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4年度第二期《六祖坛经》中的自性观、般若观以及禅宗三关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对照发明(下)
 

《六祖坛经》中的自性观、般若观以及禅宗三关

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对照发明(下)

明尧

【接上期】

二、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把握自性观和般若观之精神,更好地把握宗门之修证理路,我们现以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为例,再做一点展开说明。我们将发现,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与自性之体大、相大、用大以及般若之无念、无相、无住(或者说般若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对应的。这对我们准确地理解“禅宗三关”非常有帮助。

(一)六祖悟道的第一个阶段

六祖初次开悟,是在卖柴时,闻客人诵《金刚经》而引发。

慧能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当时六祖到底悟到了什么呢?虽然六祖只是说“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再没有就开悟的内容和细节做进一步的展开说明,但是,从他后来到黄梅,与五祖的一番对话中,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出他当时的所悟。

慧能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六祖所悟,不仅是在理论上坚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更重要的是,他一刹那间已经安住在无分别心之般若观照当中了,即与自性的妙用—“本觉”相应了。“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一句,透露的正是这一消息——

其一,“常生智慧”,“常”意味着不间断,包括睡梦的时候,时刻现前,可见这个智慧已经不是“有为”的了,而是进入到无为、无心的状态。

其二,其“智慧”是“不离自性”的。不离自性,意味着背尘合觉,照体独立(不粘着尘境),处于平等、包容、无分别、无取舍之智光中,不属于见闻觉知(因为见闻觉知是生灭法,是分别法。有分别取舍即是背觉合尘,即是迷失了自性),不被诸境所转,尤其是无梦无醒时亦能作主(如果说在梦中、在无梦无醒时不能作主,则说明这个能观的心不是真的)。

六祖所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所揭示的正是开悟的初关景象:根尘迥脱,照体独立,作为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法二执和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已经被打破了(这就是“六七因中转”),安住在平等无分别的无心之觉照(平等无分别智)中。修行人到此,只能算是得个入处,真正的修行才开始。此时虽然粗重的分别妄想已经不起,但是微细和极微细的执五蕴万法为实有的坚固妄想仍然存在,理事二边没有打破,色心二边犹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用功,让定慧等持的功夫更深入、更精微,更具有穿透力。

(二)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

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见于他针对神秀禅师所作的“菩提本无树”一偈。

神秀受五祖吩咐,苦心费力地作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为不自信(有怀疑恰好说明所见不真),趁夜静更深,偷偷地把它写在步廊的墙壁上。对神秀的偈子,五祖的反应是: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祖三更唤秀入堂,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两天后,六祖在槽厂舂米,见有一位童子在唱诵神秀的偈子,一听便知神秀“此偈未见本性”,于是央求童子带他来到廊壁前,也作了一首偈子,请张日用代书在神秀偈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这首偈子,五祖的反应是:

江州别驾张日用替慧能书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这里的本来无一物,非指虚无,乃指五蕴的实有性被空掉了。

这一阶段,六祖证悟到了什么呢?证悟到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执五蕴为实有的坚固妄想已经被打破了,不仅俱生我执被破,俱生法执亦被破除。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虚空粉碎,大地平觉”;《楞严经》中讲:“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皆指万法的实有性被破。这是开悟的重关景象。

有人认为,五祖说六祖的这首偈子“亦未见性”,只是掩盖之辞,目的是为了保护六祖,实际上,六祖已经开悟了。这种说法未必符合实际。因为证得了诸法无实有的空性之后,尚有空有二边还没有超越,还不能起用;虽然能摄事归理,但还没有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超越。

(三)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

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见于他听五祖讲《金刚经》时,一口气说出了“五个何期”。

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明六祖不仅证得了万法唯心所现并非实有的空性,同时还悟得自性之理体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能转一切法之全机大用,而并没有住在空寂的境界中。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说明自性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能生一切万法的宝藏,它能遍摄一切万法,能够自在地转一切万法而如如不动,能够自由地出入红尘,行化世间,即所谓的“入廛垂手”,此时,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轮回与解脱、生死与涅槃、佛与众生等二边分别彻底被打破了。这正是开悟的末后牢关景象。

至此,六祖所证,是真正的三谛圆融的自性佛。这与觉林菩萨偈所言完全一致。《华严经》“觉林菩萨偈”云: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亦不住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首偈子,把“见佛”和“了佛真实性”的标准讲得非常清楚,那就是能够如实地证知“诸世间”是由人的“心行”所造(而非心外之实有),并能够享受“身亦不住心,心亦不住身,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的喜悦。

依上所述,六祖悟道之三个阶段,与其自性观、般若观,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试表述如下:

1. 体大——无念——依能观智而言——般若三昧——初关——根尘迥脱(破俱生我执)——平等无分别智。

2. 相大——无相——依所观境而言——一相三昧——重关——大地平沉(破俱生法执)——空观智。

3. 用大——无住——依智境一—如而言——一行三昧——牢关——入廛垂手——中道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祖坛经》中所使用的概念“无念”、“无相”、“无住”以及“般若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虽然都是般若之异名,但是,所称谓的角度和所证的境界并不相同,并非随意乱用。这一点,读者宜三思!

