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3年度第一期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对策思考
 

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对策思考

杨威 彭泽星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事实上,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可现禅,而且禅宗思想只有落实到日常生活才更有生命力,更能惠及众生。对此,自然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认为,“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仅仅空谈信佛还不够,还需要多方面恒久的实践,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入学习”。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强调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提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行,与现实联系紧密[1]。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重要主体之一,企业管理也是实践禅宗思想的重要场所。历史上,佛教与企业家渊源流长。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2],佛陀并为经商制定了许多经营规范。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家信佛修禅,并运用禅文化管理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反响。本文即试着分析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意义、可行性和对策。

一、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实现企业基业常青。当前部分企业丧失道德底线,以致出现了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禅学中的“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主做人之道,让“企业家流着道德的血”,塑造企业坚守责任、慈悲奉献的公益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禅学“四摄法”—布施(讲奉献)、爱语(互敬互爱)、利行(成就别人)、同事(同心协力),“六合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等思想,有利于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劳资关系,让员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回报企业。禅学“诸行无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利于形成企业不断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压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基业常青。

第二,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秩序。有数据显示,当前,由于企业间不讲信用,互相拖欠货物,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总额达3000到4000亿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经济,但竞争不是企业的目的,竞争也不能不择手段。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竞合战略相对于传统的对抗型竞争战略,可以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缩短领军企业的研发时间,集成各种核心能力并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禅宗“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思想,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对竞争做了生动诠释:如果为了谋利而勾心斗角、违法乱纪,则自己必将痛尝苦果,或陷入同行不正当竞争中,或为监管部门惩处。运用禅宗智慧来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没有财富永远是自己的,也没有永远的胜利与失败,一切皆是缘聚缘散而已,以慈悲、友爱、和合的心态去从商,将会有效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企业间合作,从而有效地优化行业竞争秩序。

第三,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建设。当前,国家正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既包括了人自身“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了人与自然间和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分析报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超过八成的中国企业家认为自己承受很大或较大压力,其幸福感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企业家丧失了人生目标、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禅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人们去除“人我执”、“法执”的迷雾,彻见清净圆明的自性,以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四祖道信大师提出:“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境界源于自心,和谐须从心开始,从内心深处寻找根源,才能创造和谐。企业成员自心的和谐,会推动员工之间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如在企业中实施“六和敬”策略,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企业“私益”和社会“公益”的关系,首先可以让佛法安慰自己的心灵,寻求到人生的意义,重新获取幸福感;可以让员工与企业家之间和谐共荣;可以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使得企业与顾客、与竞争者和谐共生;可以通过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二、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宗教文化调节经济秩序的先天优势。物质生产是宗教活动的基础,反过来,宗教文化又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基督教为例,“通过职业劳动的成功来增添上帝的荣耀”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信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中认为,清教徒富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并崇尚节俭和勤勉生活方式的思想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马丁·路德通过宗教改革,创造了“上帝安排的任务”的“天职”观念,塑造了德国人认真、严谨的职业精神: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并安心本职工作[4]。正是依靠态度严谨、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德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以佛教为例,“自利利他”则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如《菩提行经》中“我于今生中,凡所作为事,要在于利他,彼无利非爱,定获罪无疑”,又《大宝积经》中说“有所为作而不中舍”更是提出了工作必须具备敬业精神[5]。由此可见,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通过信徒的实践落实,具有调节经济秩序的先天性优势。

