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4年度第一期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十一)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十一)

净慧

【接上期】

二十三、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011年12月3日晚) 

各位禅友: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这是普贤菩萨的《警众偈》,寺院每天做晚课都要念诵此偈,它每天都在警示我们,要我们时时提起道念,念人生苦短,念世事无常,念生命的存在仅仅就在呼吸之间。修行一定要有紧迫感,时不我待,光阴迅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无常面前,都没有任何选择。今天在此一堂,跟随师父最久的是石家庄的几位居士,我们从初次会面到今天,短的也有十几年,长的达二十多年。就拿我这个老人来说,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一天不如一天,甚至晚上不如早上,晚上和早上的精力和体力都有差距。人越到老年,就越感觉到身体变化的迅速。等到老年想再修行那已经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各位要趁现在青春年少之时,有“如救头燃”的紧迫感,发起道心,发起精进勇猛之心,要在此生明此事,莫等来世度此生。

“如救头燃”就是我们头上如同着火了,赶紧找水或是灭火的工具,把头上的火灭掉,使我们的生命得救。事实上无常杀鬼每天都像一把烈火在我们头上熊熊燃烧,在我们内心熊熊燃烧,让我们没有一时一刻能自由自在,没有一时一刻能真正安乐。大家从五湖四海相聚在这个千年古刹,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一期一会真的是因缘殊胜,都是我们在无量劫来种诸善根,感得这样殊胜的环境,殊胜的时节,殊胜的修道因缘。如果在这样好的因缘环境下,却不能安下心来修行,那就有负己灵,有负三宝的慈悲加被。我每每想到这件事,内心就有无限的痛苦,无限的惆怅。佛法如果没有人弘扬,世间会更加黑暗,世间就会越来越沉迷。佛法的修行趋向是逆世间的。顺世间就是生死轮回,逆世间才是解脱涅槃。世间就是顺着十二因缘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这就是顺世间的流转生死。而学佛法是逆着十二因缘走向还灭,老死灭故生灭,乃至到行灭故无明灭,这就是逆世间的解脱涅槃。逆世间就是出世间。顺世间是生死痛苦的深渊,逆世间就是解脱涅槃的莲池宝地。

我们有幸选择了逆世间的光明大道,迈向莲池宝地解脱之门,就要提起道心,但念无常。“但”者,唯一的意思,要经常想到世事无常,人命无常,朝不保夕。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天灾人祸的社会新闻,满车活蹦乱跳的小生命,途中遇到突发事故,一车子鲜活的生命,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遇到狂风暴雨,花落枝残,不但小生命过早地夭折,更给家人留下无限悲痛;载着大学生的汽车,在返校途中遇到意外因缘,几十个朝气蓬勃的生命,顷刻之间就身首异地,血流成河,无法分辨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想想这种惨状真令人悲痛万分。

死亡有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上面两个例子就是非正常死亡。佛教将死亡称之为失命因缘,失命的因缘随时存在。我们坐在禅堂里也并不见得安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发生意外事件。记得有一年四祖寺禅七期间,大家都静坐在禅堂,顷刻之间,天摇地动,室内灰土满地。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多数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那仅仅是一次很小的地震,而且黄梅不在震中,只是被地震波及而已,大家就有非常恐惧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不可能不发生地震,没有一个地方不可能不发生意外的灾难,没有一个人能保证一辈子不会遭遇突发的失命因缘。

