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3年度第二期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八)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八) 净慧 |
【接上期】 十九、禅修的前提条件 (2011年11月30日) 各位禅友: 由于参加禅七的人不稳定,经常有新人进堂,有的甚至怀着好奇心来坐禅,以为禅七和赶庙会一样,不懂得禅堂的规矩。这几天没有督促,禅堂内外的声音又多起来了,又大起来了,严重干扰了禅修。禅修最怕受到声音的干扰,“声为禅刺”,对于禅修者而言,噪音就像扎在肉里的刺一样干扰禅修。修禅的场所称为“寂静处”,比丘就是要“常乐在空闲”,要住在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里,放下万缘,读诵禅思。大雪封山不能通车了,大家就能不受干扰地好好修行。我们拿出七十天的时间来禅修,禅堂内外都要有禅修的意识,如果在此期间受到干扰,那七十天算是白白浪费了,我们人生能有几个七十天呢? 禅修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其中包括要有善知识的护持。善知识有三种,一是同修善知识,二是外护善知识,三是教授善知识,这三种缺一不可,即使是闭关独修,也需要外护的善知识。 第一,同修善知识,就是参加共修的道友,大家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六和敬的原则在一起共修,彼此有一种相互的默契,也有一种责任,要相互成就,互不干扰,有事情了也可相互照应。 第二,外护善知识,也叫守护善知识,也就是禅堂内外的护七人员。禅堂内的维那和当值,禅堂外行堂、做饭的出家众和居士们,牺牲自己的修行时间来为大家服务,维护大众精进禅修。还有在场、不在场的护法居士们,都是外护善知识,为我们提供修行的资粮。护法居士听说这里要安暖气,马上就有人发心做功德,成就大众禅修。因为成就别人修行有着无量的功德,所以大家都积极地来护持禅修道场。我们修行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反而会给他人造成一种负担,折损自己的福报。 第三,教授善知识,就是指导大众修行的人,比如我这个老人有时进堂给大家说几句。讲不讲是我的责任,听不听是大家的自由,我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听了有没有效果,那就不是我的责任了,讲的人和听的人都要各负其责。总的来讲,我是尽心尽力地在做,老年人的记忆力也不好,总怕讲错,讲之前翻翻书也很辛苦。讲了半天,感觉大家听了作用不太大,就像一碗水泼在石头上渗不下去。不过各位采取什么态度,那是自己的自由。但不管自己怎么做,请不要干扰别人,不要影响别人,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人天路上,作福为先,成就他人修行,就是在成就自己修行,自己也在培福报。 三个七下来,大家还是有些进步,只是有些人的心还是收不住。很多人第一次参加禅七,第一次关在深山里,虽然在生活中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但现在通信太发达,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手机通话的干扰比实际生活中的干扰更利害。我们出家众有人就做得非常好,一出家就不再用手机了,只是把手机当闹钟使用,表示了一种修道的决心。明海大和尚闭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交还常住,有人到关房去看他,他一概不见面。没有这样的决心,修行是难以成就的。每个人在修行中都要有这种严格要求,所谓染缘易就,道业难成。是非、人我、得失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内容,都是引起妄想分别的种种原因。这些东西装在脑子里,坐下来就会东想西想,南京的城隍,北京的土地,一股脑地在打仗。 禅宗要求的修行就是当下无心,培养无心道人。《四十二章经》讲到,供养无量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经云:“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因为诸佛是已成之佛,无心道人就是即将成佛之人,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就会多了一尊佛,少了一个魔子魔孙,所以功德特别大。我们在任何事情面前,好事也好,坏事也好,都要一切处无心。无心者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好恶心、无取舍心,即三祖大师所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要有拣择心,不要有憎爱心,训练这种修行的功夫,使自己慢慢进入到无心的境界。 不要怕别人说你是傻子,傻就傻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应化,当时人们都把他们当作傻子,到了末后一着,才亮出他们的身份,大家再想去亲近时都已经晚了。参禅的人、修行的人就是要当一个傻子,聪明伶俐汉修不了行,人太聪明了就会耍口头禅,多知多解,塞自悟门。要老老实实守一不移,抱住一个法门修行,三个七都是在训练数呼吸的方法,就守住这个方法不放,能够坚持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有效果。 在未来的几个禅七中,希望大家能相互成就,少说闲话,照顾功夫,即使有事需要沟通,也要轻言细语,不要惊动周边的人,不要影响禅修的环境。 二十、禅修的要领 (2011年12月1日) 各位禅友: 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对修道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我们在生活起居上落实修行。 “身安则道隆。”有了好的内、外环境,我们的身体才能安稳、平安、安全、健康。身安则道隆,身不安则道不隆。“隆”就是旺盛,道念和道业都要旺盛,由道念和道业形成一种精神状态,体现在待人接物中就是典范的作用,具有亲和力,具有凝聚力,就是道德的体现。道德者,修道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表现在言行风范上,既能自受用,也能影响周边的人。 “饮食知节量。”要想身安道隆,首先要饮食知节量,饮食要调和,要知道自己食量的大小、多少,要掌握好自己的饮食习惯,“节”指控制好每天进餐的次数,“量”指控制好每餐进食的份量。禅修前二十五方便中要调饮食,不可太饥,不可太饱,太饥则心悬气短,能量不足,太饱则气闷昏沉。 “常乐在空闲。”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要喜欢与世隔绝的林下水边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我们修道。所谓空,就是指空间,所居住的空间第一要空旷,第二要空气清新,第三要与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谓的闲,就是息诸杂务,专心致志地读诵、禅思,专心办道。