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二期《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五)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五)

秦萌

释慧通传

释慧通,关中[1]人。少止长安[2]太后寺,蔬食[3]持咒,诵《增一阿含经》[4]。初从凉州[5]禅师慧诏谘受[6]禅业,法门[7]观行[8]多所游刃[9],常祈心[10]安养[11]而欲栖神[12]彼国。微疾,乃于禅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13],语通言:“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相[14]晖然,通因觉禅[15],具告[16]同学所见,言讫[17]便化。异香在房三日乃歇。春秋五十九矣。

注释:

[1]关中: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或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有时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有时兼有陕北、陇西);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2]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3]蔬食:以草菜为食。

[4]《增一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5]凉州:古代地名,在甘肃省武威及其周边地区。汉朝创立,不同朝代,凉州的地域大小变化很大。曾经被称之为:“都野”、“盖臧”、“姑臧”、“武威”、“凉州”、“西凉”等,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大都会,是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转站,故此地一度跃居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6]谘受:请教,承受。

[7]法门:指佛的教法。以佛之教法为达圣智、入信心之门,又是解脱生死趣入涅槃之门,因此称为法门。

[8]观行: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

[9]游刃: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技艺精熟,受到称赞,庖丁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后以“游刃”谓观察事物透彻,技艺精熟,运用自如。

[10]祈心:内心希求、向往。

[11]安养: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12]栖神:凝神专一。或谓死后安息,这里指死后往生净土。

[13]端严:端正庄严。

[14]光相:又作光明相,指佛、菩萨等诸尊身体发出光明之相。

[15]觉禅:从禅定中惊觉。

[16]具告:详细告诉。

[17]言讫:说完。

简评:

慧通禅师,不仅擅长禅定,对佛教种种观行法门游刃有余,而且持咒诵经,精进不懈,还发愿往生净土。他一人的行持几乎囊括了至今仍然流行的佛教主要修行方法:禅修、持咒、诵经、念佛。临终之时,他感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遂愿往生,可见他一生确是真修实证、功不唐捐,也说明这些修行方法的确是运载我们渡过生死苦海、抵达涅槃彼岸的宝筏。慧通禅师的修行方法,我们今天的佛弟子也在用,慧通禅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在临终之时像慧通禅师一样感佛来迎,安祥往生呢?如果还没有把握,就要警醒,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学佛修行有没有真实的受用,对生死大事有没有把握?如果还没有,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明师指导,还是修学不如法?是知见不端正,还是持戒不严格?是意志不坚定,还是修行不精进?应该怎样改进,到底怎样学佛才能得真实受用,才能了生脱死,才能如愿往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代,印度大乘佛教晚期形态—密教,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包含真言密咒的佛经传译不断,擅长咒术的高僧不乏其人,持诵密咒这一种修行方式逐渐流行。慧通禅师以持咒为自己修行之一法,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面貌和风尚。

释净度传

释净度,吴兴[1]馀杭[2]人。少爱游猎[3],尝射孕鹿堕胎,鹿母衘痛[4],犹就地舐[5]子,度乃心悟。因摧弓折矢[6],出家蔬食。诵经三十馀万言,常独处山泽坐禅习诵。若邑[7]中有斋集[8],辄身然[9]九灯,端然[10]达曙[11],以为供养。如此者累年[12]。后忽告弟子云:“令办香汤洗浴。”说法数千章[13],诫[14]以生死因果。言讫,奄然[15]而化[16]。箫鼓[17]、香烟[18]自空而至,同时眷属[19]数十人皆所闻见。

注释:

[1]吴兴:吴兴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266),东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湖州市全境,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隋代因地濒太湖而更名湖州,吴兴为下辖县。现湖州设有吴兴区,为市政府驻地。“三吴”之一,以人文物产名闻江南。

[2]馀杭:又作“余杭”,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秦王政25年(前222)置余杭县,属会稽郡。隋属杭州,历唐、五代不变。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亦属杭州府。民国属杭州,至1949年余杭建制已历2100余年。1958年余杭县制撤销,并入临安县,先称跃进公社,后改为余杭公社。1961年,恢复县建制。1994年,设立余杭市。

[3]游猎:驰逐打猎。

[4]

痛:衘同“衔”,心怀痛苦。

[5]舐:舔。

[6]摧弓折矢:折断弓箭。

[7]邑:城市。

[8]斋集:供养僧众。

[9]然:同“燃”。

[10]端然:形容端正、严肃的样子。

[11]曙:天亮。

[12]累年:连年。

[13]章:段落。

[14]诫:教诫,规劝。

[15]奄然:忽然。

[16]化:指圆寂。

[17]箫鼓:箫与鼓,泛指奏乐。

[18]香烟:烧香的烟。

[19]眷属:指亲近、跟随净度禅师修学佛法者。

简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具足大慈大悲之真心,世间法上的怜悯之心、同情之念就是自心佛性的流露。佛性埋没不深者,往往能随缘发露,利益众生,此为佛性活跃的表征,是宿世善根的体现,也是学佛求道的契机。如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四门观苦,感悟乐事无常、人生苦多,生起出离生死之心、普度众生之愿。净度禅师则见母鹿不顾伤痛、舐犊情深而幡然悔悟,摧弓折矢,出家修行。由此可知,对心中的一点善念应该万分珍视,保持发展,将来必有心光大显,明心见性的那一天。

