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3年度第三期 / 好将一点红炉雪 散作人间照夜灯 |
好将一点红炉雪 散作人间照夜灯 ——我心目中的净慧长老 张志军 |
四月十九日晨起,忽见窗外大雪纷飞,满眼皆白。这时节,常见梨花缤纷,似飞雪蔽日,真的雪花却极为罕至。古来,禅者往往以“雪”喻“一色边事”。而我不知为何想到了一条白练去。雪时大时小,整整飘洒了一天,寒气料峭,冻人心髓。同是十九日,湖北冷雨连绵,不绝如缕。二十日一早,忽闻噩耗:恩师净慧长老在黄梅四祖寺安详示寂了!虽不肯信,却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不禁悲从心来,泪雨纷飞。 参谒净慧长老的几个片段 我很早就听说过净慧老和尚的高德。1993年,我在人民日报社华闻影视中心作总编辑。总编室有一位姓甄的编导,对佛教很感兴趣。他时常说,赵县柏林寺住持净慧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何如何了不起。虽然书架上早就有《金刚经》、《坛经》等佛教典籍,但那时的我对佛教除了好奇,别无兴趣。数次去柏林寺,不过是陪领导、朋友游览,自然无缘面谒净慧长老。 我母亲刚过60岁就因病去世了。这让我极为震惊、极为迷茫,开始收拾狂野杂乱的心,认真思索人生,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开始寻找真正的自己。由是,机缘的成熟,我们夫妇皈依在净慧老和尚座下。 1999年春节,我一家是在柏林寺过的,有了亲近老和尚的机会。一日,我拉着顶头上司、人民日报河北记者站陈站长到问禅寮拜会老和尚。正话语间,省某司法部门领导到访,因其有市、县相关部门护拥,随员人众,于是移座茶香楼。忘了说起什么,那位领导说佛教是唯心主义,而他自己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老和尚一笑,淡淡说,我们佛教讲究中道,不“唯”什么。不管“唯”什么,必然落在两边。说到因缘,老和尚指着茶几上的水杯说,这只杯子看似是个独立的个体,而实际上却因全部缘起而存在。在深入浅出解释了缘起后,老和尚引用《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位领导恍然:噢,你们佛教说的色,不是男女…… 这年年底,我第一次参加禅七,修行遇到节点,因不得要领而焦躁不堪。没奈何,去请教老和尚。自然,我的所谓难题在他老人家看来,简单得有些可笑。但他还是非常仔细地给我开示了法要。我之所以在数息观用功较多,且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全靠他老人家当初的加持与指导。 翌年禅七结束,老和尚打警策。我因时日空过,没“本”还包子钱而惭愧不已。想我历生历劫流浪生死,不知回家,不仅辜负了佛菩萨的接引,更不知让多少师父的心血付之东流。故而,那一板子打得我涕泪俱下,并由此体会到了忏悔的重要。 不久,法国作家ELISABETH CAZER(蓝山灵)女士来访,我和她一同去问禅寮拜访净慧老和尚。天晓得什么缘故,那天,老和尚不请自说,主动谈起了忏悔一法的重要。老和尚说,发自内心的真诚忏悔,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祛除沉积在心深处的阴霾污垢。只有完全彻底地忏悔,才能真正改过向善,再造自己。说完,他还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老和尚有没有神通我不知道,但起码,那天他对我的心绪一清二楚,了如指掌。 我开始修学佛法后,几乎谢绝所有应酬,尤其是政商两界的朋友,数年间不再往来。就连握了半辈子的笔也放下了,没有再写任何文章。就连道友明尧多次让我给他编辑的《禅》刊写稿子,也都被我婉言拒绝了—惭愧得紧,禅海浩渺,横无涯际,我刚刚开始品尝禅露,如何敢在各方高人面前胡言乱语? 2002年的一天,明尧给我打电话,说明海法师(当时尚未接方丈)来市里了,要请我吃饭。没想到,这顿饭是“鸿门宴”—海师批评我:专业作家出身,本应发挥特长,学佛数年间,却不着一字。我说我不是懒惰,而是害怕—怕自己修学时日尚浅,无知无识,错会祖意,以盲引盲,误导他人。海师说,佛教最讲究发心,只要你发心正,敢担当,就没什么可担心的。海师还说,这也是老和尚的意思。 自然,我不敢再懈怠,我开始撰写《禅机·智慧》丛书。这套丛书2004年出版后,在大陆引发了一阵禅学热,跟风的书籍有几十种。台湾引进繁体版后,遍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集聚区,一连四刷,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更荣幸的是,这套书入了老和尚的法眼,给予了许多鼓励。某影视机构计划拍摄禅文化的电视片,去湖北找他请教。老和尚让他们来找我,说根据我那套书改编即可。 万佛楼建成后,老和尚辞去柏林寺方丈,南下荆楚撒播法雨。我也忙于案头,很长时间没有面聆老人家教诲。 