第二,佛教禅宗蕴藏着大量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管理着僧众、寺院和寺产,需要与信众、政府联系,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有相应的管理思想、组织和制度。从管理学思想来看,佛教经典里包含了管理教团、理顺社会关系以及治理国家方面的思想,如在《游行经》中提出以“七不退法者”管理僧众,在《长阿含经》中提出以“礼六方法”(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及诸高行者为上方)协调与社会关系[6]。从实践来看,自从马祖、百丈创立禅宗丛林制度以来,禅学在管理寺庙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管理实践经验。寺庙在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分工明确,纪律严明,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国际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现代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哲学=法治管理+人本管理。禅宗“六和敬”管理制度,既包含了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又包含了法治管理(“以戒为师”)和人本管理(“众生平等”)。这种禅宗管理体系保障了中国佛教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也饱含着大量成功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三,国外企业运用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成功实践。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有个理念:“三流管理者学管理知识,二流管理者学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炼管理心智。”[7]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而禅宗又名心宗,讲究明心见性,禅的智慧就是心的智慧。禅与企业管理天然契合,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具有先天性优势。日本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企业管理中大力引入宗教文化,有20%-30%的大企业信奉稻荷神,其他中小企业一般信奉与自己的行业相对应的主神[8],禅学智慧被广泛引入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定期到寺庙禅修。实业家铃木正三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禅修理念,提倡人们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会使修禅与事业相得益彰。有“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甚至提出了“管理禅”概念,从而将一间小小的电器作坊经营成了世界的顶级品牌“松下”。日本企业在管理中大量引入禅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企业间倡导互利双赢,主张协调,善待员工;员工团结、忠诚,努力回报企业,日本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改善所带来的竞争力提升
。在中国台湾,以“禅与管理”为主题的研讨是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如“禅修对企业领导之意义”、“禅与管理”、“企业经营的禅式无方位全观”、“禅带给企业新的活力”、“如何藉由禅学的精进,培育管理的智能”等等,吸引大量企业家学习并引入管理实践中。

第四,我国企业管理借鉴禅文化的现实需要与初步探索。首先,企业主、员工信佛人数日益壮大。《2010中国佛教蓝皮书》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佛教信众总数约2亿,包括三类:精英阶层,人数不会超过数十万,潜力十分强大;实力阶层,主要由企业界的大大小小老总构成,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草根阶层,主要是城市平民和农村农民,人数超亿。另据南京市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58.6%的企业员工对“鬼神、风水、星座、占卜等超自然力量”问题持相信或“信则有”态度,12.4%的员工信仰佛教[10]。其次,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人性管理缺失、员工待遇差、发展前途缺失等管理问题,面临着管理革新的迫切要求。而我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信奉佛教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导入企业管理中,已经初步涌现了一大批“佛商”(如表1所示)。为了满足企业家的禅修需要,许多寺庙、佛学院开办了企业家禅修班,如江西东林寺企业家念佛禅修活动累计举办8期,2009年广东南华寺“思八达”第二届“宗教智慧总裁研修会”吸引了七百多名国内精英企业家参与,2011年30余位浙商参禅少林寺,反映了企业家禅修的市场需求极大。

表1 当前国内部分代表性“佛商”

企业家代表
所在企业
资产(亿元)
其他
李嘉诚
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 1300 华人首富,累计捐款140亿港币
郭台铭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 400 台湾首富,承诺死后将捐出九成财富(约360亿元)
余彭年
香港富得发展董事长 93 93亿元资产捐尽,2006-2010年度“中国首善”
曹德旺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 125 四代信佛,2011年“中国首善”,2010年捐赠45.8亿元
王健林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39.5 公司及个人累计捐款逾27亿元,全国唯一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捐10亿元整修南京大报恩寺
陈光标
江苏黄埔公司董事长 20 累计捐款物约15亿元,承诺财产全捐,全国道德模范
杨 钊
旭日集团董事长 200 累计捐赠7亿多港币
陈 峰
海航集团董事长 1400 五年公司捐款物达5.3亿元,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先锋企业
李如成
雅戈尔集团董事长 144 累计捐款1亿多元,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
汪 海
双星集团总裁、党委书记 321.42 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人物
李 宁
李宁公司董事长 77 热心捐助体育赛事、赞助学校教育
张 茵
玖龙纸业董事长 140 中国女首富,热心公益事业