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不是躲避这种种的灾难,而是要加紧修行,灾难临头时才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无常”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来早与来迟而已,每个人时刻都要准备着明天就不能起床了,准备现在就会离开人世。没有这样的紧迫感,学佛修行就不能下决心。“公道世间为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我平时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偶尔拿起镜子一照,原来自己面部已经变成了一个十分难看的老骷髅。这种变化虽然在时间上有一个大概的阶段,实际上变化是时时刻刻在进行,无常也是时时刻刻在进行,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分分秒秒都在无常,分分秒秒都在走向生命的终点站。如此一想,还有什么值得贪求的呢?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只有抓紧时间,修炼自己,使自己在一切恐惧面前能够坦然面对,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由“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虚幻之身并不坚牢,它非常脆弱,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找清凉。有位祖师讲:“有个从来就既不怕热,也不怕冷的人,那是谁?”祖师提起这个话头后,座下的人就在找答案。我们是不是也要找一个答案?我们坐在禅堂,就是要找到这个答案。佛教修行的目的,佛法住世间的责任,就是教导我们要找回每个人生命的本元,要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要找到众生在轮回六道之中还有个不受轮回的。要想找到这个答案,就要在行住坐卧之间时时提起道心,时时提起觉照,时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我实在是精力不支,不能每支香都进堂和大家一起坐禅,对此感到十分内疚,希望各位能从这件事情上知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老苦和病苦活生生地体现了生苦和死苦的状况。有人总在恭维我还要活多少年,我想那是他认为我还没有受够罪,从我的意愿来讲,真的是希望坐在禅凳上现在就不要下来了,早点了结这老病死的痛苦,早点换个房子,再来陪同各位修学佛法,利益众生。

二十四、六识归根 

(2011年12月5日晚) 

各位禅友:

请你们理解一个老人的尴尬,想说话却又咳嗽不止,老、病的痛苦活生生地摆在大家面前。由老苦就想到生苦、病苦和死苦,一连串不由自主的生命现象时刻在逼恼着我们,时刻让生命感受到种种不愿意感受的苦处。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会给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丢掉幻想,更现实地面对苦难的人生。苦难并不一定是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甚至不是没有钱花。人生的苦来自生命本身,是内外四大不协调所导致的内在煎迫。“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动物放在油锅上慢慢地煎烤,从活生生的生命一直烤到死亡为止;“迫”就是强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只能拿十斤,偏让你拿二十斤;只能挑八十斤,偏要你挑一百斤;手里没钱,却偏要你拿钱。娑婆世界就是众苦交煎,众多的苦交替着使生命受到熬煎。我们出家人没有这种感受,道心就提不起来,菩提心就发不起来。不仅发不起道心和菩提心,反而会以苦为乐,这在一些僧团中并非个别现象。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佛法垂秋,这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

我们的身体在禅堂,不知道心在不在禅堂,心意识是不是和身体合而为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此寂然不动,我们的六识是否也是寂然不动,六根和六识是不是成为一个整体了?妄想就是识不归根,识与根分离了,就好像人睡觉时会做梦,人虽躺在床上,梦中的心识却已经离开了人体,周游世界,经历了种种喜怒哀乐。一觉醒来,身体却还在床上,而梦中的事情不但是过眼的云烟,而且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没有功夫的人无法掌控梦境,梦中识会离根。人在清醒的时候,打坐、修行、数呼吸,照样有妄想,识与根照样是分离的,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修行的第一步功夫是要安住当下,就是要让六识归根。六识不归根,妄想就没法止住,说明功夫还没有到家,功夫到家就是“一心”的状态。没有菩提心,生死心不切,很难达到“一心”的状态。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从事剃头职业的青年人,叫优波离童子,童子就是未成年的人,他与优波离尊者同名。古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很严格的社会,高等种姓的人不会从事理发行业。从事理发行业者,一定是低贱种姓的吠舍、首陀。有一天,优波离童子由他的母亲带着,来为佛剃头。在为佛剃头时,童子很专心。他觉得他这么一个低种姓的人,从事这种被人看不起的职业,能够为佛陀来剃头,那简直是莫大的荣幸和福报。想到眼前的这一幕,就同做梦一般,此刻的他完全进入到那种神圣的状态,他万分小心,惟恐有一点点闪失。

在他为佛陀剃头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旁边随时向佛陀请教。她说:“世尊,我的孩子给您剃头的姿势对不对呀?”佛陀说:“他身体太低了。”她马上对孩子说:“世尊讲,你身体低了,你应该使自己的身体与佛坐的姿势相协调。”优波离童子马上就把身体仰高。在听了佛陀的说法后,优波离就把欲界的一切贪求希望灭除干净,就进入了初禅。

