地说就是做事。生活禅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特别对在家居士而言,就是做事禅,教你在做事中怎么修行。

未来我们将会有大量的在家居士参与投身到佛教界的各种活动中来,这可以说是当今佛教的一个时代特点。因为佛教跟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佛教对社会特别是公益事业的参与越来越频繁,所以今天的佛教不再是封闭的、与世无争的、纯粹在山林里面封闭状态下的修行,在很多时候它具有参与的特点,就是说佛教徒整个的要参与社会,在家居士参与僧团、参与寺院、参与出家的师父关注和组织的一些社会事务。在参与中就有行动,有慈善活动、有文化活动,比如我们有一本《禅》刊,发行数万册,有很多义工为《禅》刊付出劳动。现在有很多修行观念,内涵跟过去不一样,跟我们过去很多人理解的狭隘的修行不一样,现在是行动佛教的时代。佛教要行动—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等等,这都需要行动。还有我们自己要办文化、办慈善,这都需要行动!联系我们老和尚讲的生活禅,中间的做事禅就是行动佛教里面的核心法门。从修行的原理说,我倒觉得这个时代的众生也许修行做事禅比静坐更容易契入,因为坐而论道总是容易的,起而行之才知道很难。我们坐在一起讨论很容易,但是在行动中,义工参与佛教界的活动,在那种工作配合状态下,才会知道它的艰难。因为在做事中、在与人沟通协调配合中,每一个人会原形毕露。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讨论,可能每个人都是温文尔雅的,心态很好,说话很得体,很有礼貌,拿出来的都是自己最光明、美好的那一面。但是在义工的行动中、在做事中,个性出来了,执著出来了,烦恼出来了,那种狭隘的观念出来了—原形毕露。我觉得很多居士如果不能把学到的佛法用在改造自己,那么学佛可以说白学了。改造自己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做事上、体现在你的行动中、体现在你跟人协调的过程中、体现在你做这件事怎么把它做到圆满,能把做事真正变成修行。我觉得做事禅的修行有一个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在做事中人的身口意三业同时都在运转。静坐的时候你的行为没有运转,嘴巴没有运转,言为心声,静坐时这个地方关起来了,只是意在那里打妄想。而在做事中行为、语言、意念三个一起运转,当然运转的枢纽是心念,在心念带动下,身口意三业一起运转。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对自己会有一个观照。在你的观照下,你就看到你所信的、所理解的、所说的佛法和你在语言、行为、心态上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致。在那时候就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那时候也最容易改变自己。单靠静坐改变自己很难。做事禅可能比静坐更容易。禅门里有个词叫“引蛇出洞”,一条蛇藏在洞里,你打不着它,只有它出来时才是我们发现它、消灭它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各种习气,在静坐的时候被隐蔽了,而当我们做事、行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这些烦恼的毒蛇爬出来了,如果你有智慧的宝剑,当场斩断,即使斩不断,砍伤一下,下次再打。所以做事禅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把做事当成禅修的话,这个生活禅还是没办法落实。所以出于上面这些因缘,今天晚上我简单地跟大家讲讲这个警训。

第一句“放下身份,进入修行”。这句话是有所指的,在我们义工队伍的构成中,有老板,有老师,有自由职业者,有工人,各种各样的身份。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说话做事与人打交道中流露出不同的倾向,这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就是各有不同的执著。一般来讲,做领导的、做老板的、做管理的,他们的习气,以佛教心理学来讲的话,往往有点傲慢,就像我当住持当久了,会有傲慢。在寺院里面,如果你想让你的傲慢变得很强大,只需到住持的宝座上坐一段时间,所以住持的宝座是修行慢心的一个最好法门,当然那也是通往地狱的捷径、入口。住持这个位置很容易滋长“慢”。这种“慢”跟他的身份有关系。领导或者老板,在单位里总是在指挥,很容易慢慢培养一种自我优越感,自我重要性:我重要!注意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显得比别人重要。“放下身份”对我们义工而言是个什么概念呢?未来在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在我们的义工团队还是在其他的社会组织里面,义工会越来越多,义工这种身份会是越来越普遍的身份,因为义工这种岗位能释放我们的爱心,想释放爱心也是我们很多人的需求。所以义工,我们可以定义为是所有人的服务员。如果你在一个寺院做义工的话,你能不能做所有来宾的服务员呢?不管这个来宾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你在他面前都是一个很谦虚、有礼貌的服务员。所以义工是有一个整体气质的,这种气质我们从那些优秀的义工身上能看到。你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这就是我讲的放下身份。

当你做义工的时候、服务的时候,要知道你是在进入修行,是在修行自己,一定要把身段放下。就如同你的师父到你面前来,或者你的父母、你尊重的人到你面前,你要做服务员,把身份放下,这样才能真正进入修行,这个修行就是做事禅,就是行动禅。

