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3年度第四期 / 重回佛祖脚下 |
重回佛祖脚下 褚亚玲 |
百千万劫前,我也许曾是佛前池中的一片莲叶。每天听闻佛法,感悟法雨,一日一日,饮啜法喜。 也许有一天,因为一个因缘,就迷失了心性,恍恍惚惚地,魂魄就离开了莲池,慢慢地在天地之间飘荡。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轮回,来到世间。 如果迷茫何处是故乡 在这一世,我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为了什么?要做什么?以后要去哪里?不知道怎样“珍重这一身”? 除了自己,众生快乐吗?我在一家报纸主持过一个名为《倾诉》的实录性质的专栏,写出的一个个感情故事或者是爱情中的伤痛,或者是婚姻中的变数,婚外恋、第三者、畸形之恋、无奈之爱,凡此种种,都是现代人情感领域的无奈与陷阱,情感上的欠缺沉淀在心里,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苍白。有时候人们做出看似荒诞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对感情的畸形迷恋。饮食男女,难逃情色,他们都是红尘中的一点,在情网中挣扎再挣扎,煎熬再煎熬,痛不欲生。与每一位被采访者直面相对,我见了太多的泪水与痛苦。最难忘的经历,是凌晨二时一个女孩哭着打电话向我倾诉,说明天她的前男友就要与另一个女孩结婚了,她实在活不下去了,想要自杀,但想在自杀前向我讲讲她的故事。我遂吓得清醒无比,在电话里急切地劝她千万不要做傻事,人生还长,青春正好,慢慢地她情绪平复下来,直到说不再想自杀了。我这才放下心来,嘱咐她挂了电话后好好去睡,明天醒来重新开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时让我纠结了好几年的是:现代人活着,这么痛,这么苦,为了情,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得与失,为了爱与不爱,为了利益分配不均,就这么互相算计,互相戕害。这么痛的人生,是我们要的么? 与心灵直接对视,我们现代人,到底少了哪味药? 我们需要的纯净快乐的生活,在哪里? 一片追求清风明月的莲叶,在岁月的风霜里,疲惫,蒙尘,灰黯,没有青翠的生机与生命的光华。 原本夙缘再世终相逢 我和佛法是有缘的。 大学时我读的哲学系,听讲宗教学课程的时候,说到佛陀,说到《心经》里的“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样的句子,直接刻进心里,描述得这么美丽,还给青年的心灵里灌注了强大的力量,就有了痕迹。 1998年,在一个小小的书店里读到林清玄的《菩提》系列丛书,一篇篇精致的文章,借文学的清雅秀丽,敞开了一个自由宁静的天地。原来,这么多的道理,我都不懂。我所执的,不过愚矣。 硕士读的专业还是哲学,2004年选择硕士论文题目时,我头脑中闪出来的第一念是《禅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然后坚定,再无更改之意。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明海法师的指点。我还记得那一次在丈室,明海师背光坐在近门处的方凳上,我坐在墙边的椅上,用溺水者的心情向高僧大德请教,阳光从明海师的身后照过来,给他罩上一层光环,光明而温暖,好像融化掉了我心外层层包裹的一层冰,不知为什么觉得自己好像就是在佛的脚下,一种无以描述的温暖笼罩着我。于是,有眼泪涌上眼眶,心里有感动,这种想哭的感觉,如此美好。 而此前经年,早就没有了感动的感觉,恍如隔世。 2006年夏,我请了一周的假,成为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的一员。 走进山门,一下子就静下来。背上沉重的负担,好像也轻了很多。踏着青砖铺地的院落,走过一行行柏林,看着暮色升上来,两边云水间的灯火依次亮起,我心里的灯,也在慢慢被点亮啊。 接下来几天的禅修,都是让我再世为人的洗礼。各位法师的开示,一言一行的教导,诵唱佛经的慈悲,醍醐灌顶的智慧,珍惜粒米的惜福……其中泽惠,难以言尽。 衍真法师带领我们营员唱诵《怡山和尚发愿文》,悠扬声调里的悲悯、包容与宏大,像是一个巨大的温泉,把我的心泡在里面熨烫,我觉出声音里的懂得,觉得安慰,觉得通透。一种至上慈悲的力量仿佛融化了心头的雾障与坚冰,心灵的最深处被触动,我泪如雨下,旁边的同修很惊慌,问我怎么了,我知道自己,我是真的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在至大至上的佛法的力量里,我可以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墙绽放为莲。忽觉满天俱是慧眼。 于是明白,尘世种种,于取舍之间,不必让自己太为难。对人恭敬,就是庄重了自己。在尘埃里,放低自己,原来大地如此宽阔。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于是明白,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 于是明白,人生贵在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进而不堪重负,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 于是明白,要凭愿力做事,而不是凭欲望做事,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众生,重新审视社会人生,更从积极处领会,于忧患之际开拓心性,对社会人生多奉献一分是一分,正如禅门所谓: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诚如此,小我所执的痛苦,早就消失殆尽了。 于是明白,人在人世间,各种因缘际会,要处理不同的关系与利益,面对各色人等,不可能到处春风,满天祥和,总有一些“恶人”,“恶因缘”,烦恼即菩提,恶人是菩萨,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去正视,看明白烦恼的来处,认清它的本质,理清这乱麻一样的生活,找到心的宁静安乐,以禅家的戒定慧为灯,烛照烦恼的炼狱,彻底化解。有大德说过:“在极乐世界修好多好多年,不如在这个五浊恶世修一天。”人的自性即佛,佛性是太阳,烦恼是乌云,乌云太多,遮住太阳,乌云散去,太阳重出,我们的智慧和慈悲,才能重见光明。 一朵黯淡的莲叶,开始学会拭去尘污,正视风雨,笑对黑暗。 