资料来源:整理自网络相关新闻报道,为不完全统计数据。

三、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以“普度众生”思想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战略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战略管理观念的企业比不采用战略管理观念的企业成功率更高,有高达80%的企业依靠改变战略方向来提高盈利能力。战略管理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从现实来看,企业家发展或追求财富最大化,或追求员工利益最大化,或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或追求公司规模或发展速度,不一而足。从本质来看,创造财富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但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如何分配这些财富决定了企业发展境界的高低,而发展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绩效。广东商人有一句口头禅:“赚十万是自己的;赚一百万是家庭的;赚一千万是社会的。”只有将创造的财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才会促进企业的持久繁荣。禅宗倡导“普度众生”的价值追求,创造财富并用以帮助众生,“为众生故,求以弘利”,“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11],使得禅式管理下的企业发展成为改善众生福利的事业,使得企业发展更为稳健、可持续。

香港旭日集团主席杨钊曾说:“一个现代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以后,解决了公司、员工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后,它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如果再找不到奋斗目标,企业就会泄气。”基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思想,旭日确立了“务求令顾客满意、员工有机会发挥所长、股东获取合理回报、合作伙伴同步成长”的企业使命,使得旭日的发展蒸蒸日上。海航董事长陈峰喜欢阅读佛家经典,企业宗旨“精进人生,造福众生”就是从佛典中演绎而来,使得海航创立仅仅12年就从1千多万元资产发展到400多亿元,成长为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创造了“海航奇迹”。

第二,以“众生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打造一个团结高效的员工团队,是决定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但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迷信经验,凡事亲力亲为,忽视人才;任人唯亲,排斥人才;缺乏信任,边缘化人才;缺失激励,留不住人才等问题。据调查,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接近30%,而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应在15%左右。禅学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员工关系方面具有高超的管理智慧,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其核心管理手段包括“六和敬”、“礼六方法”、“四摄法”等。

“六和敬”是数千年来保持佛教僧团和谐的指导精神,对于企业团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核心思想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12],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从员工的行为仪表、语言表达、情感态度、规章制度、理想见解、自身利益等角度入手。“礼六方法”处理主仆关系的思想中,则蕴含了对待员工的智慧:主人要“随能使役”,即按僮仆的能力来使用他,“病与医药”、“纵其休假”两条即关心和爱护僮仆。现实中,企业要改善员工待遇,完善员工薪酬和社保福利;要“随能使役”,并加强员工培训,拓宽其发展前途;要秉承“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理念,信任员工、平等对待员工,打破管理者和员工的界限,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四摄”思想蕴含了企业家对待员工的具体措施,包括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即在物质、学识和精神上帮助员工;爱语(慰谓语、庆悦语、胜益语),即通过宽慰、赞美、鼓励的话语来激发员工;利行,即帮助员工成事;同事,即同甘共苦,共担责任。如旭日集团总裁杨钊说,“在管理人中,我一向取菩萨精神的包容态度”,使得企业劳资关系和谐,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加努力工作。

第三,以“自利利他”思想善待消费者。逐利是企业的天性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或服务,并获取利润。而企业的利润来源于消费者所支付的成本,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冲突。现实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侵害消费者权益,出现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现象,最终也难逃法律和市场制裁。经营企业需要借鉴佛教“自利利他、自济济人”的智慧,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需要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才能使大家互利共济。佛教禅学不反对追求财富,如《大智度论》中说“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但要求如法求财,如《优婆塞戒经》要求“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13]。对于消费者来说,创造并以合理的价格满足其消费需要是最大的“利”,包含着合理价格、优秀产品或服务两个内容。只有在满足消费者需要、让消费者得利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创造消费者剩余,企业自身的利润追求才可能实现,只有先实现“他利”才能保障“自利”,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忠诚,也才能“久利”。因此,在企业经营中要善待消费者,这也与“顾客是上帝”的西方经营思想不谋而合。

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利他”的禅文化经营思想,先后白手起家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通讯,在最成功时又剃度出家。他曾经说过:“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14]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利他才能久利。双星总裁兼党委书记汪海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来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对提高产品质量并保护消费者权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以“诸行无常”思想参与竞争。市场经济的三大运行规律是:竞争规律、供需规律和价值规律。竞争是企业面临的永远课题,但每一次竞争又永远不同。企业如何看待市场竞争,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则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巨大。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思想,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不住相”(不为外界所迷惑)、“破我执”(破除自大、自卑、贪婪等个人性格缺点)。因此,企业需要看淡竞争结果,参与竞争不在于追求一时胜利,需要以变求变、以变制变,保持创新的文化。另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是随因缘组合条件变化而变化,“缘聚则生,缘散而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成功离不开合作者,参与竞争永远需要创造善因善缘,这样才会结善果。

