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4年度第一期《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八)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八)

秦萌

释法晤传

释法晤,齐 [1] 人,家以田桑 [2] 为业,有男六人,普 [3] 皆成长。晤年五十丧妻,举家 [4] 欝然 [5] 慕道 [6] ,父子七人,悉共出家。南至武昌 [7] ,履行 [8] 山水,见樊山 [9] 之阳 [10] 可为幽栖 [11] 之处,本隐士 [12] 郭长翔所止 [13] ,于是有意 [14] 终 [15] 焉。时,武昌太守 [16] 陈留 [17] 阮晦,闻而奇 [18] 之,因为剪迳 [19] 开山 [20] ,造立房室。晤不食粳米 [21] ,常资 [22] 麦饭 [23] ,日一食而已,诵大小品 [24] 、《法华》。常六时 [25] 行道 [26] ,头陀山泽 [27] ,不避虎兕 [28] 。有时在树下坐禅,或经日 [29] 不起。以齐永明七年 [30] 卒于山中,春秋 [31] 七十有九。后有沙门 [32] 道济,踵 [33] 其高业 [34] 。今武昌谓其所住为头陀寺焉。

注释:

[1] 齐:这里指南朝齐,史称南齐(479—502)。

[2] 桑田:种田和养蚕。泛指农事。

[3] 普:有本作“并”。

[4] 举家:全家。

[5] 然:沉滞的样子。这里指因亲人亡故而痛感人生无常、无可留恋的心情与样貌。

[6] 慕道:向往修学佛道。

[7]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8] 履行:行走。

[9] 樊山:今鄂州西山,故称樊山。

[10] 阳:山的南面。

[11] 幽栖:隐居。

[12] 隐士:隐居不做官的人。

[13] 所止:所居之地。

[14] 有意:有意图,有愿望。

[15] 终:结束行走,安住。

[16] 太守: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17] 陈留:陈留郡,中国古代郡名,在今日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18] 奇:以为非凡。

[19] 剪迳:同“剪径”,开辟道路。

[20] 开山:开垦荒山。

[21] 粳米:粳稻碾出的米。

[22] 资:以……为粮食。

[23] 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

[24] 大小品:指《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具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一作二十四卷或三十卷或四十卷),鸠摩罗什三藏在后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译出。《小品般若经》,即梵本《八千颂般若经》的汉译。十卷,后秦·鸠摩罗什三藏译。相当于《大般若经》第四分。中文译名原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然为与同名的《大品般若经》(即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汉译)有所区别,故称《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略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或《小品经》、《新小品经》、《小品般若经》。据鸠摩罗什三藏的弟子僧睿所撰本经之“序”记载,本经于后秦弘始十年(408)二月六日至同年四月三十日译出。

[25] 六时: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26] 行道:修行佛道。

[27] 头陀山泽:在山野中行头陀行。

[28] 虎兕:老虎与犀牛,这里指野兽。

[29] 经日:整天。

[30] 永明七年:永明(483年正月—493年12月)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共10年余。南齐在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称为永明之治。永明十一年七月郁陵王萧昭业即位沿用。永明七年,即西元489年。

[31] 春秋:年龄。

[32] 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佛教与外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33] 踵:追随,继承。

[34] 高业:高尚的德业。

简评:

半生务农,中年丧妻,毅然出家;父子入道,择地潜修,精进不懈;头陀山泽,禅修有成,安然入寂……法晤禅师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也让人亲切地感受到:他真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豁达洒脱、顶天立地的修行人、大丈夫!
法晤禅师的经历,也能使我们稍稍窥见古人修行办道的“容易”:首先是善根深厚:遭遇丧妻之痛,感无常之苦,就能触景立志求解脱,且矢志不渝,勇猛精进,有修有证;若无前世一心向道的“同类因”,又怎能有今生出家修行的“等流果”。其次是因缘殊胜:父子七人同心向道、一起出家,既是今生今世的人伦血亲,又作永生永世的菩提眷属,互助互励,共求解脱,这样的善缘岂不殊胜!再次是精进用功:隐居山林,日中一食,诵经坐禅,头陀山泽,不怕苦不惧险不畏难,这样持之以恒下苦功夫才获得“树下坐禅、经日不起”的成就。可见,古人修行的秘诀之一就是肯下苦功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难得能得。又次是环境单纯:在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像现代社会那样紧密复杂,于是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所受的束缚和羁绊反而少,可以比较自由地“择地隐修”。人们对修行人一般不仅没有偏见,而且往往礼敬有加。闭塞单纯的社会环境,幽静深邃的自然环境,尊重修行、肯定解脱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反而为一心办道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

