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五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先师净慧老和尚在世之日,曾多次敦促笔者在河北省佛学院开设“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并撰写《生活禅纲要》一书。因手头工作太紧,加上误以为老和尚身体尚好,来日方长,故一拖再拖,迟迟未肯动笔,开课之事也没有下文。直到今年四月二十日,老和尚突然舍报西归,才猛然醒悟,可是已经太晚。

老和尚已经走了,作为门下弟子,要把老和尚树立的“生活禅”旗帜扛下去,编写《生活禅纲要》刻不容缓。而要编好这本书,首先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位“生活禅”。

生活禅的弘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在教界,尤其是在出家众中,反应却较为冷淡。个中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不乏有对生活禅的误解——把生活禅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禅法。当然,也跟我们对生活禅理念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生活禅不是某个具体的法门,不能把它同“话头禅”、“默照禅”、“念佛禅”,乃至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和藏传佛教的“持明观想”等并列起来,甚至,也不能把“生活禅”与“禅宗”完全划等号。

生活禅既然称之为“禅”,当然离不开禅宗。它虽然以禅宗为核心,但它的修证方法又不仅限于禅宗。它立足于禅宗的圆顿见地,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统摄于一身,涵盖了一切修行法门。所以,“生活禅”这个概念的外延要远远超过“禅宗”。

在谈到生活禅的理论来源时,净慧老和尚特别强调,生活禅修行理念是建立在对整个大小乘教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教法。它以菩提心为核心,以做好人、过好世俗生活为重心的人乘正法为基础,以四摄六度之大乘菩萨行为正行,以缘起性空、圆融不二之般若观为眼目,以明心见性为入道根本,以息道观、无门关、念佛禅为下手方便,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庄严国土为究竟。

从上述生活禅的理论来源中,我们可以看出,净慧老和尚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把生活禅打造成一个具体的用功法门,而是为解决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问题所做的探索。他在《八十自赞》中提到“生活禅风立,修行不择根”,这两句诗很清楚地表示,生活禅作为一种修行理念,需要具有普适性,任何人都可以修才行;可见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用功方法,否则就很难具有普适性。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整体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挤压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剥夺之加剧,这种衰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垂死的中国佛教,太虚大师率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虽然为汉传佛教的振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要真正落实“人间佛教”,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找到佛法与现实人生发生关联的契入点、结合点。

这个契入点,既要满足社会大众对佛教的需求和期许,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核心功能价值。

其次,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将成佛与做人、出世和入世、生活与修行、当下解脱与究竟解脱、宗门与教下、契理与契机、自利与利他等关系融通起来。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实际上就是围绕这几对关系展开的。这几对关系如果没有打通,佛教是无法长期有效地融入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去的。

第三,要找到一种能够汇三乘归一乘、会权归实、具有圆顿和统摄特质的修行法门作为立足点。

中国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除此之外,还有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诸多的宗派法门中,我们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个宗派,作为我们的立足点,来有效地圆通上述七对关系,以及各宗各派之间的关系。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个修行法门作为立足点,那么,人间佛教实际上就演变成了一种人生哲学,它的宗教性就没有了根,因而也就不可能长久存在。
净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修行理念,在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同时,成功地解决了人间佛教在理论建设方面所面临的这三个问题,为佛教与现实生活,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生活禅是继承中国佛教优秀传统的产物,它对汉传佛教两千多年来所形成的“以禅为心,以教为言,以律为行,以净为归”的历史格局,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它立足于禅宗的圆顿见地和信心,融禅、教、律、净各自的修行方法于一身,正助相资,主伴互摄,互相增上。

就修行理路而言,整个佛法不外乎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三个方面。祖师道以明心见性、彻证法身为根本;菩萨道以慈悲利他、和谐社会为根本;解脱道以出离轮回、证涅槃解脱为根本。此三道,只是下手处和修证理路暂时不同而已,实无高下、优劣之分,最后都必须融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密藏为一体,统悲、智二门为一心,满菩提愿,归于一佛乘。

从整个佛法的角度来看,“生活禅”立足于祖师道,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以解脱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萨道成就他受用,将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与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相对应的出离心、大悲心和般若见是生活禅必备的三大要素。

从生活禅的角度来看,当解脱道统摄于祖师道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之下时,解脱道的解脱观,就不仅止于一期生命结束之后的自在解脱,更重要的是当下一念的自在解脱,而一期生命的解脱是以当下一念的解脱功夫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师道是解脱道的因地真心,解脱道是祖师道的果地德相。

同样的,菩萨道的慈悲利他,当它被置于祖师道的无念无相无住之精神的引领下,离四相而行一切善法的“金刚般若”之精神才能够得到圆满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师道是菩萨道之体,菩萨道是祖师道之用。

总而言之,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生活禅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以菩萨的发心为核心,以解脱为目标,以明心见性、顿证法身为当下之要务,以菩萨行为悟前之加行和悟后之起用,以自他之解脱为终极目标,融禅净律教于一体,它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修行法门,但是它可以在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的引领下,含摄一切修行法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定位生活禅:

1.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从宗门圆顿见地和信心的角度对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化、完善和落实。

2. 从汉传佛教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以禅宗为核心的禅教律净之间的相互融通。

3. 从整个佛法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以祖师禅为核心的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的完美结合。

4. 从修行特色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在宗门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统摄之下,以菩提心和般若见来融通一切法门于自身,摄三乘于一乘,会权归实,将修行与生活融为一体,将解脱与度生圆成于当下一念的修证理念。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