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六期《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七)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七)

秦萌

释道法传

释道法,姓曹,燉煌 [1] 人。起 [2] 家入道 [3] ,专精 [4] 禅业,亦时行神咒。后游 [5] 成都,至 [6] ,王休之、费铿之请为兴乐、香积二寺主。训 [7] 众有法。常行分卫 [8] ,不受别请 [9] 及僧食 [10] 。乞食所得,常减其分以施虫鸟。每夕辄脱衣露坐以饴 [11] 蚊虻 [12] ,如此者累年 [13] 。后入定见弥勒放齐 [14] 中光照三途 [15] 果报,于是深加笃励 [16] ,常坐不卧。元徽 [17] 二年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 [18] 貌悦 [19] 恒日 [20] 。

注释:

[1] 煌:今甘肃省敦煌市。

[2]起:有本作“弃”。若作“起”字,应为离开原来位置之意,“起家”,非指“发家”、“出身”之意,而是指离家、出家。

[3]入道:皈依佛教,出家为僧。

[4]专精:专心一志。

[5]游:游访。

[6]至:有本无此字,意较顺畅。若有此字,可理解为:道法禅师游历成都,到了之后,王休之、费铿之迎请他担任兴乐、香积两座寺院的寺主。

[7]训:教导。

[8]分卫:即乞食。

[9]别请: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款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方符佛戒,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

[10]僧食:即“众僧食”。《十二头陀经》中列举了三种出家人的饮食方式:常乞食、受请食、众僧食。常乞食,指为使僧尼不对饮食起贪著,故每日早晨入聚落接受食物的施舍;受请食,又称赴请、赴斋,谓在家人设斋会供养出家人饮食,比丘如受请则列席应供;如未受请而强赴会者为非法,犯波逸提罪;众僧食,指自为现前大众准备的或常住物中所得的饮食,比如僧团分配的饮食,或由僧人轮流炊煮饮食供僧众共同使用。此上三种中,一、三两项平常即得以行之,第二种“受请食”则须有施主设斋邀请,始能前往。

[11]饴:同“饲”,这里指以自身之血布施蚊虻。

[12]虻:昆虫的一科,种类很多,身体灰黑色,长椭圆形,头阔,触角短,黑绿色复眼,翅透明。生活在野草丛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

[13]累年:连年。

[14]齐: 通“脐”,肚脐。

[15]三途:又作“三涂”,指火涂、刀涂、血涂。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又称作三恶趣、三恶道。《大明三藏法数》:“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

[16]笃励:专一奋勉。

[17]元徽: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年号,473年正月—477年七月共4年余,元徽二年即西元474年。

[18]绳床: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坐床、坐禅床、交椅、胡床、交床。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佛世时即为僧众所用之具。

[19]悦:愉悦,这里指容貌如平日一样愉悦。有本作“如”字,上下文义似较顺畅。

[20]恒日:平日、平时。

简评:

道法禅师“常行分卫”,“分卫”即乞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十二头陀经》说:“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这就是说,若头陀行者通过应邀到在家人家里接受供养的形式来获得饮食,自己在被邀之列则容易引生贪心、贡高我慢心,如果不在被邀请之列则易生嗔恨心、自卑心,这些烦恼都能染污心性遮蔽佛道;若随众僧饮食,则必然参与僧团事务,心有旁骛,容易散乱,不能专注修行。为了避免这些干扰,佛教的头陀行者应常行乞食。道法禅师乞食自活,于日常饮食间亦严护自心,毫不放逸,不给烦恼贼以任何可乘之机,可见其修行用功之严谨细密、一丝不苟。不仅如此,道法禅师还常以乞食所得布施虫鸟,以自身血肉供养蚊虻,这正是内破我执、除身见以发智慧,外修布施、行大悲以利众生。如此精进用功,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终于定中感得弥勒菩萨放光加持,现量得见三途果报,于佛法得真实受用,修行用功也更为踏实奋勉,夜不倒单,最终于定中入于灭度。

释普恒传

释普恒,姓郭,蜀郡 [1] 成都人也。为儿童时常于日光中见圣僧在空中说法,向家人叙 [2] 之,并未之信。后苦求出家,止治下 [3] 安乐寺。独处一房,不立眷属 [4] ;习靖 [5] 业禅 [6] ,善入出住 [7] 。与蜀韬律师为同意 [8] 。自说入火光三昧 [9] ,光从眉直下至金刚际 [10] ,于光中见诸色像,先身业报 [11] 颇亦明了。宋升明 [12] 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八。

未亡月日 [13] ,忽与亲知 [14] 告别,竟无慼 [15] 颜。时人谓是戏言。将终之日,微有病相,唯俗家一奴看之。明旦 [16] 平坐 [17] 而卒。奴不解,强取卧之,尸竟不申 [18] 。众僧来见,便令坐之。手屈三指,其余皆申。众僧试取捋 [19] 之,亦随手即申,申已复更屈。生时体黑,死更洁白。于是依得道法 [20] 闍维[21] 之,薪积[22] 始然[23] ,便有五色烟起,殊香芬馥[24] 。州将王玄载乃为之赞曰:“大觉眇[25] 无像,悬应[26] 贵忘靖[27] 。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28] 。信心虚东想,遇圣藻[29] 西影[30] 。妙趣[31]澄[32]三界[33],传神[34]四禅[35]境[36]。俗物故参差,真性理恒炳[37]。韬光[38]寄浮世[39],遗德方化迥[40]。

