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四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静波法师专访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静波法师专访

 

静波法师,生于1963年。1986年3月于哈尔滨极乐寺出家,礼上慈下法法师剃度; 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主修三论宗,导师刘峰老师;1995年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当选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8月1日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极乐寺佛学院院长。 2003年12月29日当选哈尔滨市佛教协会会长。

法师的理念是: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佛教徒,都应当以实践佛法为己任。在体认佛法、自身受益的基础上,作为法师,唯一的选择应该是“弘法是家务”,因为“不忍众生苦”,因为“不忍圣教衰”,这分明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过程。如果改换题目,不仅仅是自欺欺人,同时也是在浪费自他生命。

《禅》刊:今年是生活禅夏令营20周年,法师也是在生活禅夏令营20周年当中,多次为营员授课,现在请法师谈谈生活禅夏令营的意义和价值。

静波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挺好,至少他普及了佛教的准确的知识、常识。在寺庙你不搞这些,让社会上怎么认识你,怎么了解佛教?我们刚接触一个新华社记者采访,谈到现实社会宗教信息对称的问题。社会上现在都不了解我们干什么,我们又没办法有效地告诉别人,所以这里边存在着距离;存在着距离,人们就没办法认清真假;有人就钻空子,打着佛教招牌,招摇撞骗。

这个对称问题靠谁来解决?得靠出家人。出家人又不能到社会上去讲法,那么这个夏令营,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我想起来,净慧长老功不可没,功德无量,他影响了多少人,谁都没有办法计算。他至少影响了我,他让我觉得,我应该去担当,去负责任。所以我一直都很感激这位老人家。办夏令营这样的做法,我想可能在当时,包括现在,也不见得大家都认同,但我们觉得它有价值,有意义。它能够办20届,乃至往后还办,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第一个是大家需要,至少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大家也需要它;更何况你选择一个信仰,是不是应该理性?理性,我觉得就是正信,如果没有正信,那还不如不信。净慧长老倡导夏令营,乃至全国各地后来都办夏令营,长老肯定是先行者,大家都是后行者。净慧长老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当然,他是我们教界的前辈,他开这个头第一是他的职责,第二,我们也应该去恭敬他。因为他让我讲课,为我提供一个平台,在这里边,我成长了,我一直都要感恩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他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没有办法忽视的,没有办法不感恩这件事。

老和尚做的事情真正符合一个出家人的本分。原来我是教书的,后来我到地方去主持寺院,我才感受越来越深,才觉得这个寺院,殿建得多大多漂亮,固然是应该的,但是你建这么大的殿,这么漂亮的寺院,为什么?如果你不干事,总不能向社会大众交待。有感于此,再回过头来看,我发现老和尚了不起,我们真的被他感动了。斯人已去,其道犹存。他影响了太多人,这就是做事,我们永远都不能否认他老人家的努力和功德,真的不能,确实这个影响太深太深了!

《禅》刊:当年,您代表授课老师向营员们分享了对“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解。您还说:“作为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我想我只有听、看,与大家切磋,共同提高,以不虚此行。”您那时身为中国佛学院的讲师,和青年营员之间平等交流的态度,令人感动。今天您来到夏令营二十周年纪念会的现场,有什么令您感触最深的回忆呢?

静波法师:我来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讲课,这是老和尚给我机会,我成长了。老和尚也没有什么架子,跟年轻人能打成一片,所以我觉得很温暖。我们是带着感恩的心,来到这里。

因为我自己在佛学院是讲中观的——三论宗,三论宗有个特点就是破邪显正,比较犀利,比较棱角,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好像有责任和使命担当。老和尚替我们担心,当面也委婉地劝过我,背后也通过别人来劝过我,这让我一直都很感动。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人会真心告诉你,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应该回避什么,而他能够这样做,是不容易的。他在真心地帮你,怕你路走错了,怕佛教界受伤,包括自己的成长,这个我深有感触。想起来,这个老法师,也真算是苦口婆心啦。你不柔和,你把大家都讲没了,那也不行。从这一点我想起来,都很感恩,都很亲切,都很怀念这个过程。

《禅》刊:法师今天讲对佛法正法要坚持,要弘传正信的佛教。在这个时代,净慧老和尚提出生活禅对于传统中国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法师有什么看法?

静波法师: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我们这个社会还不了解佛教知识的时候,生活禅就显得非常重要。净慧长老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生活禅,在生活中感悟佛法,“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理解,觉悟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没有实在性;“奉献人生”,若你不奉献,人生不浪费了嘛!老法师这个“生活禅”的提法,是有时代意义的,而且将来它也有意义,因为你不要指望着每个人都来出家,至少他作为社会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他想了解佛教,柏林禅寺夏令营就是一个最好的平台。我也希望有这个平台,让别人了解什么是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没有这个平台,到社会上去讲,戒律大概也不允许我。那怎么办呢?在寺院里搞活动总可以。在教言教,但这跟生活禅不矛盾,作为一种方便,它最终还是回归到根本。不但不相违背,还很亲切的,他引领了大陆佛教的一个趋势,一个弘法的模式。我是一个受益者。我也在尝试做这样的事,也许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

《禅》刊:法师足迹遍及国内外,看到很多生活禅夏令营的类似形式,您认为应该有哪些改进或者调整?

静波法师:这恐怕要探索,大家渐渐达到共识。我个人觉得,佛教能够延续下去,还要寻找一些技巧,一些方法,怎么样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在尝试了,一些问题以后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就像我们说,印度佛教在本土灭亡了,毫无疑问的第一个可能是,外族的侵入,另外还有左道密教的盛行。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自身研究学问,跟社会脱节了,慢慢就没有用了,这个宗教就死了。怎么办呢?我们总得面对人,解决人的问题。生活禅夏令营就是这种出发点,也恰恰起着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如果我所在的寺院,我对当地的信徒,没有尽责,那这个寺院的存在,就是苍白的,没有价值的。我有感于此,就觉得我也应该去做点什么,心里就踏实了。像净慧长老,他在柏林禅寺,他就能把它做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如果长老不去做夏令营,请问能有今天柏林寺这样的宏伟吗?可见不会。就是因为他做事,大家认同他,大家来护持他,这样互动。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