心生坚信福报如影在 此次生活禅夏令营结束后,时间不长,2006年9月,北京奥组委面向全国媒体选、借调一批有经验的媒体运行工作人员,我被推荐。经过几轮考试,我顺利入选,开始全新的生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结束后,我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修读博士,此后又参加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贵州民运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心血与努力,在付出中体会快乐,在努力中收获成长。 我知道,是佛菩萨在加持我。 我知道,佛在那端,静静地看着我。无论我在哪里,何时,何地,如何艰难,如何困挫,如何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重新开始,我永远不孤单。因为佛在我背后,给我坚实而温暖的力量,鼓励我,支持我,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勇猛精进地走下去。 虽亦曾遇魔,也曾有障,但在佛光的普照下,障如残冰,在阳光下融化殆尽。我是佛的弟子,我坚信,我的力量至大至刚;我是佛的弟子,我坚信,我的心气定神闲。于闲暇的日子,泡一杯红茶。白的、素朴的茶盅,热的水。看茶汤慢浓,茶香四溢,仿佛凝结住时光。这一刻,惟与茶香,共同绽放。 在佛菩萨的加持下,这一片莲叶,学会了好多。 学会生活:净慧老和尚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把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如能将小我的人生与国土的庄严结合起来,那么每一个人,就是宝相庄严、为国为民的活菩萨。 学会静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人心浮,人性躁,要念心清净,心中有了定力,才能自在、没有烦恼,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详。这种沉静安详,才是人生佳境。 学会随缘:世间人,世间事,慈悲面对,平和去面对就好,努力去做就好,成与不成,勉强不得。 学会容忍: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成就大事业者,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者。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差,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此乃薄福之人,必难成就大事业。修行人要有古朴、平实、憨厚、含蓄的气质,稍微傻一点、憨一点才好。 学会恭敬:对父母,对亲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好的、恶的因缘,心怀恭敬感恩。多一些慈悲心,一些感恩心,一点一滴地积累禅的意味。 学会放下:“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著屑。”把人生的牵念放开,世俗的牵挂放下,遇到身外声色的诱惑,就像看到了石头上开的花一样,见到了名和利,就把它看作是眼中的一粒微尘。名利把握不好,就会成为人堕落、无聊、欲壑难平的诱因。 坦处逆境:人们在念心里面,藏了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一个人的心就是无量的宝库。有了这样的心态与认知,人生的逆境算得了什么? 学会淡泊:淡泊名利,找到性灵的归处。看淡生死,拥有一个豁达的胸怀,是禅的矢志追求。把一个人本来就有的自性,在岁月中时时打磨,时时体悟,无论是谁,都能达到淡然面对生死的境界。明代祩宏《禅关策进》:“若能生死断,万两金不换。”生又何欢,死又何悲,旷达视之即可。 短短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生活,我拾取了一颗颗禅的珍珠,或带领我走出迷失,或帮助我观照心头的迷障,或给我一个个解决的方法,或引领我走向豁达解脱的途径,或呈现般若智慧菩提,一颗颗,一粒粒,如玉,如珍珠,散发着温润的光辉,静静地照亮我冰冷、无助的心灵殿堂。 禅告诉我们,把关注现实苦闷纠葛的眼光,抬起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甚至往远处眺望无垠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而使心中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每天有一段时间沉静下来,不随着外在世界的事物转动,洗涤自己、清明自己、沉默自己,使自己具有澎湃宽广的胸襟,使苦恼的伤害减到最低。 诗人南北有这样一首禅诗《菊花菩提》:“其实,并非是我/执意要拒绝春天和夏天/而是在那些个季节里/没有我开花的缘/毁或誉/对于开花的我/又有多大的关系呢/我只需要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秋风中禅坐/在霜降下独立。” 台湾诗人洛夫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一个活泼而无所不在的生命,自不能锁于一根柱子的任何一端。一个人如何找寻‘真我’?如何求得全然无碍的自由,又如何在还原为灰尘之前顿然醒悟?对于一个诗人而言,他最好的答案是化为一只鸟,一片云,随风翱翔。” 舒婷在美国写下这样一首诗歌《禅宗修习地》:“再坐/坐至寂静满盈/看一茎弱草端举群山/长吁一声/胸中沟壑尽去/遂/还原为平地。”寥寥诗行,空灵寂静,营造出一种虚旷浩渺的意境美、哲理美。 达照法师开示说:“云来云往阴晴变幻,蓝天终是不曾动摇;人来人往万物变迁,大地终是无言承载。花开花落四季运行,世界终是无作无为;身世无常生老病死,生命终是相似相续。心绪纵横爱恨情仇,性情终是缘起因果;遭遇坎坷道路不平,信心终是坚固有加;念头起灭妄想纷飞,真心终是如如不动。” 千百劫前,我是佛前的一株莲叶,经过几万世的寻找,慢慢走回,重回到故乡,重回到佛祖脚下,安顿下来,找到自性的光辉与智慧。经过风与雨的洗礼,莲叶更遒劲,于心窝处,捧奉一颗浑圆的水珠,那是自性的明珠,折射着无限的光华。(作者为第十四届生活禅夏令营营员)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