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4年度第一期 / 我说生活禅 |
我说生活禅 演觉 |
尊敬的大和尚慈悲,各位评委、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说生活禅》。 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要我们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第一步要使信仰生活化。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举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分裂的人格。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也就是说完成了人格,回到生活当中去,那样我们永远都能与佛法相应了。第二步要以信仰化生活,我们要用信仰的原则、佛法的精神,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质,改善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生活的品位就提升了。这当然也包括物质方面的丰富,但更重要的是,使生活的内容、生活的品质趋于净化,趋于完善,趋于崇高;要使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对感官享乐的贪求逐渐被涤除。由此我们就会有和乐的家庭生活,就会有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不能把信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不能在生活当中去落实信仰,往往是把信仰与生活打成两截,就比如有些人,来到寺院的道场,参加寺院的法会,与四众在一起,加上寺院的环境,大家都以一颗清净恭敬的心,对待面前的所有人和事。而一回到生活当中去,有了环境的改变,比如上街买菜,待人接物,又是另外一种心态。比如灰尘在清水中,更显而易见。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使我们的心水常清,让烦恼无所遁形,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生活中,不要心随境转,《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佛化的生活环境。所以我觉得,这样就能把信仰很好地落实于生活当中。 第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当我们修行时,要时时刻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得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去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 我们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临终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这一念,这一念过去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就得作主,时时处处都要作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 你不要认为只有上殿才是修行,不要认为只有二六时中,佛不离口,珠不离手才是修行 。如果是这样,我们修行的时间就太少了,一天24小时,出家人在寺院里,早晚上殿,最多三个小时,其他的时间怎么办呢?居士们在家,有一些年纪大的人,一天可以拿着佛珠,念阿弥陀佛。年轻的人要上班,要工作,那怎么办呢?有办法,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观照当下。如果你在上殿的时候,时刻清醒自己的心,当下在干嘛。觉照自己的心,不要心猿意马,要做到八风吹不动,像钟一样,这样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一天24小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第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股脱离世间的倾向,使佛教成了专为超度死人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世间、改善人世间,成为了佛教的主流。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说,离开世间,要来觉悟佛法、找到佛法,就等于在兔子头上找到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它如果有了角,就不成为兔子了。大家说对不对? 如果佛法跟世间脱离了,就如前所说的比喻,佛法与世间是不能分家的。要知道离开世间,就没有佛法。 没有佛法,那佛法在哪里呢?佛法就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二六时中、日用施为等一切具体事务当中。要用我们右边这八个字“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心态去融入世间。这一点让世间人很难理解。我们往往觉得,这不是佛法,是世间法。那什么是佛法呢?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世间法,但也都是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如果不能把佛法融化于世间,以为佛法就在山门里面,那样佛法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在传播佛法过程中,很难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佛法离开了世间,就不是佛法了,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就只是一种古董而已。那佛法离我们众生就越来越远了。只要我们用佛法的观点来理解它,就能将佛法融化于世间。所以柏林寺一年当中,举办多种法会,如国庆举办共修法会和演讲,以种种方便,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第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佛法讲缘起,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此我们修行就不能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华严经》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者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的,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如果我们能够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的,因为离开了大众,就没有个人。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够懂的,但往往懂得道理,不等于就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做。那么怎样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团体中,这个社会像网一样,我们是网里面的一个小网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网,到哪里去找个人呢?再比如我们个人,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果把这一滴水从大海里孤立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这滴水就干涸了。个人是非常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份子,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佛都说我在僧数,是僧团里的一份子。佛说法的时候,也经常用这个比喻,就是说哪滴水都不能离开大海,哪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掉,个人不能离开集体,个人如果离开集体,就一无所用,一无是处。 这就是修行生活禅的总口诀,也是《我说生活禅》的总纲要,我再重复一遍,就是: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四点,既是《我说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这四点又可以概括为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在我左边的这八个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准确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亦是菩提心的体现。觉悟人生即是上求佛道的过程,奉献人生即是下化众生的实践。这八个字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觉悟人生,自觉觉他;奉献人生,自度度他。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觉悟人生就是智慧的体现,奉献人生就是慈悲的体现。我们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能有广大的慈悲心、奉献精神,那我们就能在当今时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树立起来。 如果我们每个佛教徒都能成为积极向上、积极奉献的人,那我们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众生无知的讥嫌,就不会被说成消极厌世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看起来很平常,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拈出这八个字,一方面作为我自己的座右铭,也希望认同生活禅的人,都以此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我把我左边这八个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赠送给各位,希望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向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目标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