2008初秋,现代出版社引进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几本佛教题材的漫画版权,其总编来电让我写一些导读性的文字。我想当然地认为,漫画本来就是通俗易懂的东西,需要的文字也应该十分简单,再加上喜欢蔡志忠的作品,为了先睹为快,便冒然答应了。谁知,等打开寄来的资料,很是被吓了一跳:这几本书的台湾版,其序言是由星云大师、圣严大师、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翻开日文版,其文稿撰写者分别是日本黄檗宗大和尚野村春眠,早稻田大学、大正大学教授野末陈平博士。老天爷,这岂不是成心让我出丑么!我听说净慧老和尚刚刚讲过《心经》,这套书中正好有漫画《心经》,由是灵机一动,想把这份文债转嫁给老和尚。恰恰禅修班的学员要去拜见净慧长老,我随之来邢台玉泉寺。刚一见面,老和尚便拉住我的手说,张志军呀,整整四年了,你没有来看我。 真是无地自容。我以为弘法、建寺、安僧事务繁重的老和尚,早已经忘了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弟子,没想到他老人家连与我几年没见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起为蔡志忠漫画撰文。老和尚说,人家既然信任你,你就要去担当。 2007年,我接手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北佛教史》,经过一年多撰写,2008年9月完成了50万字的初稿。我给老和尚的侍者崇谛师打电话,想征求一下老和尚的意见。老和尚约我第二天到虚云禅林见面,并一块吃午饭。翌日,我和河北民宗厅原厅长鞠志强赶到于底。老和尚与鞠厅长是老朋友,二人回顾当初省民宗厅请他来河北创立省佛教协会的往事,说起柏林寺初创时期的艰辛,不胜唏嘘。老和尚说,现在明海大和尚把柏林寺管理得井井有条,比我在的时候更好。 席间,老和尚提及刚刚从日本购回了湖北当阳度门寺《大通禅师碑》拓片。这通记载北宗教主神秀祖师生平事业的名碑,乃左丞相张说撰文,中书令、燕国公卢藏书丹,本是湖北省仅有的唐碑,文革中被砸成几块。老和尚说,有了拓片,就可以照原样复制一通新碑了。 由此,老和尚转而对我说:张居士,如果能把河北省有文献价值的碑刻拓制、搜集、整理出来,不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而且你的《河北佛教史》恐怕要重新修订了。的确,这些年我亲眼看见许多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古碑、石刻,或被盗丢失,或风雨侵蚀,心痛不已。我表示,的确应该把河北的佛教碑刻拓制整理一下,作为珍贵文献保存下来。老和尚说,若真有机会做这件事,只要是有价值的,不管是儒释道或是民间碑刻,应该一视同仁,都搜集整理、妥善保护起来。老和尚的博大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几年前,因为《燕赵思想家研究丛书》撰写文稿,结识了河北省社科院的青年学者梁世和、何石彬等人。2005年在图书批发市场遇到了梁世和,他第一次提出了成立“临济禅研究中心”的概念。2008年,原历史所副所长魏建震博士与梁世和分别出任了哲学所的正、副所长。在他们的努力下,10月16日正式成立了河北省禅文化研究中心。承蒙他们不弃,我在中心算是挂了一个名。 2010年初,在谈论中心的学术活动时,我说2011年是净慧老和尚创造性地提出生活禅理念的第20个年头,能否在明年举行一次规格较高的研讨会?建震、世和也认为切实可行。于是我们三人一同到省佛协,和肖占军秘书长沟通了此事,请他正式向老和尚汇报。 可是,几个月过去,一直没能等到消息。是年7月,魏所长与人因他事去拜会老和尚,顺便汇报了我们计划举办生活禅学术研讨会的想法。老和尚非常高兴,让建震和我改日专门到邢台玉泉寺去研究。 当我们汇报研讨会以生活禅为主题时,老和尚说应该扩大研讨范围,赵州禅、临济禅是河北省对宗门最杰出的贡献。赵州禅风被全国乃至东南亚,临济禅更是一千多年来的禅宗主脉,应该深入研究。于是,首届河北禅学学术研讨会定名为“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三禅论坛。 为了将论坛开好,净慧老和尚提议,让我们请中国社科院黄夏年先生加入筹委会,帮助指导我们。我临时动议,说最好把这个论坛办成例会,哪怕是两年一届呢。老和尚首肯了这个不成熟的想法,认为请全国的知名学者、专家,对河北禅文化进行持续、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他当场就说,第二届可以放到邢台来开。 首届论坛最后一次筹备会之前,我接到老和尚的电话,他让我在此期间与黄夏年先生协商一下,把第二年邢台会议的主题确定下来。他说,大开元寺、万松行秀、贾菩萨宗(万安广恩)、刘秉忠,都应该是重点研讨的主题;还有,邢台佛教在金元时期十分昌盛,而我们国家的辽金佛教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可以将河北辽金佛教内容纳入这次研讨范围。