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六期真照无边的诗禅生涯(下)
 

真照无边的诗禅生涯(下)

明海

(2013年5月11日晚讲于河北省佛学院礼堂)

我们来看《劳动杂韵》,透过诗句,我们看看师父在当右派期间呈现的心态是怎样的。“跨出三门九十天”,从法源寺出来三个月了,“喜逢时序换新年”,要过年了。“长征万里欣伊始”,现在漫长的路刚开始,“驽马风尘好着鞭”(“驽马”指的是“行走缓慢的马”,用于对自己的别称,则有谦虚的意味,比喻愚钝)。自已成了被监督劳动、被踩在人们脚下的人,但是一点都不消沉,要着鞭,要努力干活。“了却日常耕作事”,白天干完了活,“挑灯独坐补衣裳”,晚上在灯下补衣服。“生涯自喜归淳朴”,你看这就是观照,如果是换了我被打成右派,白天干活,衣服破了晚上还得自己补,一边补我就得一边哭:可怜啊!可是师父呢,却是“生涯自喜归淳朴”,真好啊!我现在倒简单了,淳朴。“引线穿针兴味长。”这就是诗的语言,线是长的嘛,引线穿针这两句话很有意思。

《癸卯除夕》,这是一首律诗,“炮竹声声动地天,镜中独自对惭颜。”为什么惭呢,打成右派了,在任何人面前你都不能得意,你在人前得低头,你还得认错,所以这里是“对惭颜”。“三生石上劳千日(“三生石”的公案,记载于《高僧传·圆泽,一错胸中耻百年。”这个人生就是尘劳啊。这句是指他由于在佛学院编虚老的法汇,被打成右派。“有志乘风追跃马,无心避世玷金仙。”什么意思呢?是说我还是想好好改造自己,我不想玷污释迦牟尼佛。“抬头何幸青丝立”,照镜子一看,青丝立传》),“赎罪甘膺百炼坚”。“甘膺”就是心甘情愿,膺,承担、纳受之意。百炼,越炼,信念越坚定。这就是师父的观照,在被监督劳动压抑的生涯中,有自嘲。其实一个人能够自嘲是一种境界,因为娑婆世界多苦,一个人要总在人前表现出他是成功者,总是欢天喜地、总是很得志、总是胜人一筹的那种情况,可能是一种浅薄,为什么?在娑婆世界,没有人没有失败,没有人没有挫折,没有人没有吃过亏,这个是娑婆世界的实相,包括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所以说有这种苦能够自嘲,自嘲就是一种解脱,当你能够对自己遇到的苦做观照,以自嘲来应对自己的境界,你就从那个境界里出来了。(青丝:黑发。喻年华尚在)

1965年,师父在北京大兴农场劳改,后来又被遣送到广东乳源的一个农场,师父在那里待了将近五年的时间。那里有云门寺,师父在虚云老和尚座下的时候曾经在云门寺做过监院。他在云门寺参禅打坐,劳动打柴,那是他曾经生活修行过的地方。大概是2004年,我见到师父当时劳改时的难友,一对夫妻,他们从美国专程来柏林寺看望师父。“重来旧地意如何,师友相逢感慨多。”“万里萍踪身负疚,半生潦倒志消磨。”“惟将热血忠黔首”,黔首就是百姓,“敢有余怀事佛陀”!师父说“惟将热血忠黔首”,我要忠于人民,我要接受改造,再也没有时间在庙里侍奉佛陀的香火了。“纸上文章终累我,脱胎换骨谱新歌。”他自嘲说,现在被打成右派,都是由于纸上文章啊,鲁迅曾经说,“人生忧患识字始”。人生忧患是从认识字开始的。当然这是嘲讽,大家不要认为不识字就没有忧患了,不识字也有忧患。“脱胎换骨谱新歌。”师父在这种情况下仍是一个禅者,大家要体会一下—心随万境转。我们现在的人很难理解这种心态—打成右派有错误,有错误就有错误;有错误要改造,改造就改造,我一定要老实改造。然后你要向人民认错,接受人民的监督,要脱胎换骨。然后“谱新歌”,换一个人,就是“心随万境转”。在那同时,他写出这样一首诗来,就是“转处实能幽”了。因为这首诗并不是平反以后或者现在写的。文革结束后曾有伤痕文学出现,好像过多地暴露了伤疤,有点乞怜于人。伤痕文学有点这个味道,我上高中的时候看过一些。但是我们师父的诗,当时就在伤痛中写的,在诗里面有没有乞怜的味道?没有!他说“脱胎换骨谱新歌”,完全顺应时代潮流,这是师父的一个特点。

