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四期道路是走出来的,不是评价出来的——圣凯法师专访
 

道路是走出来的,不是评价出来的

——圣凯法师专访

 

圣凯法师,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先后就学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4月,为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2012年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佛学研究》执行主编。

《禅》刊:您在夏令营的授课给营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反响很大。近年来您经常出国参加研讨会,行程安排得很紧,但是您依然密切关注生活禅夏令营,每每来到这里给予、付出、奉献。您的发心是什么?

圣凯法师:我只能说感恩!感恩老和尚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关怀和提携。我第一次来这讲课,是1997年第五届夏令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讲课弘法,那年是25岁。老和尚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我能经常来到这里,一个是随喜“生活禅”的理论,一个是向老和尚学习,再者也是与青年学生广结法缘。

生活禅夏令营在中国的影响很大。这一弘法模式也很好。一个人的改变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认知改变,一个是行为改变。营员在这里学习听课,体验宗教生活,密集在七天里,从认知到行为模式,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老和尚创办的生活禅夏令营在中国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寺院也开办种种夏令营,老和尚首创之功不可没。

《禅》刊:现在大陆的佛教,无论从硬件到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完善,在法的弘扬和传播上,还有什么好的模式?

圣凯法师:传统的弘法模式,比如讲经,缺乏针对性,不分听众,不了解人的需求,服务不够;讲完后,受众只是随喜功德,效果不明显。现代某些商学院的模式很可借鉴,商学院招收的学员是高端商业人士。他们从招生到食宿安排,到课后的跟踪,各种服务都能配套。传统弘法是清净模式,人与法都很清净,如果能跟上服务,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夏令营是针对二十几岁的人群,但是对四十岁左右的人群还缺乏针对性的弘法。四十岁的人最需要闻法,他们家庭事业有成,人生意义却往往处于最困惑的阶段。我个人觉得在商业模式和传统弘法模式上,要走一种中间道路,既有传统的人、法清净,又有现代的服务配套措施。

《禅》刊:您的授课对象是年轻人比较多,与年轻人的沟通对接有体验,请您谈谈生活禅夏令营在针对年轻人弘法模式上,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圣凯法师:年轻人喜欢比较宽松的氛围——不是舒适,是宽松。这个宽松,就是给他更多的参与性的活动。夏令营七天时间很短,如果是单一的知见,就比较容易接受,而现在夏令营授课的老师比较多,知见就有点多和乱。如果加上行,比如拜佛、行脚、出坡、唱佛歌等给营员多一些参与性行为,对他们的改变就会很大。现在的年轻人服务别人的机会很少。如果让上一届的营员为下一届做义工,会深化他们的体悟。

《禅》刊:生活禅夏令营已经举办了20届了,法师对夏令营的讲课模式有什么建议吗?在生活禅弘法方式上,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圣凯法师:我觉得在授课仪轨上应该更加庄严。在开课之前要诵经,上完课要有回向,体味到佛教仪式的作用。要让营员感受到,听闻佛法,跟他们在大学听的任何课程都不一样,增加听课的庄重性,培养学员对法的恭敬。修行就是改变营员的行为模式,会让他们心生庄严,让他们感到在寺院做的任何事都是神圣的。

生活禅的理念很好,但需要强化,在这七天要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学员的行为上,最终铭刻在心灵上。比如学员每天定时要念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的口号: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这口号很难得,是老和尚智慧的体现。要大声诵出来,念出来才有感觉。

《禅》刊:中国有汉传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语系传承,有评论说,汉地佛教宋代后日益衰落,具契合禅宗教法之人才越来越少,禅宗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信众转求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请法师谈谈对生活禅理念的看法?

圣凯法师:我在新加坡办过一个论坛,就是汉传佛教修行次第。从大的角度讲,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在中国很早时期都曾经流传过。为什么在中国只有禅宗流传下来?一是祖师的智慧,二是历史的选择。汉传僧人就是要传承汉传佛教,这是一个责任和义务。祖师大德的千年智慧也告诉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今天所谓的汉传佛教衰落,是现代历史的原因造成法门缺位、人才缺乏,不是汉传佛教不好。从这个背景上来看,生活禅理念是很高的,是很适合汉文化的,上承祖师禅,下契现代人生活。

《禅》刊:老和尚的生活禅弘扬了20年了,在年轻一代中有很多信众,但教界反应淡漠。就这一点,法师怎么看,是否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圣凯法师:我认为,实际上没必要求得别人的认同。走自己的道路才叫道路,别人认同的不一定叫道路。道路是靠走出来的,不是评价出来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信心,对生活禅的信心,对老和尚有信心,对下一代更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心,不一定去求得别人的认可,历史认可就可以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