注释:

[1]蜀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以成都一带为中心,所辖范围随时间而有不同。成都附近原为古蜀国所辖。前277年,秦国置蜀郡,设郡守,成都为蜀郡治所。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郡、蜀郡置广汉郡,辖境缩小,仅有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东汉延光二年(123)分西南部置蜀郡属国,辖境更小。西晋太康十年(289)改置成都国,后复为蜀郡。东汉至南朝陈属益州。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武德元年(618)改益州,天宝元年(742)复改蜀郡,至德二载(757),改成都府。

[2]叙:述说。

[3]治下:所管辖的范围,这里似指“蜀郡”。

[4]不立眷属:这里“眷属”指亲近、从仆之人。不立眷属,即独居而不要从仆、徒属。

[5]习靖:亦作“ 习静 ”。 靖、静古通,谓习养静寂的心性。

[6]业禅:从事禅修。

[7]善入出住:擅长出定、入定和安住定境。

[8]同意:同心,指佛法的同修、同道。

[9]火光三昧:由己身发出火焰之禅定。又作火定、火界定、火光三昧、火焰三昧、火生三昧。

[10]金刚际:佛教认为,地层最底之金轮称金刚轮。《俱舍论》卷十一:“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为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金刚际,即此金刚轮之极际也。

[11]业报: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

[12]升明:南朝宋顺帝刘准的年号,共2年余(477年七月—479年四月)。是南朝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升明三年即西元479年。

[13]月日:有本“月日”前有“一”字。

[14]亲知:亲朋道友。

[15]慼:忧愁,悲伤。

[16]明旦:第二天早上。

[17]平坐:这里指以坐禅的姿势入灭。

[18]申:通“伸”,伸展,伸开,舒展,这里指平躺。

[19]捋: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

[20]道法:这里指佛教的法理、仪轨。

[21]阇维:又作“荼毗”。意译为烧燃、烧身、焚烧、烧。即火葬之意。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之方法,佛教东渐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22]薪积:指积聚的木柴。

[23]然:古同“燃”,燃烧。

[24]芬馥:香气浓郁。

[25]眇:通“渺”。高远,高深。

[26]悬应:遥遥相应。

[27]忘靖:忘,忘机,消除机巧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靖,古同“静”,静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与佛的大觉相应贵在消除机巧之心,安住静定之境。或疑“靖”为“情”字,则整句话的意思是,与佛的大觉相应贵在舍弃凡情。

[28]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念即可超越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而遍入三世一切诸佛的道场。

[29]藻:装饰,严饰。

[30]信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信心使普恒禅师淡薄了对东方世界的缘想,遇圣僧说法使西方佛陀的影像更加庄严殊胜。

[31]妙趣:精微的旨趣,这里指佛法的妙理。

[32]澄:使清净。

[33]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34]传神:指生动逼真地刻划。

[35]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

[36]妙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恒禅师证得的佛法妙理可以清净三界,他亲证四禅的境界能生动逼真地刻划其中的觉受。

[37]俗物故参差,真性理恒炳:炳,光明昭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法虽千差万别,其真实的性理却恒常不变、光明昭著。

[38]韬光: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39]浮世:人间,人世。

[40]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迥,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普恒禅师在生时寄居人间默默无闻,入灭后其遗德远播四方。

简评:

普恒禅师童年之时常于日光中见圣僧说法,可见其善根深厚。过去生中定于佛法多所熏修,故能于此世孩提时代亦常得圣者摄化护念。

出家后的普恒禅师,屏除俗缘,独处精修,终得成就“火光三昧”。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十九云:“是时,目连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可见,火光三昧超过色界、无色界诸禅之上,为出世间禅定。《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由此可见,修火光三昧的关键,在于“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暖触”即自身“火大”的表征,修行火光三昧即真实观照自身“火大”辉耀之性,周遍法界,无碍无间,一切有漏之法销融于火大之中而成大宝焰。火大辉耀照明之力炽盛,一切幽暗之处无不显露,故能于光中遍见诸色像。此火光与智慧相因而生,能灭一切差别见,能焚一切有为法,能照一切真实性,故能不被时空拘碍,得于光中见先身宿命,更能由此证入佛之无上正觉,故此火得称“智慧火”。

普恒禅师现身证得火光三昧,既是宿世善根成熟,亦是今生精进所得。可见佛法之修行需发长远心、精进心,生生不退,终得达至彼岸。观普恒禅师临终示现:预知时至,跏趺而逝,如入禅定,波澜不惊,视生死如家常便饭,诚得涅槃体中之解脱德,去住自由,生死自在。其实证境界难以凡情测度,令人赞叹感佩!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