从古人修行的“易”可以反观我们现代人修行的“难”:自己的善根往往比较微薄,于是学佛修行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实、忍不了、放不下、担不起……再加上善缘常常难遇难求,逆境时时逼迫牵扰,家人的不解、社会的不屑、难以摆脱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的五欲诱惑、斩不断理还乱的内心纠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可对修行人来说挑战也在日益严峻。修行办道必须面对现实,随遇而安,审时度势,不能消极逃避,怨天尤人,也不能妄自菲薄,随波逐流。

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现代人修行也有“容易”的地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日益紧密复杂的关联,为践行四摄、六度的菩萨行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如何能把握这样的机缘,不被众生的无明习气熏染,不被共业的洪流吞噬,反而利用社会这张众生结成的巨网积福修慧,自利利他?笔者认为: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包含自我解脱和使一切众生都得解脱、都成就圆满佛果两个方面。不发解脱之心,永无解脱之日;解脱之心不坚定,解脱之路必然曲折漫长,甚至南辕北辙。没有度生的愿望只求一己解脱,复杂紧密的社会关系往往只能被当做修行的羁绊。只有发起普度众生的大愿,才能敏锐捕捉、善巧利用利益众生的机缘。二要择师择法。亲近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选择契理契机、容易相应、易受法益的修行法门,朝夕随学、一门深入,自己的福慧定才能稳步提高,应机处事才能不随缘转,不被事迁,不为情迷,才能真正做到随缘利他。三要勇猛精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修行办道恰似逆水行舟,唯有勇猛精进,坚持到底,才有成就之日。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愚见,在此借着法晤禅师的传记,不惴浅陋地供养读者诸君,聊作学佛路上的一点参考。

释僧审传

释僧审,姓王,太原 [1] 祁 [2] 人,晋骑骠沈 [3] 之后也。祖世 [4] 寓居 [5] 谯郡 [6] 。审少出家,止寿春 [7] 石涧寺,诵《法华》、《首楞严》 [8] ,常谓非禅不智 [9] ,于是专志禅那。闻昙摩蜜多 [10] 道王京邑 [11] ,乃拂衣 [12] 过江 [13] ,止于灵曜寺,精勤谘受 [14] ,曲尽 [15] 深奥。时群劫 [16] 入山,审端坐不动,贼乃脱衣以施之,又说法训勗 [17] ,劫贼惭愧流汗,作礼 [18] 而去。灵鹫寺慧高从之受禅业,乃请审还寺,别立禅房。清河 [19] 张振后又请居栖玄寺。文惠 [20] 、文宣 [21] 并加敬事 [22] ,傅琰 [23] 、萧赤斧 [24] 皆谘 [25] 戒训 [26] 。王敬则 [27] 入房觅审,正见入禅,因弹指 [28] 而出,曰:“圣道人。”即奉米千斛 [29] ,请受三归。永明 [30] 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有僧谦、超志、法达、慧胜并业禅,亦各有异迹。

注释:

[1] 太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西南汾水东岸),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2] 祁: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

[3] 晋骑骠沈:指西晋骠骑将军王沈(?—266)。王沈,字处道,三国时期太原晋阳人。其父早死,由叔叔王昶抚养。能写文章,大将军曹爽聘为秘书(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杀害,王沈被免职,后起用为侍中。与荀顗、阮籍同撰《魏书》44卷。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好学,称王沈为文籍先生。260年,曹髦打算消灭司马家族,召王沈、王经、王业共商此事,王沈与王业竟密告司马昭。结果曹髦被杀,王沈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入晋后官拜骠骑将军,出任尚书加散骑常侍,不久去世。追封为郡公。著有《王处道集》5卷,又称《王沈集》,已佚。《全晋文》辑其文14篇。

[4] 祖世:世代。

[5] 寓居:寄居;侨居。

[6] 谯郡: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郡,其置郡应于东汉建安年间,而黄初元年(220)改为封国。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萧县、五河、鹿邑、永城等县市间地。

[7] 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8] 首楞严:《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后秦鸠摩罗什三藏译。又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与唐代般剌蜜帝所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即通常所谓的《楞严经》)内容所述并不相同,然而常被误以为系一经之同本异译。“首楞严三昧”是梵语,又作首楞伽摩三昧。意译勇健定、健行定、健相定。菩萨得此三昧,则诸烦恼及恶魔皆不得破坏之,并且恰如大将率领兵众,一切三昧悉皆随从。此经内容叙述佛应坚意菩萨及舍利弗所问,为说首楞严三昧法,并示现其威力,且以百句义解释此三昧,并列举化度魔女、弥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变不思议功德。此经之译本共有数种,据《出三藏记集》卷二的记载,计有后汉支谶、吴支谦、曹魏白延、西晋竺法护、西晋竺叔兰、后秦鸠摩罗什,及译者不详的《蜀首楞严经》七部。另有西晋支敏度将支谶、支谦、竺法护及竺叔兰等四人所译本合为《首楞严经》八卷。同书卷七又载,前凉·支施仑亦曾出此经。《法经录》卷一及《历代三宝纪》卷八,也载录不知译者的《后出首楞严经》二卷。可知,此经自后汉以来,屡被传译,但如今仅存鸠摩罗什之译本。现代考古学界曾在新疆发现相当于本经末尾的梵文断片。又,西晋帛远、东晋支遁、南齐弘充等人,皆曾注解本经。