再来读《新居落成题壁》。1969年,师父离开广东到了湖北新洲—他出生的地方,回到那个地方以后,仍然是被监督劳动的。有一个很小的房子落成了,他写了一首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右派,被人踩在脚底下,到了村子里面有一间破房子。师父有一次曾经讲,在乡下劳改的时候,有一个风水先生从这里路过,碰到师父,问:这个房子谁住啊?师父说:我住。风水先生说:这个房子住不得,住在这里非死即伤。师父说:我住这儿很好啊。这个风水先生说那是为什么呀,我进来看看。就到这房子里转了转。在房子的一个地方,师父放了一册功课本,就相当于我们的早晚课诵本,原来是他的养母用的,他收藏着放在一个高处。风水先生看到了,问这是什么,师父说,这是佛教的功课本。风水先生说:原来是这样。就是这个功课本保佑了你,要不然你住在这里非死即伤。一个右派,住在一个非死即伤的房子里面,然后还洋洋自得地写了首诗,兴致很高啊。换了我们哪有这个闲心?“喜近松林筑小居,也藏锄镐也藏书。”锄镐是干活用的。“粗茶淡饭贫中味,困学勤耕乐有余。”一边种地,一边还要读书。在乡下劳改他也做梦,梦中回到了北京。这里表现出来好像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吧?那么他不普通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一个观照。师父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观照又用诗表现出来了,给我们今天的人一种教益。《纪梦》:“梦中三夜到京城”,晚上做梦到北京了。“师友重逢笑语频”,梦到原来的老师、同参道友见面了。“十载别离人事改”,1963年到那时正好十年,“愧无片善达黎民”,很惭愧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善,可以向人民交代。师父在劳改的时候,中间有一次去武昌,武昌有一个归元寺,拜访他的中国佛学院的老同学昌明和尚,昌明和尚一直在归元寺坚守。这首诗说“同餐法味忆京门”,他们曾经都在北京上学,“回首前尘泪不停。正是艰难多病日,翠微峰下又逢君”。一个禅者并不是没有艰难、没有病,而是他有艰难,也有病,甚至也有泪,但是在禅心的观照中,这一切变成了梦幻,变成了艺术。

师父在乡下劳动的时候,还经常有一些老同参到乡下看他,这个很有意思。我有时候会想象,在乡村里他自己也写诗,然后有一些老同参也爱写诗,去看他。在那个岁月,在偏僻乡村,一本诗集都不好找,然而有老朋友来看望都是很高兴的,所以互相之间有唱和,这是唱和的其中一首。“潮头独立看波澜,始觉愚如自在山。虽愧不才难致用,却欣春色满人间。”什么意思呢?我现在在这里劳动,看这个世间的波澜壮阔,才知道我很自在,因为我不在波澜里面,在乡下在边上,虽然很惭愧我这个才被压抑,不能被用,但我很高兴,春天来了。下面一首诗,是一个从小出家的和尚把身份转换成一个乡间劳动者之后的诗,我觉得对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有很大教益。他说什么呢?“眼前诗兴随春减”,看诗不要死在句下,其实恰恰是诗兴正浓,诗兴不浓他怎么能写出来呢,这就是诗人的语言,注意不要上当。“掌上龟纹入夏新”,在乡下劳动,掌上会有老茧,就是龟纹。“雨笠蓑衣田野外”,那里有水田,要种地,“百年生计赖躬耕”。第二首,“一盏清茶一炷香,农余饭后读书忙。有人问我书中味,霞蔚云蒸果木苍。”再看,有老同参来拜访他了,“春临陋室壁生香”,客人来了就像春天来了,墙壁生香。“喜接高贤到小堂”,“目失光明心地朗,身同凡俗道怀康”(这个心满老人可能眼睛不好)。“层云未造虚龙象,可是鸡群出凤凰。踏破铁鞋归故土,猥蒙摄受附门墙。”这首诗描述了他在乡下劳动时候跟老朋友的来往。

这首《元宵赠友》,1976年写的。“雪窗残夜意悽然,碌碌劳生岁月迁。笑语温温茅舍静,杯盘草草菜根鲜。”过年呢,还是有些过年的样子,杯盘草草,里面是菜根,没有我们现在的很多好菜。“应从俗谛归真谛,了却尘缘结净缘。”师父的诗里有观照,而且很多好像都有预言,你看这句话里就是个预言,俗谛真谛是佛学的专用名词,但是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什么?仿佛预言他不久就要离开乡村回到北京广济寺,恢复以前的僧人生活。注意,现在还没有一点迹象、没有一点动静。“莫道此生虚浪掷,好将钟鼓续薪传。”师父很多诗的最后一句要提起精神,有点像禅堂坐香:打起精神来!