接下来讲心态,要“普敬一切,常怀感恩”。普敬一切是佛教里最重要的修行法门。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前,示现为一个修行人,叫“常不轻”,这位常不轻菩萨是一位出家比丘,在那个时代他的示现教给我们一个修行法门,就是对待所有的人,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他一概对他们表示最大的敬意。我说最大乃是因为最大就是对佛嘛,他对所有的人都表示与佛同样的敬意。他给他们顶礼,然后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成佛。”他天天就修这一个法,遇到任何人都顶礼磕头,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是未来的佛。我们禅门的泰斗,一百多岁圆寂的本焕长老,我听过他几次开示,他就反复讲:你们都是未来的佛。老和尚见到一切人都是不会轻慢的,所以是普敬。恭敬这个法门太重要了。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福报都从恭敬中来,印光大师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恭敬,首先要恭敬三宝—佛法僧,对于三宝的对境:佛像、经书、出家人要有恭敬心,然后对身边的同参道友要有恭敬心,乃至扩大,对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份恭敬心。恭敬心里面有谦卑,有一种柔软,这种谦卑和柔软能对治我们的我慢、嗔慢。我们修行最大的敌人之一就是嗔慢心,嗔心与慢心,在佛教心理学里面,慢心是嗔心的一个重要近因。大家注意,我们很多的嗔恨心生起是以慢心作前提的,概而言之,傲慢是嗔恨心的心理前行,如果一个人没有傲慢心,非常地谦卑和柔顺,他是不容易生气,不容易有嗔恨心的。所以我们要对治嗔恨心有一个捷径,就是修恭敬、修谦卑,这样慢心自然就没有了。就跟我们想不让火烧起来,就把柴火拿掉,把火源撤下来,傲慢就是嗔恨之火的火源,要对治傲慢,就用恭敬来对治。这样来对治慢心,比嗔恨心起来之后去压抑它,要方便、有效、彻底得多。所以跟任何人在一起,对他要有恭敬心。

恭敬这个法门可以是出世间法对治嗔恨的良药,也是我们在世间做人、事业成功的一个利器。我发现很多事业成功的人都很谦卑,由于谦卑所以他的人缘很好,很多人都愿意帮他。其实一个成功的人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很高,很战无不胜,恰恰相反,有时候你要示弱,你要示敬,你要示卑下,你要示谦和,你要示软弱,你身边的人就伸手帮你了,你要老是外强其实中干,大家就离你远了。所以恭敬这个法门有很多妙用,在生活中,在世间做人,有时候恭敬还是一个跟人保持适当距离的妙法。夫妻之间,一定要有互敬,如果没有互敬、没有适当的距离感,太狎近,没有给对方人格的尊重,有时候夫妻关系会出现危机。对于每一个相处的对方,他有人格的独立性,你要承认,没有这个,往往就是一种贪爱,这种贪爱到一个点上,会突然发生“基因突变”,变成怨恨:看我对你这么好,我把一切都给了你,“基因突变”了!如果是有恭敬的话,你是你我是我,作为我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对你怎么样是应该的,我并不希望这样做了以后,你一定要乘以二、乘以十、或者对等地来回报我。恭敬是这样的,过去中国的家庭里,夫妻之间都是称呼“您”,这种尊称,有一种距离感。记得有个成语叫“举案齐眉”,这是一个典故,在汉代,有的妻子给丈夫送饭,端着盘子,就跟我们供佛一样,要举到眉间。这是一种恭敬。

“常怀感恩”,我们老和尚教导我们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在义工的服务中,所有到你跟前的人都给你提供了积累福报的因缘,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用感恩的心对待被帮助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里有机会修到福报呢?所以我们要感恩别人接受我们的帮助。如果把这一点放大来看,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是我们要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问题,我们就没有机会去奉献,没有机会帮助别人,没有机会行菩萨道,所以苦难的世界是菩萨的道场,是菩萨修积福慧资粮的福田。苦是福田,苦是老师,受苦的人是老师,受苦的人是福田,我们要感恩有苦难的人,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修福的机会,给我们提供了实现爱心的机会。做义工的人没有感恩的心就会有优越感,有优越感就有傲慢,有傲慢就有嗔恨,结果帮助别人成了一个自我膨胀的法门。

大家不要以为行善是那么容易的,也不要以为善都会带来善,《金刚经》就讲这个道理,善不一定都带来善,如果你以优越感、以执著心去帮助众生,这种所谓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是帮助别人的同时被别人帮助。所以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往往付出的人得到的会更多。这是很多有过慈善活动经历的人的共同感受。他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很珍贵的快乐。这种快乐和由感官刺激得到的快乐完全不一样,这种快乐是一种安乐,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内心的满足感。内心的安定是对自己人生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是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全面地提高了生活的品质,提高了生命的质量,让人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因为在不断地播种善的种子,所以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终其一生以助人为乐。