净度禅师学佛修行后,每次应供之时,都身燃九灯,供养三宝。《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药王菩萨过去世曾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诸供养已,从三昧起,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佛法,究不如以身作供。’即服诸香,及饮华酒,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灌衣,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神通力愿而自燃之,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此法供养,于诸施中最尊最上,是名第一布施。’如是燃烧,经千二百岁,其身乃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读到此处,豁然悟道。他认为:“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智观,观烦恼因果,皆用空慧荡之,故言真法也。又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谁烧谁燃,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民国时期的冯达庵居士在《法华特论》中解释说:“布施之道,属虚空藏法门。依一切种智,而求平等性智之开展,必须经过此行。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法界和合力,运用真实色法,作普通供养,如前段经文所云,固足开显行者之功德。而自心尚有微细之惑,未能纯入金刚心,所依五识身,从而未能应现自在,功德没有圆满,尚须加以‘护摩’胜行,乃能证果。护摩者何?焚烧之义也。粗义以凡火焚烧物质,精义以智火焚烧因缘所生法。以身作供,即焚身以为供养也。《金刚经》谓恒河沙等身布施,不如契会般若妙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到普贤之位,何取乎焚身?是寓精义于粗迹中耳。……实习《法华》,必经过四法门:一曰发心门,即开发本有菩提心,令一切种性豁然呈露,而以大慈三昧摄受之;行之精熟,则成普贤菩萨,而为一切众生之所喜见。二曰修行门,依菩提心而建立普贤身,形诸五识,惑习犹存,以光色化度众生,尚未隐显自在;须运金刚智火毁其微惑,是谓‘护摩’;火力所行,众生见其身被焚烧,物质毁尽,无复沾滞。功德性开展自如,则成虚空藏菩萨,一切种性平等无碍矣。”由此可见,烧身供养,寓意深刻,境界高深,单纯以世间凡火焚烧身体虽发心勇猛,尚不足以称为“真法供养”,能以智慧火焚尽因缘所生法才是“真法供养”,此为菩萨摩诃萨所行境界。净度禅师,身燃九灯,端然达曙,其智慧定力非凡夫可比。尚处凡夫位的修行者固然应当效仿菩萨难行能行,但也应明了其中的法理,次第进修,不应盲目模仿,以免事倍功半,弊多利少。

释僧从传

释僧从,未详何人。禀性[1]虚静[2],隐居始丰[3]瀑布山。学兼内外[4],精修五门[5]。不服五谷[6],唯饵[7]枣栗。年垂[8]百岁而气力休强[9],礼诵[10]无辍[11]。与隐士褚伯玉[12]为林下[13]之交,每论道说义,辄[14]留连[15]信宿[16]。后终于山中。

注释:

[1]秉性:本性,天性。

[2]虚静:清虚恬静。

[3]始丰: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始平县名始丰县,治在今台州市天台县,属临海郡。

[4]内外:内学和外学,佛教指佛学为内学,佛学以外的学问典籍为外学。

[5]五门:指小乘七方便中所说的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6]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7]饵:吃。

[8]垂:将近。

[9]休强:美好强健。

[10]礼诵:礼佛诵经。

[11]无辍:没有停止。

[12]褚伯玉:褚伯玉(394-479)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字元璩,东晋太元十八年出生于钱塘(今杭州)。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学,开辟溪涧,广种树木,广收门徒,传法授艺。齐高帝征召不就。上不违其志,于西白山敕立太平馆居之。

[13]林下: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

[14]辄:总是,就。

[15]留连:指留恋不愿离开。

[16]信宿:连住两夜。

简评:

“不服五谷”称为“辟谷”,是道家常用的养生修道之法。僧从禅师以之修身,得以延年益寿,虽年老而气力强健。禅定观修上,僧从禅师精于“五停心观”,可谓佛道双修,学兼内外,相得益彰。

魏晋南北朝时代,思想文化领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盛行,崇有贵无,顺应“自然”。知识分子中不少人,离弃仕途,归隐山林,求道体玄,成为隐士。同时,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经典集中传译,义学研究逐渐繁荣的时代。特别是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和般若思想因与老庄精神有某种“相像”,故得以大量翻译、普遍流行、备受重视,堪称当时的显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僧隐士,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常为林下之交、方外之友,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僧从禅师与褚伯玉的友谊,就是其中一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