《水调歌头·纪事》:“十五年前事,做错了文章。”这是指他编虚老的文汇续编,然后自己遭了罪。“今古文人之累,利锁与名缰。我本愚氓无识,辜负名山事业,自笑太荒唐!负疚还桑梓,鲤对每惭惶。”“东风劲,潮流激,志如钢。”这是那个时代的话。“汗水泥巴老茧,换取稻粱香。”太好了!哪个会把汗水泥巴老茧写到诗词里去?“幸得容颜未老,岂敢蹈常袭故,虚费好时光。丢掉包袱后,前路正康庄!”你看,他总在最后,打起精神来!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在座的有什么烦恼啊:被打成右派了吗?被监督劳动了吗?被人唾骂吗?师父当年的那种待遇不是人的待遇,不再是普通人,是被踩在脚底下的人。所以要记住这句话:“丢掉包袱后,前路正康庄!”

再看《临江仙·和化石先生见赠之作》:“竹杖芒鞋高挂起,包罗万里风光。旧山择静剏书堂。”这里是指他住的地方,“忙中驱晚景,度外阅沧桑。梦绕故园三十载,归来更爱家乡。”师父因为离家三十多年了,被打成右派回到老家以后:哎呀,真好啊。“梯田坡地小鱼塘。门前观日出,山后送斜阳。”多阳光啊!我们再看,“巧把时装当袈裟”,因为到乡下不能穿袈裟了,“宽肠大肚笑哈哈。人间富贵应无份,八德池中上品花。”从中可以感受到师父在被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师父几十年出家生涯以后,由于右派的因缘回到乡下去接触大地、接触农民、接触耕作的生活、接触茶饭,他知道生活是什么味道。这两首诗说“昔日哪知物力艰,现成茶饭享安然”,这说的是我们出家人,我自己经常提醒自己,由于出家人脱离谋生,脱离生产,脱离生计,不事稼穑,就很容易忘本,所以出家人有一个危险在这儿:他忘记了生活是怎么回事,吃的怎么来的,穿的怎么来的,忘记这些是很危险的。所以老和尚经过在农村劳动体会说:“老来反觉形骸贱,牛粪当薪把粥煎。”用牛粪做柴。下面说:“牛粪当薪把粥煎,一茶一饭愧从前。”什么意思?现在我喝茶吃饭感到惭愧,以前在庙里一切现成,哪里体会得到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啊。“早知生计还如此,不读诗书早种田。”早知道生活是这样,不读书了,去种地。(诗人的话,不要当真啊,不要死在句下。)这里面表达一个意思:出家人很容易忘记这个大地。

从师父的禅风生涯,我有两句话概括,他是一位人间菩萨,他是一个人民和尚。师父的一生,先从基层、从乡村最偏僻的地方生长,然后到了大城市,乃至到了北京中国佛学院,等于离开基层,离开了老百姓。被打成右派,又回到基层生活,回到了老百姓中。1979年,他又离开了人民,离开了百姓,到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编杂志,坐办公室。1988年到河北办佛教协会,从此以后在各地修寺院,讲经说法,接引信众的时候,他又回到了老百姓中间,所以师父是一个人民和尚,他的性格、他的声音、他的一生,他讲法的风格都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他的语言朴实,没有太多的佛学名词。他讲的话没有文化的人能听懂,文化很高的人也觉得很深奥。当他在中南海和中央领导在一起的时候,他一点不显得土气;当他和最基层老百姓在一起讲法、说话的时候,他一点都不显得高深。他对普通老百姓讲:婆媳关系要处理好;讲修行的时候,你不觉得他有多么高深,这就是人民和尚的意思。这与他的生活、修行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他的经历就是不断地从老百姓中来,提炼,又回到老百姓中,不断地在生活中观照。

