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五期 / 禅林象器之直裰 |
禅林象器之直裰 戒毓 |
“直裰”是指偏衫与裙子之裰合者。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因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故名直裰。也有说是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裰。始于晋,流行于隋唐,后世承之。因僧徒道徒多服之,故亦指僧裰道服。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中说:“直裰、道衣(道袍)、鹤氅这三种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而又大的服式。” 《敕修清规》卷五说:“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 “下裙”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译作裙。乃比丘系于腰部者,十三资具之一。 “偏衫”,《释氏要览》卷上记载说:“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膊及掩右腋,盖衬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据《佛制比丘六物图》记载,我国古代之僧人曾有披著僧祇支之习惯,至后魏时,始加右袖,缝合两边,称为偏衫。其形制,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之左肩即原本之僧祇支,右边即覆肩衣。《竺道袒魏录》记载说:“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印度之习俗,于礼拜佛、师僧,或从事作务时,比丘皆得偏袒右肩;而我国由于气候较寒,加之袒肩露臂不合礼俗,故模拟覆肩之制,别制上狭下宽之小衫,著于右肩,此即偏衫之起源,约始于后魏,盛于隋唐。《四分律搜玄录》中载:右肩之偏衫乃后魏之慧光律师所裁制。 由此可见,直裰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佛教思想与华夏礼仪之结合体。虽只一件小小的长褂,却是经过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思想与华夏礼仪历代磨合以后的结果,并成为僧道经常穿的服饰。在宋以后,老百姓也有类似的服饰,后来风俗就改变了。故从直裰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佛教不但继承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