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3年度第三期 / 我们的恩师——净慧老和尚 |
我们的恩师——净慧老和尚 赵桐 |
“谁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净慧法师为《邓殿臣选集》一书所作序言的开篇。今天,当师父舍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才深切地感到师父是真真的凛凛如生。师父的音容笑貌,师父的谆谆教诲,依然鲜活在我们的心里,回想在我们的脑海。 恩师对我们一家有知遇之恩。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举国上下,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睿智大德赵朴初先生正竭尽全力,广招僧才,恢复佛寺,谋划着中国佛教的全面复兴。净慧法师就是第一批被请回佛协参与复兴大业的高僧大德之一。我们有幸在法师从湖北返京的第二年(1980年底)就与之结缘受教。那一年我们师范学院的77级学生在广济寺附近的学校实习,我们许多人还从未进过寺庙,于是就让邓殿臣带领大家去。(因为邓和李荣熙、郑立新等先生已是很好的朋友。)那天,李先生不在,办公室的人就请净慧法师接待我们。法师带领我们从山门开始,一一参拜了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如此详尽地给我们讲解布袋和尚、三世佛、三身佛、观音的故事,法师娓娓道来,有如醍醐灌顶,第一次给我们打开了佛教的山门,第一次把我们领入一个我们全然不解或误解的新世界。此后,我们不时去拜访师父,尤其是邓殿臣,经常到师父那里请益,有时还到师父那里吃香菇面。由于有了这一段法缘,我们全家都皈依了佛门,一心向佛。 1982、83年时,邓殿臣在斯里兰卡访学,就把重点定为佛学和佛教语言巴利语上。他回国后撰写了多篇有关斯里兰卡佛教文化及中斯交流的文章,并在净慧法师作主编的《法音》杂志上发表,净慧法师还为他起了笔名“慕显”(钦慕法显之意)。 1985年,斯里兰卡佛教代表团一行三人访华,其中两位是世界著名佛教领袖, 一位是瓦勒布拉·罗睺罗大长老,另一位是M·韦布拉萨拉大长老。他们受到赵朴初先生的亲切会见与款待,净慧法师作全程陪同,邓殿臣作全程翻译。罗睺罗长老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佛学院等地作了重要讲话。在从北京到南方去的一路上,中外大德长老们畅谈中斯友谊与佛教交流,谈法显,谈近代到斯里兰卡参学的巴宙、法舫、了参等五比丘,他们不由地产生了再续前缘的想法,于是就在火车上签署了互派留学僧的协议。这之后才有净因、圆慈等五比丘赴斯留学之行,并且从此开辟了改革开放之后的赴斯留学潮。可以说是赵朴老、净慧法师打开了佛教界向外开放的大门。由于这次访问的意义重大,罗睺罗长老在他的回忆录里有专门一章记述这件盛事。这次访问也使净慧法师和邓殿臣之间更加相知相惜,互敬互爱,以至于在15年后,净慧法师在四祖寺与韩国道兴法师谈话时,还在回忆这次旅程,还在赞扬邓殿臣的学问与人品。 1991年,我儿小松高中毕业,邓殿臣把他带到净慧师父那里,希望师父给予调教,师父说:“还不懂得敬重三宝,跟我走吧。”于是把小松带到了河北柏林寺。小松说:到柏林寺一看,只有两三间破房,几棵老树,一个斜塔。大冬天的,就点个炉火,地上铺些茅草,师父和小松他们就睡在地上。没有厕所,就地上挖坑,围起个厕所,到一定时候,还要自己掏粪。所有这些生炉子,掏粪的活儿,小松全干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小松说:“每一次都舍不得离开师父,离开时候都要掉眼泪。” 净慧长老与传印长老一起欢迎各国佛教界友人访问中国佛学院 1996年,邓殿臣由于过于劳累,突发心梗,骤然生西。佛教界、教育界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赵朴老为他撰写了挽联,净慧法师不但在柏林寺为他举行了法会,还把他的遗骨存放在柏林寺。那时,还没有建宝树堂,师父把邓殿臣遗骨安放在地藏殿,这是僧俗各界在柏林寺存放的第一份遗骨。不仅如此,师父还多次教导我要节哀顺变,自强不息。师父对我说:“不要光从世俗去想,要以佛言为是,想他走得何等洒脱。”又说:“世界上的事,其实都是了犹未了,不了了之。任何人走时,都有遗憾,都是不了了之,要立大愿,定可乘愿再来。”在邓走后七七那天,师父和明海大和尚一起和我谈了许多,嘱我两件事,一是把小松培养好,一是把殿臣未办之事办好。 秉承师父的嘱托,我后来编辑了《邓殿臣南传佛教研究文集》,师父为这本文集撰写了序言。(此书后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北外70周年校庆学术成果系列之一种出版) 近20来年,师父对我也是关怀备至,要求甚严,期望颇高。一次在老祖寺喝茶时,我的茶杯底有个小洞漏水,我端起杯子说:“有漏!”师父马上接着说:“漏尽通!”我立即领悟了师父的用意与勉励。师父还把这茶碗送给了我,我至今供在家中,用以鞭策自己是否在向“漏尽通”努力。 还有一次,在四祖寺,师父会见韩国道兴法师时,大部分时间在谈30年来和我们全家的交往,尤其是回忆和邓殿臣交往交流的每一个细节,有些细节就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道兴法师要请师父的名片,师父指着我说:“不用,就找她吧,她是我的活名片。”师父的话让我吃惊,让我骄傲,更让我惭愧。何为活名片?那就是真实、正确、深刻地反映出所代表的那个人。以师父的博大精深,我深知我与“活名片”的差距甚远。我一定发大愿心,努力达到师父的期许,努力完成师父嘱托的事情。我相信愿力所及,无事不成。 (本来还打算写些师父的洋弟子,因时间关系,容后再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