其实,老和尚在电话里已经将重要的议题全部点了出来,哪里需要我操心。果然,我与黄夏年先生商量时,老和尚已经与他沟通过了。故而,第二届邢台论坛的几个主题提前一年便确定了下来,给学者们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准备论文。 2010年9月,净慧老和尚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出席10月份的首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并说,你可以带四五个人来。由于黄梅的工作人员失误,我没有接到纸质的邀请函。老人家再次打电话,亲自询问、抄录了我的通讯地址。我说,师父,您已经通知了我,我肯定去,不用那么客气。老和尚说,不行不行,应该做得一样也不能少。我想,老和尚也是在提醒我:河北论坛的会务要一丝不苟,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老和尚不仅对我这样的不入流的弟子礼遇有加,就连对小孩子也十分亲切。我儿子从小跟着我们跑寺院,我们参加活动,他就在寺里玩耍。那年,问禅寮重新装修,净慧老和尚临时住在云水楼的客房。那次从柏林寺回石家庄时,我去找儿子,内人则去向老和尚告别。上车时,内人给了儿子两块糖,说是去磕头时老和尚给的。儿子独自从车上蹿了下去,蹬蹬跑到老和尚的临时住处—自然是冲着吃糖而去的。老和尚看见他进来,便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来给您磕头。老和尚也不嫌他脏兮兮的浑身是土,把他抱起来放在膝盖上,问叫什么,是谁家的孩子,学习好不好?最后,老和尚拉着他,一直将他送回到我的车旁。 2000年6月至2001年3月,净慧老和尚在虚云禅林讲《维摩诘经》(2001年4月至12月由明海大和尚接讲)。我们每次都去听,内人根据录音,将这次讲经整理成文,由柏林寺流通处印行。前些年,明尧亦将老和尚的《坛经讲记》电子版发给了我一份。这个讲记因部分录音带丢失而残缺不全,故一直没有印行。去年,我感到出版环境比较宽松,想把这两部书稿公开出版,以飨读者。六月下旬,老和尚让周娟将补充完毕的《坛经讲记》发给了我。我初步作了一些编辑之后,交给了出版社。因是宗教题材,出版社将书稿编好后,送有关部门外审。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故,至今尚未审回来,以至于老和尚不能在往生前见到这两部著作公开出版了。 去年8月,临济寺历时十年,编纂完成了厚厚五卷的《临济寺志》,去请老和尚审定。不知为什么,老和尚当场就让明影法师打通我的电话,把这项工作转交给了我。老人家在电话里仔细向我交待了工作程序,并反复强调:做完这件事,无论如何也得一年时间。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老和尚大概已经预知自己住世时间不到一年了。 参学生活禅的几点感想 净慧长老乃当代佛门泰斗,宗门硕德,更是悲愿深重的大心菩萨。这些年来,经他之手恢复的大型丛林有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石家庄虚云禅林、邢台大开元寺、玉泉寺、当阳玉泉寺、度门寺、黄梅老祖寺等等。一座座庄严道场在劫灰之中重新竖起,一个个道风严谨的僧团培育成形。在当今中国佛教界,老人家建寺安僧贡献之大,无出其右者。然而,长老对中国佛教最特出的贡献,远远不只这些。他根据佛法慈悲与智慧的根本精神,创造性的构建了“生活禅”理念。这不但在当代中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佛教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2 年左右,净慧老和尚将自身多年的修行体会与佛教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提出了的生活禅理念。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他这一全新理论体系的产生,不但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有着源远流长的法脉传承,而且有着时代需要的社会契机。二十余年来,随着“生活禅”理念的日渐风行,尤其是在知识阶层、青年学生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许多人已经将这种理念落实在社会践行之中。 笔者蒙昧,福慧不足,尚未真正领悟净慧长老的悲心,但可以说是生活禅的受益者。我在修学之时,将生活禅的理念推而广之,贯穿到了写作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我的《禅机·智慧》系列丛书,共出版十本。是从人物故事与公案的角度,介绍禅宗在漫长历史中淬炼出的精髓,包括禅宗在中国的创立、五家七宗的诞生、以及禅宗在上千年漫长岁月中的发展历程。这种著作很容易枯燥无味,普通读者感兴趣者寥寥无几。