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六期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十)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十)

净慧

【接上期】

二十二、四依法 

(2011年12月2日) 

各位禅友: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和人生目标。出家人就是要过一种清苦、清淡、清贫的生活,常住希望能把修行的环境尽量地营造得清净庄严,而个人就不可有这样的要求,要随遇而安。我们既然出了家,所谓舍家出家,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就要把色身交给常住,把性命交给龙天。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出家人,出家人常常是“苦行僧”的形象,是苦行僧的风格,过苦行僧的生活。我们时常有这个念头,心里就会少很多障碍。个人的所有要求并不一定能完全得到满足,得不到满足就会起烦恼,起烦恼就不利于安心办道,不利于出家修行。

我们这一堂出家人中,比丘占少数,沙弥占多数,沙弥也要为将来受大戒做好生活和思想上的准备。比丘受大戒登坛前,先要忏悔业罪,再问有无十三种妨碍受戒的遮难,身心清净后方能授受比丘大戒。受完大戒后,教授师要为新戒比丘说四依法,就是告诉比丘应过什么样的出家生活。四依法又叫四圣种,这四种生活方式能培育出圣贤之人,是出生圣贤的种子,由此可见四依法的重要性。比丘就是按照四依法来生活,所谓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陈弃药,从衣、食、住、病四个方面规定了出家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依粪扫衣

出家人穿的袈裟叫粪扫衣,又叫杂碎衣、割截衣。比丘的袈裟是用一块块布片连接起来,分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三大类,大衣又分为九条、十一条乃至二十五条。粪扫衣布料的来源是用世俗人扔掉的裹尸布、虫啮鼠咬的布片,比丘拾来洗浣干净做成袈裟。如果我们天天都穿着死人身上丢弃的衣服,我们一定会感觉到人命无常,感觉到身体的不净。提醒自己黄泉路上无老少,不久的将来也会走这条路,警策自己好好修行。我们现在穿的袈裟虽然都染成了坏色,实际上都是用新布做成,而且质地比较轻软,真正的粪扫衣已经不存在。在印度袈裟粪扫衣和割截衣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佛教徒的百衲衣。百衲衣的一块块补丁并不是新布,也不是一次性缝成,是长年累月、一块一块、层层叠叠地补上去的。文革前的老和尚们,以及现在住在深山里的老修行们都穿百衲衣,一件百衲衣往往要穿几十年,因为这件衣服是自己亲手缝补,跟随了自己几十年,往往会对之有些感情,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这种想法固然不对,但这不是想好吃的,想好穿的,只不过觉得这件百衲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陪伴自己修行了好多年,已经有了加持力,已经有了灵感,实在是舍不得扔掉。

我们年轻的出家人都要学习古人的风范,过出家人简朴的生活,爱惜施主布施的一丝一缕、一饭一羹、一砖一瓦。师父身上这件伽蓝褂已经穿了近二十年,表面上看不出缝补的痕迹,实际上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现代人的眼光已经不同于过去,看到佛教界的代表人士穿着破衣烂衫会有一些分别心。师父虽然经常要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不过我反正是老皮老脸,进人民大会堂穿这件衣服,进中南海也是穿这件衣服,到大城市穿这件衣服,到农村还穿这件衣服。尽管已经很破了,但我左缝一下,右补一下,也还穿得过去。有很多居士看到我穿的这件衣服很破旧,就要给我买件新的,我不让买也非得买给我,虽然买了新衣服,我都送了人,照旧穿这件破衣服。我很惭愧,比起古人来已经堕落了很多,没有穿真正的百衲衣,没有穿真正的粪扫衣。

第二,依乞食

乞食就是化饭吃。印度和东南亚的出家人现在仍然沿袭托钵吃饭的传统,寺院里不设厨房,没有炊具,早上起来就到周边的居民家化饭吃,托钵归来后再诵经禅坐,到了上午十点左右,再出去化饭吃。他们出门都是赤脚,也不戴帽子,曝晒在烈日之下,皮肤都晒成了紫铜色。出家人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专门诵经、打坐、学习。南传佛教这种托钵的生活方式,生活非常简单,使出家人杂用心的时候很少。修道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复杂了,就会把许多时间浪费在穿衣吃饭这些非常琐碎的事情上,大好的光阴都浪费了。