再看这首:“归隐穷乡近十春,曾无旧识过寒门。儿童忽报佳宾至,扫地殷勤迓寿星。”他写了有一个老朋友来拜访他。乡村就是这样,在一个村里如果有人来,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会来报告:谁来找你了。“十八年来老友情,寻山问水到荒村。银须皓发惊君老,君笑我还是后生。”老人来看他,两个人交谈,之后就吃饭款待。“洗净杯盘扫净堂,食无兼味菜根香。”食无兼味,就是只有一个菜。“感君勉我前程意,停箸相看泪溢眶。”充满人情味。吃完饭以后,两个人就谈起诗来了。“松风习习纳凉时,指点词章细说诗。他日天公怜草木,不忘雨露自今垂。”师父的诗很有意思,有时候好像有种预言。这两句是说,现在我是草木,未来要是有一天我不做草木离开这儿的时候,我成长、长大了,我不会忘记你今天给我的教导。下面说:“茅斋三宿漫谈禅,星月交辉映碧天。带水拖泥还宿债,三生石上旧因缘。”这是晚上两个人谈禅。送别:“送君一步一徘徊,乍合还离意倍哀。冉冉白云归古洞,不知何日出山来。”这句是比喻,送这位老友走,相当于白云入洞,因为老友须发皆白,要回去了,就像白云回到古洞,恋恋不舍,不知什么时候再来。不过这两句又有点预言,“何日出山来”?

下面我们来了解师父在乡下劳动时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大概是这样,他养了一只鸡,这只鸡一天被天上的雄鹰给抓去吃了。这种生态现在在赵县好像看不到了,过去生态环境好的时候,村子里会出现这种情况。师父就为这只鸡专门写了一首诗:“我养一鸡鸡中杰,亭亭玉立与众别。锦翼似冰霜,花冠如红叶。昂头翘尾参凤列。”这只鸡还很仁义,它得到食叫它的孩子。“田野得食呼儿至,栖中产卵常不歇。五年伴我在茅斋,膝前顾盼颇亲热。今被强鹰虏为食,顿使鸡群失颜色。老夫勉写哀鸡引,眼欲湿兮心隐恻!”

《重游归元寺·赠昌明同学二首》:“重到归元寺,故人喜又逢。心红忘岁月,头白爱春风。”这是过去的岁月,那个时代的话,一颗红心。“宝殿涂新彩,金身仍旧容。”归元寺在文革中没有被破坏,“名园留胜概,服务向工农。”《归元杂感》第一首中说:“潮水人群涌寺门,翠微妙境惹游情。”归元寺在翠微山下,“喜看日日登临者,谁不随缘种善根。”那个时候他还在乡下劳动,到武汉归元寺,看到很多人来,他就感慨:哎呀,来的人都种了善根。再读《洪山》,洪山有个宝通寺,这也是师父从乡下到武汉看宝通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落实政策。“洪山门外路,游客往来忙。昔日大雄殿,今朝素食堂。金身还四大,清众换新装。一塔凌霄汉,千松护宝坊。绝顶望三镇(武汉有三个镇),高楼蔽大江。大桥联京粤,长江贯海洋。”“黄鹤休寻觅”,不要去寻黄鹤,不要想去当仙,“银燕任高翔”。下面又是两句,打起精神来,“人民新世界,无限好风光”。他的心情很好。大家如果有烦恼,把这些诗拿出来读一读,因为你们都见过师父,你们想想,师父那个时候还这么意气不衰,你自己能有多大的痛苦啊。

师父中间还到桂林去了一趟。“窗前拂纸写游程,水木清华费拟评。淡写轻描诗味薄,青山应笑我无能。”写《新春杂感》这个时候,1978年,“四人帮”已经倒台了,“文章经世寸心奢,薄技资生未到家。还是山庄春意满,耕云锄雾乐生涯。”“上天一错入迷津,到老无人问死生。草木均沾新雨露,自惭犹戴旧冠巾。”这话也有点预言感,为什么呢?因为马上他就要被摘掉右派帽子了。右派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平反。“到老无人问死生。”现在还没有人来管我,草木都沾上雨露了,很惭愧我现在还戴着以前的帽子。

有好消息了。“十五年前事,抚躬咎自知。含愁看北斗(在南方看着北京),挥泪别京师。寄棹穷途日,编茅独善时。”因为他在乡下劳动,不管外面的事了,独善。“东风吹落帽,浣手写新词!”右派的帽子摘掉了,那个时候,被平反的人心情特别舒畅,而且很多人还补发了工资。另一首:“十五年前事,从头较短长。闲抛心寸寸,岂料祸泱泱。”什么意思啊?我那时候给师父编这个文集,是为了表达我的心,“闲抛心寸寸”,没有想到给自己带来了祸,“事久人心见,葵倾性向阳”,向日葵总是向太阳的,“沉冤昭雪后,振翮海天翔。”