因为“诸行无常”,所以需要企业看淡结果,以变应变;“诸行无常”背后的“缘聚缘散”则需要企业重视合作,重视善因善缘。首先,要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策略参与竞争,永远采取正当、合理的竞争手段,不在乎一时之得失而选取违规违法手段。其次,要以“诸法无我”看淡竞争、重视工作,从“单打独斗”的无序竞争逐步向“合作共赢”的联盟竞合转变,推动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再次,要以“禅修反省”策略对治企业“没有求变创新”问题[15]。借鉴禅修的“闻思修”策略,先“闻”,做好市场调研;再“思”,做好相对应的研发、生产、营销思考;最后“修”,落实到实际中去,从而使企业密切联系市场、不断推动创新。禅宗开悟的心态是“不著相”、“空诸所有”,从而实现思想、心灵的无拘无束,这种禅修方式对于技术人员独辟蹊径的创新作用极大。

第五,培育企业管理“禅化”的氛围。任何思想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落实。企业需要借鉴日本企业管理引入禅文化的策略,通过建设“禅化”基础设施建设、仪式规范和相应支持政策,来形成企业管理的“禅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司员工。如日本许多企业在年初举行集体参拜,在员工培训中有寺庙坐禅修行的内容。松下企业的制度中就有一条规定“新员工一律先到寺院中打坐和抄写佛经”。首先,可以建设基本的“禅化”基础设施。双星集团和海航集团的总部大楼里都树了一尊巨大弥勒佛像,陈晓旭生前在公司大门上挂佛像、印“阿弥陀佛”。企业可以借鉴方太集团建“孔子堂”的经验,在企业内建设禅堂,建设小型佛经图书阅览室、诵经室等。其次,企业可以在进修培训中,引入禅文化学习内容,提倡“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思想。《瑜伽师地论》中特别的“办事禅”,能让员工对普通、乏味的工作更加敬业。再次,要建立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读经、坐禅等。如在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不仅自己“白天入世,晚上出世”,每夜参禅打坐,也要求管理层人员必须有计划地阅读佛教经典,每季度得手写一篇学习心得,陈峰亲自批改判分[16]。

四、结论 

禅文化是人心的学问,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其实就是人心的管理,禅文化引入企业管理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尤其在当前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背景下,“众生平等”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团结友爱的企业文化。“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提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行,“处处是道场”使得工作即是修行,企业即是道场。禅式管理,不仅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益,更是提升企业家智慧、培育员工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禅文化的引入,关键在于企业家,企业家要通过以“普度众生”思想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以“众生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以“自利利他”思想善待消费者、以“诸行无常”思想参与竞争,并努力培育企业管理“禅化”的氛围,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绩效。

注释:

[1]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第66-70页。

[2]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28日。

[3]张著名:《犹太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略论马克斯·韦伯的犹太教观》,《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4-36页。

[4]余勇:《德日两国企业文化里的宗教取向》,《现代班组》2008年第12期,第31页。

[5]圆持:《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31日。

[6]方笑一:《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40-144页。

[7]吴甘霖:《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8]张正军:《日本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以企业人士的宗教信仰为中心》,《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72页。

[9]王永会:《佛教管理学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2-105页。

[10]刘爱莲、林宇晖:《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宗教信仰状况分析——以南京地区的抽样调查为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92-96页。

[11]慧曼:《为何千年寺庙常有,百年企业难得》,《佛门管理》,2010年6月29日。

[12]彭万:《“六和敬”思想与现代企业团队建设》,《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4期,第220页。

[13]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28日。

[14]钟放:《稻盛和夫的佛教商业道德准则》,《中国民族报》,2010年12月14日。

[15]陈建仁:《佛法矫正当代台湾企业弊端之研究》,[台湾] 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6]林立强:《民营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与企业文化建设》,《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第86-91页。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