佛教传到中国后,托钵吃饭这种生活方式不为中国文明所接受,不为儒家文化所接受,也不为大众所接受。在中国人眼里,化饭吃的人一定是四体不勤的人,一定是非常懒惰的人,化饭吃的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中国佛教不得不改变这种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在寺院里自起烟爨。在古时,几乎所有寺院都普遍实行过午不食的制度,出家人一日只吃两餐。持午对修行来讲,不但省时省事,而且对身体也很好,不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工作量不大,劳动比较少,中午以后就不再干体力活,一日两餐就没有问题。很多人把过午不食看成是持戒严谨,实际上,这是出家人本来就应该过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使佛教兴盛,要使僧团真正有学风有道风,非常有必要恢复戒律的生活,恢复过午不食的生活。

第三,依树下坐

佛陀的出生地尼泊尔,当时叫迦毗罗卫国,以及印度部分地区都是热带雨林地区,出家人没有固定的房子,就以树为家。热带地区的阔叶树比较多,既能遮阳光,又能挡风雨,出家人托钵吃饭后,就在树下一坐。印度古代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方式就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的比丘们,仍保留了在树下坐的生活习惯,由于那里气候比较潮湿,蚊虫很多,比丘们就在蚊帐里打坐,以避免蚊虫的叮咬。

在靠近喜玛拉雅山的印度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在佛陀时代就已经有了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等精舍,都是用石头做成的房子。今年我去印度朝拜圣迹,在“舍卫国”看到了佛陀的住地。佛陀住的房间最多也只有四平方米左右。僧人住的房间叫支提,每个房间都很小,仅仅能供一个人打坐,在室内行走都很困难。佛陀时代既没有经书,也没有笔墨,生活非常简单,出家人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成道证果的人却很多;到了今天,我们住在华堂广厦之中,道风提不起来,修行提不起来。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的心灵并没有得到改善。修行成道就是要改善我们的心灵环境,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要觉醒,要在好的物质条件之下,营造一个好的心灵环境。贪嗔痴的烦恼淡化了,心灵才能净化。

第四,依陈弃药

陈弃药又叫腐烂药。所谓陈弃药就是俗人服用过倒掉的药,比丘们拾起来晾干后存放起来,有人生病了就再服用。这种药当然不是现在用的西药,在古代,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是用草药来治病。这种方法在佛陀时代实行过。由于时代的进步,药物生产的方式也在变化。现在的药可以是树叶草根,也可以是用这些草药制成的膏、丹、丸、散,服完后没有什么可以扔的。在今天来讲,“陈弃药”的现实意义已经很小了。但我们要理解这种精神,有病吃药,无病莫吃,要知道节俭,不要浪费。常住准备了一些必需的常用药品,大家往往不知珍惜,拿一包吃两片后就扔在一边,造成浪费。现在我们不但不会去捡在家人丢弃的药品,还会把自己服用的药变成“陈弃药”。今天的出家人非常有必要学习佛陀时代清苦、清贫、清淡的生活方式。

莲池大师是富贵人出家,为了把他在俗世所过的生活都一笔勾销,写下了著名的《七笔勾》,从七个方面来描述他出家前后的生活和心态,其中就有一曲对衣服房舍的描述。“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他老人家说他穿的这件衲衣,就像绣的龙凤蟒袍一样,一针针地缝起来,一块块补起来,补破好遮寒,非常珍惜那件衲衣。粗菜淡饭比珍馐美味更有味道,因为求索的心淡了,意清净了,睡觉也安稳。天和地就是我的房子,山河大地就是我的房子,再也用不着去构建高堂广厦。

想想古人,再想想我们今天,佛陀给我们留下这一份光明,留下这一份恩惠。今天随便一个寺院的房屋,都比古代王侯将相的宅邸好多了,随便一个寺院的环境设施,都非常的清净庄严。我们生活在三宝门中,吃三宝的饭,要报三宝的恩,要报护法龙天的恩,要好好修道,这样我们才对得起三宝,对得起护法龙天,对得起檀越施主,也才对得起我们自己发心出家的一片初心。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