师父要到北京去了。到北京之前,大概有半年,他在乡下的处境好一点,让他去教了半年书。到北京前,大家去送他,看他那个时候的心态:“正是梅开腊尽时,名贤雅集慰遐思。精通圣道传医道,漫把白衣当缁衣。”“天许愚氓归上国”,自嘲:我是个愚民,现在上天允许我回首都了,“志存忠直报高期”。“人间乐土蓝图具,滴水微波海不辞。”一滴水只有到了大海才不干涸。“家山十夏问云何,未尽伦常愧汗多。尚喜与民忧乐共,此番远别应高歌。”这首诗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说我十年在乡下劳动感到很惭愧,只有一点值得高兴,那是什么呢?这十年间我和老百姓一起忧乐与共,回到了基层。“桃欢李笑喜迎春,流水行云又一程。再叩国门怀旧泽,重沾雨露感新恩。天循物意怜幽草,人爱春光惜晚晴。策马扬鞭无尽意,自忘铅钝请长缨。”“请长缨”是个典故,毛主席有首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意思是让我来干活吧。

河北佛学院的齐贤老师(在去年去世了)是我们师父的第一个出家徒弟。这个徒弟很特别,师父在北京法源寺上中国佛学院,齐贤那时候很小,到云居山拜虚老,虚云老和尚就为在北京上学的我们的师父收了个徒弟,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师父替徒弟收徒弟。所以齐贤是我们老和尚的第一个徒弟,文革期间现白衣相,晚年在柏林寺住,在我们这里去世。这时师父知道他的一些音信,给他写信,这种感觉也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体验不到的。经过文革,经过反右,经过各种运动、颠沛流离以后,互相打听:哎,谁在哪儿啊,谁还活着吗?那种感觉,“二十余年鸿雁渺,何期又见姓名传。核文辨字知无误,借水行舟信有缘。”齐贤,谁呀,看来是我那个徒弟。“历尽沧桑人未死,饱尝忧患发先斑。燕云赣水情无尽,遥望南天百感煎。”这时候齐贤还在江西,“历尽沧桑人未死”,这句话里内涵很多。经过文革劫难以后,那个时候的出家人那种心态。我跟大家讲这些,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文革以后,师父几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不停地干活、劳动、修庙……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你们看这首诗,“别后栖栖患难身,云翻雾涌事堪惊。多劳故旧殷勤意,二字平安可慰君!”经过文革的劫难以后,互相之间给对方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两个字—“平安”。我还活着,还好。经过这个劫难,有的人死了,有的人不知下落。各种情况都有,所以过去的老朋友劫后重逢,知道平安这种心态是很特别的。

师父的诗里有观照,有观照,有时候就有预见。1987年,师父陪日本代表团来柏林寺参访,柏林寺那时候还没有开放,师父此时在中国佛教协会主编《法音》杂志。他那时候的志向:我这辈子就在中国佛教协会搞《法音》杂志,搞佛教文化,著书立说挺好,也不收徒弟,也没想去建庙,没想这些事。陪日本代表团到柏林寺来,柏林寺一片废墟,只有赵州塔。他写了两首诗:“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很奇怪,庭前柏子等谁呀?就待他自己啊!下面说:“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这首诗好像就预言了师父自己。到1988年,河北省委统战部到中国佛教协会,说我们要办佛教协会,请你们派一个高僧(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用的“高僧”这个词,我想也可能是用“出家人”这样的词。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喜欢用高僧这个词,到处都修庙,修了庙之后,就说我们希望有个高僧来做住持,仿佛一夜之间天上会掉下很多高僧。你想几十年的断层,突然一下:我们这里有庙,给我们来一个高僧吧。哪那么容易)。这时师父名气太小了,所以我想这时候他们到中国佛教协会大概不是请高僧。师父就应邀到河北来办佛教协会。创办了佛教协会,跟省政府提出建议,开放赵县柏林寺。1988年5月1日,河北省政府下文,柏林禅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河北省佛教协会就派了三个和尚来这里住。这就是柏林寺中兴的开始。这个开始,师父在1987年写的诗里已经预见到了。