于是,我在每一段禅宗故事之后,配备了与禅机相应的现代“景深”,而且用“心语”感悟的形式进行解读,在方便读者汲取禅宗智慧的同时,举一反三,将禅的观念、禅的方法在现代时空情境之下进行反复剖析,将禅化为实用化的生活智慧,使得读者真正能学以致用,为现代人繁忙紧张的生活减压,让读者心灵进入自在无碍的自由世界。所以读者对这套系列丛书的评价是:通天理,接地气,与现代都市人心的完美对接。 这套系列丛书,到目前已经再版多次,台湾也两次引进繁体版权。此外,我根据“人成即佛成”的宗旨,撰写了五本高僧、菩萨传记小说,形成了《读佛即是拜佛》系列。这些佛教题材图书能为大众所接受,成为畅销读物,与融入生活禅理念密切相关。 生活禅之所以能在信息庞杂的当今社会脱颖而出,方兴未艾,成为现代佛教修行的主要法门之一,自然有着多方面的机缘。笔者认为其兴盛之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生活禅是禅宗史上的一次变法;二、生活禅是人间佛教的升华;三、生活禅是祖师禅根本精神的回归;四、生活禅是与当代社会相应的修行法门。 禅宗在六祖慧能竖起“顿悟成佛”大旗之后,恰似风行草偃,一举改变了汉传佛教的格局: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原来的那种简洁明快、直指人心的禅法,失却了应有的活力,尤其是南宋“看话禅”、“默照禅”之后,禅宗的修证方法一直鲜有发展,造成宗门人才日渐凋零。尤其是经过近几十年的种种磨难,国人几乎不知禅为何物。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净慧长老提出了生活禅理念。提倡生活禅,是为了在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的基础上,在佛教众多修持法门中,找到一种既能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之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文环境的修行方法。为了使生活禅的学、修,用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顺于正法、适应当机,净慧长老还拟订了修学生活禅的一系列纲要,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与完善。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践行,生活禅在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祥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禅宗历代祖师反复强调: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是修行—劳作即佛事,日用即禅修。净慧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要把佛法的根本精神贯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包含了佛教二千多年来深厚的人文内涵。因而,生活禅的提出,并非别出心裁的“发明”,而是祖师禅根本精神的回归。 生活禅的脉动,源自曹溪一滴水,源自滹沱嫡旨,因为源远流长,所以才能形成奔腾不息的潮流。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整日忙碌,很少有时间与精力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高度紧张,也高度焦虑。这正需要佛教面向人间,关怀现代人的生活,用佛法智慧化解现代人的苦恼。生活禅抓住了这一因缘,强调将佛法精神融贯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将禅的智慧实现于生命的当下,切实能够缓解当代人的许多烦恼,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是生活禅的特色,也是生活禅的出发点与落脚处,充分体现了佛教事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净慧长老首倡的生活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切响应,为弘扬佛法,心灵环保,净化风尚,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想,我们纪念净慧长老,应该将生活禅更加深入地推广开来,惠及更多的民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遗泽。 2013年4月21日至23日 含泪草就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