三、禅宗三关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契合

宗门有三关之说,由来已久。清代以来,教界有不少人士,或依教下经论,或依祖师语录,纷纷对三关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解说,因为角度不一样、证悟缓急之不同,故开合亦有所异,但其基本的精神大体是一致的。

现将三关之不同说法,列表如下:

关于禅宗三关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应当依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为准,也就是说:

初关,根尘迥脱,照体独立,破俱生我执,平等无分别智现前;

重关,证万法唯心之空性,破俱生法执,空观智现前;

牢关,由空返有,不住寂灭,全体起用,悟无悟迹,归无所得,入不二法门。

一般所说的开悟,指初关;也有人认为,破重关才算开悟;更有人认为只有破了末后牢关才算开悟。此皆应机而设,不必争执,总之,要令学人“未入门者入门,已入门者上上增进”,扫除悟迹。

我之所以要以六祖悟道之三个阶段作为划分宗门三关的标准,不仅因为他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同时,这种划分,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完全相吻合的,非作者一时之妄言也。

现依《心经》,随文拣择如次——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按】此修行成佛之总纲,亦是本经之大纲。

1.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行的内容、方法、下手处、用功原则。

2. 照见五蕴皆空——所证的内容,破俱生我法二执,乃自受用。

3. 度一切苦厄——悟后起用,行菩萨道,圆行六度,圆满报化身,乃他受用。

整个《心经》皆依此三句展开。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按】释般若观行之内容,包括用功方法、下手处及用功原则。

这一段经文,囊括了一切修行法门,南传的四念处法门,天台的大小止观法门,净宗的念佛法门,密宗的持明法门,乃至禅宗的默照和参究,皆一一被摄于此中。《楞严经》中的二十五圣之圆通亦被包含于其中。

下手处:选取五蕴中的一端,如观受,观息,观心念,观音声,乃至观不净,等等。

观行方法:观五蕴之空性,即观其无常、无我,如观心念之无常、无我、虚妄之了不可得,等等。

观行原则:不落空有二边,不取舍,依平等包容无分别之原则而照之。

观行的结果:随着观照能力的深入,首先破分别我法二执及俱生我执,令平等无分别智现前,其次是破俱生法执。

后面的经文皆与此一一对应。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按】破分别我法二执及俱生我执,得平等无分别智。此乃宗门之初关景象。对应于《坛经》中的“体大”、“无念”、“般若三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

【按】证诸法空性,破俱生法执,得空观智,重关景象 ,对应于《坛经》中的“相大”、“无相”、“一相三昧”。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按】转身起用,入廛垂手,行菩萨道,圆满报身。与下文皆为末后牢关。对应于《坛经》中的“用大”、“无住”、“一行三昧”。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按】向上一路(全超向上),扫除悟迹,断凡圣相,归无所得。

可见,《心经》中的功夫次第是非常分明的。

这样从功夫的角度来解读《心经》,作为大乘佛教修行总纲的《心经》,其作为“般若之心”的核心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地显示。惜乎过去罕有从功夫的角度如此解读《心经》者。

不仅如此,上面从六祖悟道之三个阶段所引得的禅宗三关之说,与后来的宗门巨匠云门文偃、圆悟克勤等人的主张亦是完全一致的——

张商英居士在荆州的时候,与圆悟克勤禅师有过一段法缘。

一日,克勤禅师造访张商英居士,大谈《华严》宗旨,云:“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按:指理事无碍的境界)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张商英听了,不觉移榻近前。

克勤禅师讲完这段话之后,便问:“到此,与祖师西来意是同是别?”

张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师道:“且得没交涉!”

张商英遭克勤禅师否定之后,面带愠色。

克勤禅师并不在意,继续点拨道:“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按:初关。俱生我执已破,方能目中之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故云),犹是转句(按:转者,转身也,转生死向涅槃之谓),直得不见一色(按:重关。已经证万法唯心之空性,故云),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按:末后牢关。从空起用,圆修六度,悟无悟迹,归无所得,故云)。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张商英这才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克勤禅师又谈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当谈到理事无碍法界时,克勤禅师便问:“此可说禅乎?”

张商英道:“正好说禅。”

克勤禅师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按: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当中),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张商英听完这一段开示,如醍醐灌顶,赞叹道:“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

从上面所引资料中,我们可以确定,云门文偃禅师所说的“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是初关景象,相当于理法界;不见一色,是重关景象,相当于理事无碍法界;向上全提时节,是牢关景象,相当于事事无碍法界。

为了帮助读者有一个整个的印象,现将前面所述之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再—次整合对应如次:

1. 能观智—无念—体大—理法界—初关—根尘迥脱(破俱生我执)—平等无分别智—般若三昧—云门“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2. 所观境—无相—相大—理事无碍法界—重关—大地平沉(破俱生法执)—空观智—一相三昧—云门“不见一色”—《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智亦无得”。

3. 智境一如—无住—用大—事事无碍法界—牢关—入廛垂手—中道智—一行三昧——云门“向上全提”—《心经》“菩提萨埵,……究竟涅槃,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余论:宗门做功夫的四个阶段

联系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以及三关之说,宗门之功夫,一般说来,会经历四个阶次:

(1)做有为的平等观行功夫,破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法二执,功夫成片。属事一心,与事法界相应。此一阶段,属于下手处。因为有能所,有间断,有走失,非为见道。

(2)功夫纯熟后,根尘迥脱,照体独立,破俱生我执,无为的平等性智常现在前,不间断,不走失,然理事、心境二边犹在,只是得个入门处,初关。与理法界相应。

——到了此阶段,闭关专修是非常必要的。

(3)照见五蕴皆空,破俱生法执,即证得诸法的空性(虚幻性),重关。与理事无碍法界相应。

—到了此阶段,回到尘世中,在日用中起修,是必不可少的。

(4)由体起用,能生一切法,能转一切法,圆修六度,破凡圣相,入不二门,末后牢关。与事事无碍法界相应。

以上四个阶次之划分,对于处在实际用功夫中的修行人来说,或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