师父的诗语言非常平实,他已经完全降伏了诗歌这种工具—可以以诗来抒情达意,可以以诗来况物抒怀,可以以诗来发表自己的议论、观点、思想,可以以诗来自勉,也可以以诗来化缘。当时修万佛楼有一段时间资金很紧张,师父写了十二首诗贴在观音殿,感动了很多人。咱们在座的很多人都被感动过,都立刻来供养、捐献。所以任何东西在师父这里都可以入诗。为什么都可以入诗?因为都是观照的对象。

其一:“一瓶一钵老禅身,枯坐蒲团度晚晴。何事赵州还宿债,高楼迭起本无心。”你们不要以为我修这么大的楼是刻意的,完全是顺着因缘,居士发心,政府支持,各种因缘和合才有这个事。

其二:“柏林千载几沧桑,百亩深坑落坎方。移得山丘填旱海,愚公再世亦彷徨。”这首诗是跟大家解释干嘛要在那儿修那么大个楼,多费力啊,那时候有很多人反对修这个楼,说真的我都不太理解,不过师父让我干什么我还是干什么,但不是很理解。这首诗就跟我们解释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呢,因为这里是一个深坑,在寺院的北边这不太好。但是这个深坑要填起来很难,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愚公现在来这里也会彷徨为难。这是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做这个工作,也让大家知道工作的艰难。

其三:“凭窗日对万佛楼,塔吊高低上下游。车去人来梭样急,铿锵锤斧破禅幽。”这是工地的景象。

其四:“龟毛作柱建楼台(乌龟没有毛,这是个禅语),水月空花笑口开。昱昱金身留姓字,万人成就万如来。”师父是说万人承建万佛楼,如果有人从怀里掏出一大笔钱来说,这楼我一个人包了,不行,要万人,你只能出一份。而且每一尊佛像下要刻一位施主的名字,“昱昱金身留姓字”,我们普通人很在意这个,所以师父也把这个说出来了。

其五:“经行不忍见高楼,每见高楼事事愁。昨日买砖钱未付,今朝钢价又抬头!”苦恼啊,你们看看。

其六:“万人同建万佛楼,赤手空拳费运筹。铁架擎天赀费急,羞囊无计暗生愁。”囊中羞涩,没钱啊,发愁。这就是化缘的诗。你看这化缘的诗写得多巧妙,没有直接说请你们掏钱吧。

其七:“持将空钵走天涯,来到人间百万家。粒米寸薪随所愿,泰山集聚是尘沙。”你看这首诗的意境,一个和尚拿着空钵到人间百万家,“粒米寸薪随所愿,泰山集聚是尘沙。”你给我一粒米一寸薪不嫌少,多了就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其八:“万人同建万佛楼,万劫千生脱苦流。举手低头成正觉,法王有愿不虚酬。”什么意思呢?只要你能参与、结缘,最后都能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讲的。

其九:“万人同建万佛楼,笑煞当年老赵州。渡水渡炉还自渡,金身茎草各风流。”

其十:“万人同建万佛楼,楼后楼前有绿洲。春到百花香满院,秋看红叶挂枝头。”

其十一:“七十残年老未休,劳生碌碌接潮流。何期一钵千家饭,重整山门忆赵州。”

