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四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到今年为止,生活禅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种坚持和承当的精神,对于尚在迷茫中徘徊的中国佛教来说,弥足珍贵。

我记得1993年参加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时候,那时的柏林禅寺,重建工作刚刚启动。地面都是裸露的,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给人的印象也很“土”:除了普光明殿是新建的,其他建筑都是原来赵县师范学校的宿舍,灰秃秃的。只有当你面对赵州古塔和二十多株古柏的时候,你才感觉它跟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在正午的阳光下,站在柏树的浓荫下,看着古柏虬曲如龙的苍颜,以及悬挂于其间一串串彩色旗幡的时候,我从古道场的亘古宁静中,隐隐地感觉到某种不可言说的劫外生机。那种感觉令人震撼,尤其是当你从红尘中第一次走进来的时候。

这个地方将来一定会兴旺的,虽然它现在很不起眼。这是我当时的第一感觉。

或许是跟赵州老和尚有缘,或许是跟净慧老和尚有缘,总之,第一届夏令营之后,我辞职了。作为白衣,我有幸成了柏林禅寺常住中的一员。晨钟暮鼓,诵经坐香,朝看柏树,暮看古塔上唧唧喳喳、上下绕飞的独脚燕子。朝朝暮暮,暮暮朝朝。一转眼夏令营开始了,一转眼夏令营结束了,一转眼夏令营又开始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带着微笑的青春的面孔总是新的,而常住似乎永远不变,古塔下的茶香似乎也永远不散。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二十年夏令营的迎来送往中,柏林禅寺的殿堂都起来了,万佛楼起来了,年轻的出家人多起来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法师成长起来了,前来参访的信众也多起来了……

深冬的时候,面对枯黄的衰草,我们会以为它死了,可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被眼前的生机所惊呆。佛法的生机是劫外的,它不生不灭,但是,要让它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来,需要让它与春天的地气接上。生活禅和生活禅夏令营就是佛法与现实人生接通地气的方式。

明海大和尚讲,生活禅夏令营是一座桥,连接寺院与社会的桥,连接佛法与生活的桥,连接佛法智慧与青年心灵的桥;生活禅夏令营又是一口井,一口源源不断地为红尘中焦渴的众生提供智慧甘露的井,一口不断向社会输送正能量的井。传统的佛教能够在燕赵大地上葱茏起来,得益于这座桥和这口井;古老的道场能够重现生机,也得益于这座桥和这口井;无数迷茫、不安的众生能够静下心来、看到希望,同样得益于这座桥和这口井。

桥虽然建起来了,但仍需后期不断地保养;井虽然挖成了,但仍需不断加深并注意保护水源;生活禅夏令营这种弘法模式虽然创建起来了,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化它、完善它。生活禅夏令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时代是不断地在变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不足。我们不能停留在接引初机的水平上,年复一年地去重复相同的内容。所以,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在如下几个方面特别着力:

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意播种、不重视后期管理和跟踪服务的单一思维模式。

二、夏令营活动的内容安排,要针对营员的信仰水平和修学情况,体现层次化。为了解决同一个夏令营活动难于兼顾不同根性的矛盾,可以利用暑假,在柏林禅系的所有下属寺院中,同时开展多场夏令营活动。

三、编印一套比较系统的修学教材或手册,以帮助信众培养圆顿的见地和信心、掌握基本的用功原则和用功方法为第一要务,供营员们在家修学使用。

四、针对老营员,利用周末或长假,开设专门的生活禅加油站或培训班,以满足他们进一步修学的需要。

五、通过手机网络,在夏令营师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以便及时帮助营员们解决在生活和修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六、鼓励在信众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小范围的、临时的“生活禅修学小组”,邀请相关的法师和老师,围绕生活禅修学教材中的某部经论或语录,作针对性的导读,引导共修。

以上六个方面,虽然做起来会很吃力,但是我们必须做。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瓶颈。我们需要超越它。在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活动的时候,我们应当站在振兴中国汉传佛教的历史高度,站在深化、完善和落实“人间佛教”的角度,站在“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相统一”的角度,来审视上述我们需要特别着力的地方。当我们这样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肩上的担子会很沉很沉。我们需要有这种忧患意识和承担精神。在这方面,生活禅的创立者和生活禅夏令营总导师净慧老和尚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