“常乐在空闲”,住在这样的地方才会快乐,才会自在。 “心静乐精进。”在空旷的环境中,在闲暇的生活下,心会很安静,心安静下来了,就要保持精进的状态,所以心静乐精进。有了好的饮食条件,有了安静的生活环境,有了平静的生活心态,那就要在道业上精进不息。所谓精进,就是纯一不杂,进而不退。精进不是瞎忙活,不是东一下西一下,而是选准了一个法门,锲而不舍、守一不移、精进不懈地努力,这样,修行才会有效果,才会有收获。 “是名诸佛教。”以上四条就是诸佛对我们出家修行人提出的教诫。这几句是非常经典的修行教导,屡次出现在禅修的经典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些教诫,以此来指导修行。 身安则道隆,修道靠身体力行。五祖大师讲:“三业为道场,四仪作佛事。”四仪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修行要在四威仪中去落实。禅门讲:“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智者大师在《禅门口诀》中专门讲到在四威仪中修行的得失:“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难可一心;坐无此患,所以多坐。” “卧多则昏沉。”卧多就是睡眠过量,睡眠过量不但不能保持清醒,而且会令人更加昏沉。饮食要知节量,睡眠同样要有节制。我们现在的禅七作息时间,充分考虑了大家的睡眠时间,使大家能够在精力旺盛的情况下用功办道。睡多了会昏沉,睡少了同样也会昏沉,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每天不少于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恰到好处,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我们睡眠也要保持道念,但这不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立多则疲极。”立者就是站立,也即是四威仪中的“住”,立多则疲惫。佛经里有站立的修行方式,也有人以此精进用功,但毕竟站立不能持久,站久了会疲惫不堪,不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行多则纷动,难可一心。”行指经行,经中常讲,“饭食经行”。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现在的绕行,即围绕佛像顺时针地绕行。一种是经行,经行的长度最少二十米以上,直来直去地在一个地方缓步经行,周而复始,来回不断地重复。经行的时间过长,或经行不得法,都会使心浮动,难以达到心一境性的禅修状态,行也不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禅堂里有一种走得很快的跑香方式,比较适合老参。老参的功夫纯熟,不论动静闲忙都把握得住,初用功者还是要慎重选择。禅堂里的跑香只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如午板香比较容易昏沉,在打了催香“叫香”后,维那师父会适当地催一下,让大家小跑快行三五圈就立即归位止静。这种快步经行的方式不宜持久,持久了就心浮气粗,不适合修行的要求。行香就是行香,不要跑香,要安祥徐步。行香时照顾好念头,照顾好功夫,如果功夫打失了,仅仅是为行而行,只能在身体上取得一点利益,并不利于保持修行的心态。 一行禅师在法国创建了梅村禅修中心,他提倡修“正念禅”,同时也提倡“行禅”。“行禅”走得非常慢,脚步的移动和呼吸的出入基本保持一致,不论有多少人,他们的脚步都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对于训练观呼吸很有效果。一行禅师平常走路的节奏也非常慢,不仅是他老人家生活节奏慢,梅村禅修中心里所有的人都是慢节奏,不管多么着急,都是按慢节奏来处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修风格。我们的每一个禅堂、每一个寺院都应像这样,都要有自己的宗风特色、修行特色、行住坐卧的特色。 “坐无此患,所以多坐。”禅修主要以坐姿为主,所以叫坐禅,又叫打坐、静坐、结跏趺坐。三世诸佛也是坐着开悟成佛,古代禅师也是多以坐禅为主。禅史上记载三祖大师是“萧然静坐,不出文记。”非常寂静安祥地静坐,就像入了定一样,避免人际交往,对世俗非常淡漠。交往过于频繁,就会影响修行。 四祖大师十几岁出家,出家后就一直没有躺下睡过觉,六十年肋不至席,也就是六十年不倒单。佛制比丘要昼夜六时精进修道,过去就有很多老和尚都不倒单,初夜诵经打坐,中夜礼拜忏悔,后夜经行禅思。我年轻时也有半年时间尝试过不倒单,把房间里的床搬走,只留一张禅凳。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专门打坐的时间,白天要下地劳动,要砍柴,种粮食蔬菜,还要自己做饭,晚上才能利用睡觉时间进行禅修。我坚持了半年左右,因为身体不支,病了一场,不得不放弃这种修行方式。虚云老和尚知道后就讲,现在不是过去,过去的出家人没有什么劳动,可以做到不倒单,现在劳动过多,精力不支,难以做到不倒单。 那时候云门寺有好几位年轻师父都学虚云老和尚,晚上不倒单,穿着破衲衣,常年不洗澡,头发留得很长。尽管那是个多事之秋,但修行的风气非常兴盛,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一双鞋子缝了又缝,全身的衣服没有一件没有补丁。那个时候经济条件很差,物质极为缺乏,买粮食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买油要有油票,买肥皂要有肥皂票,买柴油要有柴油票,买二两糖也要有糖票,把票弄丢了,那一个月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但在那种计划经济的艰苦环境下,大家生活得都很自在,而且计划供应帮助我们做到“饮食知节量”,规定我们每天只能吃那么多,想多吃也没有。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地悬殊,物质条件丰富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吃得也很好,但是道风的培养、信心的培养却反而更加艰难。人的志向和品德是要靠艰苦的环境来磨练,温室的花草终究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在疾风劲雨中成长的青松翠柏,才能耐得住岁寒。我们修行人在物质上不要有过分的贪求,在衣食上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只有保持清贫、清苦、清淡的生活,我们的心才会清净,心清净了,就会对清贫、清苦、清淡的生活感到满足,会感到有乐趣。知足者常乐。渴求是贪的表现。我们的心老在渴求中,希望得到这个,希望得到那个,就总在焦虑中,总在痛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过清贫的生活,过清淡的生活,过清苦的生活。以清心面对物质世界,面对人际关系,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们的道念就会日益精纯,我们的修行就会日益精进。(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