其十二:“常将片片老婆心,苦口叮咛教子孙。檀信万家成广厦,一砖一瓦有深恩。”这是跟出家人说:记住啊,一砖一瓦有檀信的深恩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师父的生活禅。他自己讲:在生活中观照生活,在生活中落实禅悦。当我们在生活中有观照,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就是诗,生活中也将有禅悦。但是你们会有问题:师父,怎么观照啊?我每天观照好像我的生活也不是艺术、也不是诗啊。所以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观照要有一个点,要有一个起点,要有一个原点,我们的心念要有一个观照的根据地。有个观照的原点、据点,从这里发出力量。普通的观照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从心性中开发出来的观照的智慧点,你观照的力量将会很弱,会被生活的河流冲走,就会“心随万境转,转处不能幽”,你只是徒然地被生活所转。所以观照要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我们修行的功夫。师父在自赞诗里讲:“早岁参禅悦,截流识此心。”因为他有体悟,所以他有观照的力量。1987年他同样写了一首诗,那时候他已经在广济寺了,写的是他的一种相应的境界。我讲他是“真照无边”,在困顿中、在忧患中观照,后来春风得意,从困顿中走出来了,有没有观照呢?也有观照。师父的禅是在困顿和忧患中铸造的,他亲近虚云老和尚也是经历过云门事变这样的乱相,等这些乱相结束以后,在这个时候的观照,更容易得力。这就讲一个规律,如果你没有在静中的观照,没有从中得到力量的话,那么动中的观照、混乱中的观照、利害得失中的观照就不容易起用。反过来说,如果你在利害得失困顿忧患中一直观照着,也许你一直不得力,一直不得力(我们寺院当执事的就是这样,我自己有体会,以前做监院,现在又做住持,一直在动中、在利害得失中,还要使劲地观照自己),这样的人有个特点,一旦他有时间在静处,马上相应。你们看这是规律:静中得力,动中起用;如果你在动中一直用功,一到静中,一点就着。1987年师父在广济寺,那时候不是右派了,也没有人把他踩在脚下,也不用监督劳动了。这首诗,我推测一定是师父在广济寺所用禅的功夫的深入。“任运腾腾触事真,溪声山色本来人。应无所住随缘住,般若观中万法泯。”什么意思呢?任运腾腾触事而真,就是前面我讲的,真照现前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真,这个时候怎么住啊?随缘住。随缘住就是无所住,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你做监院就做监院,让你去当住持就当住持,让你做饭你就做饭,随缘住,这就是无所住。

“相应原无真不真,休将光影误行人。”如果你的心真正相应了,没有什么真和不真的问题了,修行不是你打坐得到一个感受,一个奇特的东西,那是光影门头,“水流花谢谁生灭”,你看水流,你看花谢,没有主人主宰它,“坐断时空绝起泯”。这应该是师父在广济寺修行的体会。再看《定后偶拈》,这是1997年师父已经到柏林寺了,也是静中:“无量劫来狼藉,轮回六道不息。今日翻身一跃,撞倒铜墙铁壁。”

师父的禅,是从困顿和忧患中出来的,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温室里出来的。在困顿和忧患的锤炼下,禅的智慧之光更加灿烂,机缘成熟,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个智慧之光进一步地扩大。这就是给我们修行的启发,因缘让你干嘛你就干嘛,不要排斥、抗拒。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给一本杂志,关于师父的禅和诗,我用这两句话来作结束:“师父在命运苦难的压迫中,总是能轻轻一跃,翻身而出得大自在。在他的境界里,不管是在艰难岁月还是春风得意,都被观照成为诗、成为艺术。生活在他的禅心观照中升华为艺术时,生活的苦乐得失也就被超越了,而纯然成为禅境。”你们不要以为禅境很神秘,睡觉、吃饭,刚才我们读的师父的那些人生历程都可以是禅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未必会写诗,但都是诗人、都是禅者,因为我们都有观照的潜能。师父的观照无边无际,诗就是观照的结果,他劳改时写诗,现白衣身务农时写诗,编杂志时写诗,建寺安僧时写诗,为筹措善款费神时写诗……他绵绵密密地生活在观照中,并且以诗词表达了他的观照,师父倡导的生活禅,是他亲身践行得大受用的当下解脱之法。”

生活禅就是要当下解脱,怎么样当下解脱呢?要当下观照,也许你们不必要当下写诗,而且我建议刚修行的人,最好先不要着急学着写诗;先要着急去学观照,然后在每一个当下生起观照,就能把每一个当下转化成禅境。在观照中,生活的一切苦乐得失,一切的相对变化成了绝对,一切的此岸变成了彼岸,一切的生活变成了禅。奥妙就在观照。这是我今天特别要跟大家强调的。而且我强调的另外一点就是请你们大家要注意,师父的观照是从困顿和忧患中来的。面临困顿和忧患,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可能都是喘不过气来的,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观照,你的力量才是真的力量。

虽然舍利子并不是判定一个人有道没道的标准,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不过要联系我们师父的一生,他的禅法,我们通过读他的诗、了解他在人生苦乐的观照时,再来看他的舍利子,就可以看成是他禅的境界的表法:蓝色的舍利表空性;牙齿,颚骨,喉结不坏,表说法坚固;胫骨坚硬表行,要行,要做;手指不坏表方便善巧,指月嘛,因指见月。这一切都是观照力量的结晶。观照的力量坚固是精神的力量坚固,它也能表现为色身物质的现象,这大概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舍利子。

今天就讲这么多,作为三七对师父的追思和纪念。(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