[9] 非禅不智:没有禅定就不能开发智慧。

[10] 昙摩蜜多:昙摩蜜多(356—442),梵名 Dharma-mitra,意译为“法友”,佛教僧侣,翻译家,罽宾国人。七岁入道,博览群经,特深解禅法。游方弘化,经龟兹而至敦煌,后入凉州,于武威之旧寺营建堂舍,大弘禅业。刘宋元嘉元年(424)入蜀,后抵建康,止于祇洹寺,道誉隆盛,帝后俱从师请戒。于祇洹寺译出《五门禅经要用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虚空藏菩萨经》各一卷,并以禅道教授学徒,人称“大禅师”,又称“连眉禅师”。其后赴鄮县(浙江宁波),建寺化众。元嘉十年(433)还建康,止于钟山定林下寺;十二年(435),另建上寺,以为安禅之所,并译出《禅秘要经》三卷。元嘉十九年(442)七月示寂,世寿八十七。据《开元释教录》卷五等所载,师所译经典,除上举之外,另有《虚空藏菩萨神咒经》等,凡十二部,十七卷。

[11] 道王京邑:这里指昙摩蜜多在刘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堪称“佛道之王”。

[12] 拂衣:提起衣襟。

[13] 江:指长江。

[14] 谘受:请教,学习。

[15] 曲尽:竭尽,穷尽。

[16] 劫:盗贼,劫匪。

[17] 训 :同“训勖”,训诫劝勉。

[18] 作礼:行礼。

[19] 清河:清河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西汉时置,后屡改为清河国,汉元帝永光后改为郡,治清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清河县、故城县及枣强县、景县、南宫市部分地方、山东省临清市、夏津县、武城县及德州市、高唐县、平原县部分地方。东汉时改置为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147年改清河国为甘陵国。建安十一年(206),甘陵国除。西晋以后辖境减缩。北魏改为郡,仍治甘陵县。北齐移治武城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隋代改名清河县,移今清河县西)。隋代大业及唐代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

[20] 文惠: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458年―493年2月26日),字云乔,小字白泽,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太子。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之父。升明三年(479),出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建元元年(479),封南郡王,邑二千户,为东晋、南朝以来嫡皇孙封王之始。进号征虏将军。征为侍中、中军将军,镇石头。建元四年(482),立为皇太子。永明十年(492)去世,终年三十六岁,谥号文惠太子,葬于崇安陵。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后,追尊为文皇帝,庙号世宗。

[21] 文宣: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460—494),字云英,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为齐武帝萧赜之次子,母亲为武帝皇后裴惠昭,文惠太子萧长懋同母弟。早年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南齐建元元年(479)任会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阳尹。在此,他开仓济贫,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

[22] 敬事:恭敬奉事。

[23] 傅琰:傅琰(?—487),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著声名。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24] 萧赤斧: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堂弟,历官钱塘令、雍州刺史,为官清廉,勤俭奉公,深受百姓爱戴。

[25] 咨:咨询,请教。

[26] 戒训:训戒,告诫。

[27] 王敬则:王敬则(435—498),江苏宝应人,南朝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曾任南朝时期宋国暨阳县和南沙县县令,擅长武术。王敬则主政非常严厉,历史上曾有盗贼被其罚作扫街的案例。498年,王敬则因拥立王侯起兵造反,遭致朝廷重兵剿杀,卒于战乱中。

[28] 弹指:捻弹手指作声。

[29] 斛:古代容积单位。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石=10斗=120斤。

[30] 永明:永明(483年正月—493年12月)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共10年余。南齐在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称为永明之治。永明十一年七月郁陵王萧昭业即位沿用。永明八年,即西元490年。

简评:

僧审禅师认为:非禅不智。笔者认为,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佛者来说,依然很重要,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佛教戒定慧三学,以禅定为枢纽,禅定是持戒的升华,禅定是智慧的根本。

