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3年度第四期 / 学佛最终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济群法师专访 |
学佛最终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济群法师专访 |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禅》刊:法师这几年非常忙,然而却推掉繁忙法务,来生活禅夏令营做法布施,是什么因缘推动您一次次来到这里弘法? 济群法师:我1993年到这里讲课的时候,是刚开始弘法不久,当时我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任教,和台湾佛教界接触比较多,弘法理念上受了他们的影响,觉得佛法的弘扬一定要走向高校,走向社会。弘扬佛法是一个出家人职责所在,另外一方面,也代表着社会的需要。就是这样的因缘,我来到柏林寺夏令营,通过这样的机会和大家结缘。 《禅》刊:净慧老和尚经常说,第一届夏令营授课的老师们,后来大都成为一方化主,并给我们的营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中国汉传佛教在太平天国以后,一直不断地遭到破坏,在文革期间尤其严重,现在的佛教,可以说是在废墟上恢复起来的。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佛教的硬件建设基本告一段落了,那么软件上,在法的建设方面,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请您谈谈如何看待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理念? 济群法师:生活禅理念和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在思想上应该说是有某种链接。佛法需要走向社会,它必须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要跟现代人发生关系,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现。佛法唯有被社会接受,才会有生存的土壤,也才能得以流传。这样的一种认识,这样的一种思想,从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来,代表了从近代以来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许多有识之士、教界的大德长老,他们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努力。生活禅的倡导,在这方面可算是独树一帜。 我觉得在大陆,佛法经历这么多灾难之后,才从比较荒芜的状态下恢复起来。总体上来看,整个教界,很多人的观念认识其实还跟不上,多数寺庙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停留在建寺庙、做法会上。而老和尚具有一种时代的眼光、开放的胸怀,适应佛法在这个时代弘扬的需要,提出生活禅,这对刚恢复起来的佛教,以及对佛教在现代的弘扬,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样的做法,对佛教走向社会,让更多人参与弘法,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禅》刊:生活禅理念提出20多年了,发展也好,推广也好,您认为我们现在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或者进一步完善? 济群法师:这就在于我们对生活禅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如果定位在结缘性,以及定位于佛法在现实社会的落实和运用,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佛法——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定位的话,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确实已经做得非常好,每一年成就这么多人,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这样一种方式,接触佛法,建立信仰,然后走进佛门。如果仅这样的定位,就挺好了。但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禅在修行上能够形成一套更系统化、次第化的内容,那么在未来的推广中,还需要做一些延伸、提升的努力。我觉得可以与佛教传统的禅进行结合,在生活禅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大众认识传统的禅、禅修。 《禅》刊:生活禅在社会、在居士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但在教界来看,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老和尚提出生活禅当然有它深厚的背景,但我们在弘扬时没有把有些传统的禅法展现出来,或说力度还不够,所以显得不够深入。 济群法师:还需要在系统化、次第化方面完善和努力。 《禅》刊:您认为在弘法过程中最急需做的是什么?弘法的最重点在哪?
传印长老与济群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届纪念大会上亲切交谈 济群法师: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培养出一批弘法的人才,确实有见地,有实修,也懂得如何面向现在的时代去弘法。就是说,我们针对社会上这样的需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在见地上怎么培养,在实修上怎么培养,弘法能力上怎么培养。另外从道场上说,佛教界需要重新认识寺庙的职能,也就是教育和弘法的职能。一个寺庙的本分工作是什么,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如何开展弘法,这可能需要一些常规化和非常规化的东西。比如说类似于基督教的教堂,每个寺庙都要相应地满足信众过信仰生活的需要,在过信仰生活的同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不一定能深入,这是常规化的。同时还有非常规化的,就是不满足于这些,每一个宗派每一道场要发挥不同的特色,对信众做引导,比如侧重于慈善,或者侧重某一宗派的修学,或者禅修,每一个道场可以形成自己深入性的内容。这样,我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佛教的局面,否则光靠几个寺庙在那里干,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这种做法又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一个短暂信仰,作用很有限。针对现在信众群的需要,我们的服务也是远远跟不上的。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弘法才是本分工作。 《禅》刊:法师自1997年就开始培养人才,包括办菩提书院。老和尚在2011年黄梅老祖寺开生活禅研讨会的时候,也提到了您的做法,即主动地从寺院围墙里走出去。您弘法的时候语言转换方面做得非常好,让现代人都能听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济群法师:这几年也是做了一些尝试,重点还是我们提供一些修学的方式、方法。我个人在弘法中,也看到社会大众对佛法广泛的、普遍的需要。佛教界在弘法方面普遍薄弱,即便有弘法,也很少有道场能够给信众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引导,多数给的都是一个点,就像这个教你坐禅,那个教你念经,那个教你干什么……没有一个系统性、次第性,这样,信众修学佛法其实很困难、很痛苦。我做的事情,并不是说要建立什么团体,最主要是提供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方法模式懂了,这条路怎么走知道了,就可以一步步往前走。主要是做这么一种服务。 《禅》刊:法师的实践在汉传佛教界起了表率作用。与其感叹无人,不如培养人。您身边的出家师父素质高的人才很多。如果从根本上去了解佛法,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教育,是有基础的还是越空白越好? 济群法师:僧伽教育还是会受到道场传统观念影响,真正做起来不太容易。居士教育这一块,对于我来讲,落实上更容易些。我们通常认为,受众的基础越好越易教,但有时可能是越空白越好。要是他自己已经形成了太多的观念方法,而他的观念方法有问题,他又很执著,就会成为障碍。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生命也是一个产品,我们讲品质,学佛最终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个品质到底怎么形成?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凡夫心到生命的觉醒,到内涵的把握,可以有一定的规则。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方便越来越多,法门越来越多,让大家学习经论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学佛法,一方面很方便,一方面也不容易。面对海洋般的知识,如何去把握要领?多数人不得要领,要不就学得很偏。佛法在弘化的过程中一直特别强调对机。对机是没有错的,但我发现,对佛法的认识,在无量法门的背后,其实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就像一棵树,不管有多少枝叶,树干就一个,你要抓住树干,再来了解树就会很容易;如果你没有抓住树干,永远都是从这个枝到那个枝,了解了无数的枝,有可能还是不得要领。佛法呢,南传、汉传、藏传,其实不外乎两条道路——解脱道和菩萨道,还可以归纳为一条道路——就是觉醒之道。一个是强调自觉,一个是强调自觉觉他。其实就是一条道路,再从这条道路来重新认识佛法,佛法就简单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