下面一句“慈心瑜珈,奉献人生”。瑜珈是汉语翻译,梵文叫Yoga,意思就是相应。后来它的意思引伸了。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修行都是一种瑜珈,一种Yoga,我们要跟一种境界相应,如刚才我们讲过你要跟恭敬心相应,要跟感恩心相应。做义工是在修慈心。在佛教里慈是给予快乐,慈心是一种心态,慈心这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希望众生安乐、幸福。在佛教禅修中,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叫慈心禅,所以这里讲慈心瑜珈。我这么写是有来历的,因为有一个词叫爱心瑜珈,我们都知道打坐是一种瑜珈,大家先不要把这个瑜珈狭隘化,在这里指你的任何一种禅修都是Yoga,爱心瑜珈就是在奉献、在帮助别人中和一种慈悲心、大爱心相应,这种心态的相应比你在静坐中去修行来得更快捷。为什么?因为你在做事在帮助别人中,你的对象是感性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同时运转,然后你接触的信息和资料都会滋养你的爱心,而在静坐中,你的观想是有限的。所以义工其实是在修行爱心瑜珈,由于爱心这个词具有含混性,所以我把它改为慈心瑜珈。慈就是给予快乐,慈心禅在佛门里面它有静中修也有动中修,作为义工来说,是要在动中修。平时我们也可以在静中修慈心禅,慈心禅的修法并不难,我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慈是给予快乐,慈心禅的修法是设定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最初可以是自己,因为人都是爱自己的,在最初修行慈心禅的时候,通过几句话用语言来导引我们的慈心,比如以自己为对象,对自己修慈心,是这样修的:愿我无敌意,愿我无危险,愿我没有精神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五句话,静坐的慈心禅是这样。先对自己,对自己要真正地修出慈心来,等你对自己的慈心真正出来以后,你再换自己亲爱的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比如对自己的母亲修,把你的母亲想到面前:愿她无敌意,愿她无危险,愿她没有精神的痛苦,愿她没有身体的痛苦,愿她保持快乐。不过在佛经里面说男性最好不要以异性作为慈心的对象,这样容易增长贪爱。那么以你亲爱的人作为慈心的对象,也是用这几句话,去把心里的慈唤醒,把它修出来,如果没有修出来,就不要往下进行。我觉得女居士最容易体会慈心,特别是已经有小孩子的女居士,更能感觉到什么叫慈心,你对你的子女发自内心地希望他好、希望他快乐,那种心态出来的时候,它是一种磁场,是一种真实的心理能量,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身心的状态。以跟你关系不大的人、陌生人,你也不特别爱他,你也不恨他的人作对象,也是一样的:愿他无敌意,愿他无危险,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保持快乐。等你对这些人有了慈心,你再换,对讨厌的人,对仇恨的人,对你的冤家,对你的敌人修慈心,也是一样的。你可以把他想到你的前面,然后从心中发射慈心的白色光芒照他:愿他无敌意,愿他无危险,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保持快乐。如果你对你的敌人、你讨厌的人能够生起慈心,你这个慈心就很有力了。当慈心强大到把我们的身体包住了,能像电磁波一样发射出去,你就有可能进入到一种禅定中,这种禅定就是慈心禅。慈心禅能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我们最大的保护伞,使我们不被周围的人和环境所伤害。慈心禅是最锐利的武器,它可以使敌人成为朋友。在慈心的观照下并没有坏人,只有坏的思想;并没有敌人,只有错误的思想和见解。我们所有人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烦恼,我们要消灭烦恼,以烦恼消灭不了烦恼,以恶消灭不了恶,恶只能让恶复制、放大,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上,战争消灭不了战争,战争只能让战争得到一丝喘息,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大的战争。佛教提供了一条真正的和平之路,在这条和平之路上,内心的和平是所有和平的基础。对所有众生的慈心才能消灭导致战争、斗争、仇恨的贪心、嗔心、痴心,把贪嗔痴这些作为战争的心理基础摧毁掉,那么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和平。我们要摧毁的是贪嗔痴,不是人,不是一个人的身体,不是一个人的生命,所有正确的宗教都应该致力于消除我们内心的贪嗔痴。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就在于他发现了这个秘密,而且他发现了消灭、降伏我们内心贪嗔痴的妙法,一整套的操作系统、训练方法,他发现了通往内心真正和平的光明大道。释迦牟尼佛手上有枪吗?有刀吗?有炸弹吗?有化学武器吗?有导弹吗?我敢肯定连一块砖头都没有,但是两千多年来他让无数的众生匍匐在他的法座下,接受他的法,所以在佛教里面我们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大雄,最大的英雄,给世界带来真正和平的人,是和平真正的希望,大雄宝殿就是供着释迦牟尼佛的殿堂。 (待续)  

附:

柏林禅寺善缘团义工警训  

放下身份,进入修行。普敬一切,常怀感恩。 

慈心瑜伽,奉献人生。清空自我,学会聆听。 

换位思考,克己体仁。守岗敬业,返身而诚。 

慎众慎独,公私分明。法无高下,触事而真。 

把握当下,感动其心。皆大欢喜,善缘无尽。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