然后优波离的母亲又问世尊:“世尊,孩子现在给您剃头的姿势对吗?”世尊说:“他现在的姿势太仰了。”于是,他母亲告诉优波离说:“孩子,世尊说你的身子太仰了,使得世尊坐得不舒服,你应该再调整,也不低也不仰,让世尊坐得舒服。” 在佛陀第二次教诫优波离时,优波离就入了二禅。也就是说,优波离站着为佛陀剃头,就能够进入初禅和二禅。

进入初禅、二禅之后,优波离的母亲又问世尊:“世尊,现在孩子剃头的姿势行吗?”佛陀又告诉她:“他的入息太多。”他母亲就对他说:“世尊说你的入息太多,你应该再注意调整。”优波离听完佛陀的话以后,他就进入到第三禅。第三禅还能活动,还能剃头,还是站着的。这就说明在生活中同样可以修禅,同样可以修禅定。
接下来优波离的母亲继续问世尊:“世尊,现在孩子的姿势和呼吸可以了吗?”世尊说:“他的出息太多。”优波离听到世尊的话,马上调整出息,就进入了四禅。其母将优波离手中的刀子接下来,扶他坐下。因为三禅还有呼吸,到了四禅呼吸就没有了。《杂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灭。……’”

这是经典上记载的一个真实公案,介绍一个身份卑微的剃头匠在为佛陀理发的时候,从初禅进入到四禅的过程。从开始到进入四禅也仅仅只有一餐饭的时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欲界进入到色界定,主要是由于他的意念和身体的动作紧密地保持了一致,他的心完全放在剃头这件事上,心无二用,一切的杂念都消除了,真正做到六识归根,产生了修行上的奇迹。进入禅定不难,难就难在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当下,六识总是浮游在六根之外,向外攀缘。识不归根就是攀缘心重,“攀缘”就像猴子一样手脚不停,故称心意识的活动为“心猿意马”。我们内心的这只“猴子”什么时候不动了,能老老实实地呆在那里,我们的修行就有希望。修行就是在调心猿,驯意马,令识归于根。我们要好好地在这个题目和话头上用功夫,以此作为检验我们修行功夫的标准。

禅七快满一个月了,我们的心还没有完全收敛,还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停。光阴太宝贵,生命太短暂,生死无常,三界无安,如同火宅。三界就是我们的妄想,有妄想就有三界,没有妄想就没有“三界”了。要让我们心头的无明火早日熄灭,让心猿意马早日驯服,让这颗心早日安住在当下。

二十五、无常才有发展 

(2011年12月6日晚) 

各位禅友:

每天这个时候拿起“麦克”来就不停地咳嗽,真是麦克、麦克,拿起就咳。这也是在现身说法,说无常的法,说病苦的法,说老苦的法!平常讲生、老、病、死苦觉得很抽象,没有具体的体会,现在看到一个老人想说话却咳嗽不止,想坐禅却精力不支,就是一幕无常的“活报剧”。

这几天我们围绕无常的话题讲了很多内容,请各位不要仅从消极方面去理解无常,实际上无常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正因为“无常”,万物才会有新陈代谢,才会有前途无量的发展。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凝固不变的,天地万物就没有希望了。旧的事物永远存在,新的事物就无法出现;世界全是老人,老人都不让路,新人就无法产生,世界又怎么能容纳得下那么多老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攒旧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常”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的、欣欣向荣的规律,无常就是发展,就是运动,就是变化,就是不断地升华。如果万物都没有变化,时序就没有春、夏、秋、冬,事物就没有生、住、异、灭,世界就没有成、住、坏、空,人也没有生、老、病、死,那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想法。无常就是旧的事物一定会消亡,新的事物一定会产生。新陈代谢、生灭变化,这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这个规律法尔如是,不是人为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创造一个规律,也不可能毁灭一个规律。这种本来如是的规律,就是佛教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