但就佛教界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人对禅定并不重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可能是对禅宗所说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有误解。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禅宗的根本宗旨在于明心见性,而不在禅定,不是世间禅,也不是小乘禅,也不是一般的大乘禅;上述这些禅定所依之体不离“八识”,入了这样的禅定,会被其束缚而难以打破“八识”见到本来面目;禅宗之禅所依之体则是“超识离相”的真如;六祖大师特意将明心见性与禅定解脱相对照,为的就是避免禅宗行者错认宗旨,执着于一般的禅定,不能离识见性。再者,从证果的角度讲,明心见性之后自然戒定慧具足,自然能够随缘不变,自然能够不入定而常在大定中,不必再头上安头修禅修定。但是,这并不是说禅定不能作为明心见性的方便之门、通达之路,也并不是说什么根机的人都不必禅定摄心而仅靠着祖师的一句话、一声喝、一顿棒就大彻大悟。且看宗门流行的“参话头”,它是多少祖师大德明心见性的用功方法,谁又能说它不是一种特殊的禅定法门呢?《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而,尚在苦海未达彼岸之时,怎可舍舟筏呢?!不重视禅定另一方面的原因,往往是无明师指导、无下手之处,勉强行之,往往坐不下来,修不上去,甚至出偏出差,乃至误入歧途。可见,解决不重视禅定的问题,一是要对禅定树立正知正见,充分认识禅定对于觉悟解脱不可无视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求得明师的护念、提持和引导。但是,末法时代明师难遇,善知识难逢,邪魔外道反而大行其道,令人真假莫辨,无所适从。如果不幸误入歧途,再加上自身的业障,后果实在令人感到可怕。所以,无明师指点时,与其自以为是、好勇逞强,盲目自修禅定,倒不如老实念佛来得踏实稳当,大有法益。

释慧明传

释慧明,姓康,康居 [1] 人。祖世 [2] 避地 [3] 于东吴 [4] 。明少出家,止章安 [5] 东寺。齐建元 [6] 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 [7] 石室,见猷 [8] 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 [9] 不继,乃雇人开剪 [10] ,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于是栖心禅诵 [11] ,毕命枯槁 [12] 。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云:“常加护卫。”或时有白猨 [13] 、白鹿、白蛇、白虎游戏堦 [14] 前,驯伏 [15] 宛转 [16] ,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王 [17] 闻风祇挹 [18] ,频遣三使慇懃 [19] 敦请 [20] ,乃暂出京师 [21] 到第 [22] 。文宣敬以师礼。少时 [23] 辞还山,苦留不止,于是资给发遣 [24] 。以建武 [25] 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十矣。

注释:

[1] 康居:古西域国名。在安息东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国家是康居。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与大月氏同是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2] 祖世:世代。

[3] 避地:谓迁地以避灾祸。

[4] 东吴:古代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的别称,泛指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一带。

[5] 章安:章安县,汉置。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时,析鄞县南部的回浦乡,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并将东瓯地划入回浦,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改回浦为章安县。

[6] 建元:是南朝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共3年余(479年4月—482年12月)。建元四年三月齐武帝萧赜即位沿用。

[7] 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

[8] 猷公:昙猷,又名法猷、白道猷,敦煌(今属甘肃)人。少年时就修头陀苦行,学习禅定。后来游历江东,在剡县石城山憩息,后移居天台赤城山。《高僧传·习禅》有传。

[9] 高踪:高尚的行迹。

[10] 开剪:打通道路。

[11] 栖心禅诵:寄心于坐禅诵经。

[12] 毕命枯槁:终老于荒烟蔓草。

[13]:同“猿”。

[14]:同“阶”。

[15] 驯伏:驯服、驯顺。

[16] 宛转:随顺变化,温顺。

[17] 齐竟陵文宣王: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460—494),字云英,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为齐武帝萧赜之次子,母亲为武帝皇后裴惠昭,文惠太子萧长懋同母弟。早年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南齐建元元年(479)任会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阳尹。在此,他开仓济贫,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

[18]挹:《高僧传·义解·昙度》:“ 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征请。”“餐挹”意思是“吸收,采用”;“祇”有“大,盛大”之意。综合以上,“祇挹”的意思是对人才的“诚聘,重用”。

[19]:亦作“殷勤”。情意恳切。

[20] 敦请:恳请。

[21] 京师:都城。这里指南朝齐的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22] 第: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这里指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的府邸。

[23] 少时:不多时。

[24] 发遣:使离去。

[25] 建武:南朝齐明帝萧鸾的年号,494年10月—498年4月,共5年。

简评:

女神护卫、野兽顺服、人王礼敬……然而慧明禅师视一切为浮云,不为所动,保持着修行人的本色,这就是禅者的境界。说之动容,思之敬仰,回味良久,令人快慰恬淡、满怀活力。也许,以所谓“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传记满是“怪力乱神”,神话的成分大于写实的内容,价值大打折扣。不过在禅者的境界中,这些都与吃饭穿衣、运水搬柴一般平淡无奇,既真实又普通,不必造作,也无需夸耀。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