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4年度第二期净慧长老与生活禅怀感
 

净慧长老与生活禅怀感

洪修平

净慧长老离开我们已经近五个月了,但他的声音笑貌,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他对禅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所作的贡献,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也激励我们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努力。

回想起来,我与净慧长老结缘已有20多年了。1989年3月,我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由楼宇烈先生召集并主持的“中日禅学研究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我有幸得到了净慧法师当年刚创办的《禅》杂志创刊号。这本杂志不但对我的教学科研有影响,而且还通过我影响到了我的学生。我当时刚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回到南京大学任教不久,正在给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开设“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选修课。在课堂上,我就把《禅》杂志介绍给了同学,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中有一位同学,在多年以后回忆自己学禅历程的文章中还写道:

1989年我在大学读四年级时,听洪修平老师讲的一门课“禅宗与中国文化”。有一次,洪修平老师介绍去北方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在课上介绍了《禅》杂志的创刊,课后借阅了这本创刊号,从此开始了与《禅》刊的近十年因缘……我最初接触禅,与《禅》的创刊同时,在这些年的修学过程中,《禅》始终与我同在:是她把我领进门,是她不断给我修行的资粮,给我提醒,给我安慰……我在修学过程中也不时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禅》刊的读者共享。(《学禅的心路历程》,载《禅》 1999年第3期)

这位学生当年考上了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生,工作后又于前些年考回南京大学在我的门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毕业仍在高校当教授,在佛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1989年下半年,我把自己研究禅宗的博士论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整理成一篇小文《慧能行历与〈坛经〉略辨》寄给了《法音》编辑部。不久,收到了时任《法音》主编的净慧法师的亲笔回信。此信原件我一直保存至今,全文如下:

洪修平先生:

来函及大作《慧能行历与〈坛经〉略辨》均已拜读。因故迟复为歉!本人除主持《法音》编务,兼办有《禅》季刊。大作拟在《禅》刊发表,不知尊意以为如何?如同意,即希示复,以便遵办。希多多赐稿,以光篇幅。

即颂撰安!

净慧合掌   

1989.12.13   

收到净慧长老的大函以后,我当即回复表示感谢,并又另外寄上了一篇小文《马祖禅法大义要述》给《禅》杂志。不久,上述两篇小文分别刊载于《禅》杂志1990年的第1期和第2期(总第5期和第6期)。自此,我与净慧长老主编的《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至今,几乎每一期《禅》杂志我都会翻阅,从中领悟到不少禅理禅意。间或也仍然会向《禅》投去一两篇小文,例如《略论法融牛头禅的特色》(载《禅》1992年第1期)、《小乘禅数之学略述》(载《禅》2000年第4期)等。

净慧长老于1991年正式提出了意义深远的“生活禅”理念。我对此非常欣赏,并一直关注,从中获益良多。生活禅既传承六祖慧能开创的中国禅新禅风,又立足当下现实社会和人生的需要,以佛教禅的智慧来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帮助大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期更好地用佛法的精神来净化社会,和谐社会,这是对佛教文化优秀精华的继承发展和灵活运用,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生动体现。

生活禅所主张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深得中国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和“农禅并重”的真谛。当年,禅宗祖师把禅的修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禅修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主张“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敦煌本《楞伽师资记》引《楞伽人法志》),把印度禅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中华禅特有的“随缘自在”修行观进一步落实到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去,在农禅并作的修禅生活中完成了中国禅宗的创立,并为禅在中土的繁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净慧长老继承中华禅的优良传统,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提倡修行与生活不二的生活禅理念和实践,使佛教和禅的智慧更多地惠及大众,也推动了中国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健康发展和广泛传播。这是净慧长老在当代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

净慧长老生活禅的提出,也推动了当代佛教文化的学术研究。2011年5月14日上午,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民宗厅、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赵县柏林禅寺承办,石家庄市民宗局协办的“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河北会堂隆重开幕。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大陆50多所高校、社科研究机构近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本人也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并代表学者在开幕式上讲了话。我当时的发言主要表达了如下的意思:

本次以“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为主题的论坛在河北石家庄举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从印度传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发展起来的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而河北则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禅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最重要流派“临济宗”就发祥于今天石家庄以北十五公里处的正定县的临济寺,而源于赵州禅师的赵州禅,其发祥地也是在石家庄以南四十五公里处当年赵州禅师住持的观音院,即今天的赵县柏林禅寺,赵州禅与闻名天下的赵州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著名的“吃茶去”等公案佳话更是流传千古。石家庄一南一北,出了禅宗史上自六祖慧能大师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临济和赵州两位禅师,实属难得,真是因缘殊胜,令人赞叹,也值得纪念!

近年来,从这里又生发出了对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以及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生活禅”,它与赵州禅、临济禅一脉相承而又糅进了现代文化元素,更贴近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从而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人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佛教发展的契理、契机和禅文化的勃勃生机,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河北与禅文化的深厚渊源。

为了继承禅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此“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我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具有更独特的意义。根据会议的安排,此次论坛将围绕“赵州柏林寺研究”、“赵州从谂祖师及其弟子研究”、“河北正定临济祖庭研究”、“中外临济宗研究”、“生活禅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以及“禅与人间佛教关系研究”等专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相信通过为期三天的研讨,一定能够将源远流长的禅文化研究推向深入,也将使东方禅文化的智慧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和人生服务;同时我们也相信,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会对河北省的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的发源地在新的时代再创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再作新的贡献。
作为学者,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强与河北学术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河北佛教界朋友的联系与交流。本次论坛是“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我们相信,包括将来的第二届、第三届乃至更多届的论坛,将成为我们之间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桥梁,我们期待着论坛越办越好!

我的发言得到了净慧长老的鼓励。在会议期间,尽管知道净慧长老非常繁忙,但为了不放过请教的机会,我仍然专门拜访了他。那天在净慧长老的住所,我十分荣幸地近距离聆听到了净慧长老对中国佛教特别是有关生活禅的开示,受益非浅。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地问起我在高校开展佛教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情况,当他听说我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时,当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大的关心,并鼓励我认真努力地做好这一项目,认为这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我提出希望他今后对本项目多关心多指导时,他欣然应允,表示一定会尽力支持。净慧长老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至今想起,仍对他充满感恩!

最近正值开学,诸事繁杂,但北大、人大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净慧长老与生活禅”的学术研讨会,我还是尽量赶来参加,一是缅怀追思净慧长老弘扬佛法的精神,二是与大家一起分享对生活禅的感悟,希望能继续发扬光大净慧长老弘扬的“生活禅”,为古老的禅文化更好地有益于社会人生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本文系洪修平教授为北京大学“净慧长老与生活禅学术研讨会”所作)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