一切事物的名相都是人为的安立,是假立的名相。“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假借的意思。假借事物的形体和作用,安立一个名目。事物的本身就是诸法的实相,所假借而安立的名目就是假相。不同的语种对同一个事物的称谓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母语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称谓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事物的名目是随时节因缘而安立,但事物的本身则是法尔如是,不由安立。那个无法安立的事物本身就是实相。事物的名称是名言执著,是人为安立的假名。我们要破除的妄想,就是在一切事物上人为安立的虚妄不实的假名假相。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诸相“非相”,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假名,不是事物本身;如果能直接见到事物的实相,那就见到如来了。如来者如其本来,本来如此。我们看一切事物不是直接去看事物本身,而是从主观构想中找到对应的假名,然后才说他是“张三”,他是“李四”,实际上“张三”不仅仅是“张三”,首先“张三”是一个人,一个人有多种身份,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工人,或是农民,或是老师,或是学生,这些都是在那个所谓的“张三”身上安立的假名。究竟哪个是“张三”呢?说出来的都不是,真实的“张三”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他”无名无姓。只有他“本人”才是他本人,各种称谓都是相待立名,都是妄想,想来想去想的都是这些妄想,要息灭的就是这个妄想心。由于有妄想心,就产生种种分别,从分别当中产生了憎爱、取舍、是非、人我、善恶、凡圣等二元对立的执著。其实一切都是妄想,都是人为安立的假名假相。

我们在禅堂里打坐,禅宗要我们“直念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那个没有名称的东西,有名有相的全是假相,要透过一切事物的假相去认识事物的实质。事物的实质又分法相和法性两个方面,法相是指事物的功用,法性是事物的本性;法相是个性,法性是共性;由法相显示各个事物不同的功用,由法性显示各种事物的相融相即。诸法的共性就是无常,就是空,就是无人无我。诸法别相就是不同事物的作用,如风以鼓动为相,以动转为性;水以流动为相,以湿润为性;火以燃烧为相,以温暖为性;地以承载为相,以坚硬为性。拿水来讲,湿润是水的共性,波浪是水的别相,相是动的,性是静的,相是用,性是体。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性相两个方面去了解,都是动静与体用的结合。

诸法虽有千差万别的相状,但从其总的自性来讲,诸法无常是一切法的共性。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就不会被千差万别的种种假相所迷惑。我们常说的“觉悟”,就是要觉悟一切诸法的无常性,不被一切诸法的假相所迷惑。迷与悟如同翻手与覆手。要“翻掌”却是天难地难,“手掌”上积累的尘垢太厚重,无法翻转过来。我们懂得许多道理,但是一事当前,这些道理却一点也用不上,有时也故意不用,这就叫“执迷不悟”。对一个迷执很深的人来说,要遵照佛法的精神面对生活,那就要吃些“亏”,要作出牺牲。迷执的人恰恰不愿作出牺牲,总想坚持自私自利的错误。我们都是好人,但都有执迷不悟的一面,觉悟的力量不够,觉照的力量不够,智慧的力量不够,懈怠心生起了,不管怎样努力,始终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往往总是被弱点所战胜。比如说不守规矩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对,却又没有改正的勇气和力量,想睡懒觉的人也知道这样不好,却又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摆脱这些坏习惯。

我们平常要培养精进心,要有告别昨天的勇气,要有告别弱点的勇气,每天都要勇敢地走入新的境界。尽管这样做并不很容易,我们就要更加勇猛精进,奋发图强。那些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勇敢的人,精进的人,有力量的人,勇于告别昨天的人,勇于抛弃自己劣根性的人。人人都是大丈夫,人人都能成佛作祖,只是我们不善于抓住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随时随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总是擦肩而过,总是忽视了成就自己的机会,这是我们人生在迷途中不思觉悟、不思进取、不思改过迁善的劣根性。我们要把这些弱点也看作是无常的,看作是可以改变的,有志者事竟成。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却。光明永远属于勇者,成就永远属于勇者。希望每个人都做勇者,迈向光明的未来。(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