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五期 / 要圆通,不要圆滑 |
“禅与现代管理”连载⑤ |
要圆通,不要圆滑 吴甘霖 |
那是很多年前的一天,闻悉南怀瑾先生在厦门南普陀主持禅七,于是慕名前去。在南普陀后山,我看到一块大石上面,刻着“圆通”两个大字。后来,我去了云南昆明,发现那里有个很著名的圆通寺。之后在全国各地,发现不仅名为“圆通寺”的寺庙不少,而且“圆通”的智慧,实际是禅宗的核心智慧之一。如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于是更加重视“圆通”的价值。 什么是圆通呢?据一些辞典对“圆通”的佛理解释,“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这些解释对当代管理者而言,可能有点深奥。其实,应用到管理实践上,说通俗一点,就是要“外圆内方”。这不是圆滑,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执拗者福轻,圆通者福厚 心印法师曾经有过一个关于这方面的讲座,标题就叫做:“执拗者,福轻。而圆通之人,其福必厚。” 那么,该如何改“执拗”为“圆通”呢? (一)要通情达理与人打成一片,不要孤傲而脱离人群 执拗之人往往有一特点:过于孤傲,不愿与人打成一片。更糟糕的是:他们往往还缺乏自知之明,却反倒责怪他人不给自己“应有的认可”。心印法师曾以寓言的方式,对此进行了生动表述: 天文学告诉我们:织女星比太阳大,比太阳有更多的光和热,但因距离地球太远,地球无法反射出织女星的光和热,所以人类对织女星的存在价值,就没有像对太阳那般重视了。 有一天,织女星受不了被人类冷落的状态,就问银河:“我比太阳大很多很多倍。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上的人类,对太阳就那么敬爱,对我却这样的冷淡?” 银河回答说:“你应当明白,这怪不得人类对你冷淡,应当怪你自己与人类的距离太远,又没有对他们施送过热情。” 对此,心印法师阐述说: “我们待人处世也一样。一个不通情理、一味固执不肯顺从于人的人,他所以不能与人打成一片,就是他将自己和別人的距离拉得太远,让人无从他那里感受到一份友谊和关怀。所以一个执拗不通人情的人,他即使有高于別人的才华,由其独善其身的做法,迟早也会感受到自己被人群遗弃的滋味。” 要改变孤傲的状况,还得在认识上分清孤傲与独立的关系。正如星云大师指出:“要独立,但不要孤僻。有的人把孤僻当成了独立。其实独立并不是孤僻。独立是追求生命的自主精神,但心中有大众;孤僻的人,心中只有自己。” (二)“你改一改自己,道路就变宽了。” 多年以前,有一则引起全国瞩目的讨论:“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执拗的人,人生的路往往会越来越窄,因为他们有一个特点:自尊心格外强,在遇到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往往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认死理。在我们进行有关培训时,经常听到一些企业领导的评论:“不怕不懂,就怕不学。不怕犯错,就怕不改。不怕有偏见,就怕固执己见。”有的还格外强调:“固执己见,比偏见和成见更可怕。因为他认死理,是执拗的极度体现。” 且看一个因为执拗而“福薄”的例子: 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深受雍正皇帝器重,从家奴荣升大将军,并在平定西北的叛乱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后来,他骄横跋扈,不仅贪污和结党营私,而且未经皇帝同意,就将皇帝派到他身边的一位大将杀掉了。皇帝十分震怒,贬他为杭州将军。但他不思悔改,反倒处处流露出把谁都不放到眼里的态度。众多官员都说要杀他,皇帝还想留他一条命,把他贬去守城门。他还是不回头,甚至把皇帝赐给他的黄马褂穿到身上,造成皇帝虐待功臣的印象。这一来,最后只能被皇帝赐死了。 当然,这样极端的例子并不多。但是,像年羹尧这种即使有错也死不认错、执拗到底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人,路哪能不越走越窄,甚至落个不好的下场呢? 与此相反,优秀的人在犯错受到惩罚后,总是能修正自己。联想集团的接班人杨元庆就是一个好榜样。 在刚进联想的第一个阶段,杨元庆十分努力和能干,得到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的重视,成为联想年轻干部中的佼佼者。但他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常常与领导及团队产生强烈矛盾。柳传志决定好好“敲打”他一下,于是在一次开大会时,柳传志将他狠狠批评了一通。 杨元庆格外难受,当天晚上就写辞职信。但写着写着,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的确有错,并真正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转而写了一封检讨信给柳传志。之后,他的个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谦虚平和,处理好了与各个方面的关系,后来他成了柳传志的接班人。 这个“将辞职书改为检讨书”的举动,相信没几个人能做得到,体现的是心灵脱胎换骨的变化:如果他只从自己的角度想,的确有许多理由伤心与生气,甚至可以感慨“好人没好报”、“不值得为这样的单位和领导努力”。但是,他从自己身上找缺点,多想别人意见的合理性。这一来,把自己改进了,使本来已经狭窄的道路,一下变得更为宽广。 心印法师讲得好:“圆融(圆通)之人因为有智慧,所以能经常保持开放的处世态度,不被自己的偏见和私欲所左右与蒙蔽,他所缘起的人事必定是不离群体的互惠人事,他所成就的福德,必定是群体的福祉因緣,故圆融(圆通)之人其福必厚。” 当两条路摆在面前时,选择第三条 在柏林禅寺参禅时,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禅寺的斋堂有三个门,左右两个是为在寺里修行或随喜的居士留出的,而中间的门则是留给出家师父的。有一次,一个初到柏林寺的居士,因为不知道规矩,吃午饭的时候从中门走了进去,当时行堂的师父(吃饭时为僧众服务的僧人)立刻上去制止:“您不能从这里进来。” 饭后,时为方丈的净慧大师把这位师父拉到了后堂,说:“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要再这样做。许多刚到寺里的居士不了解规矩,有情可原,你在斋堂这样的大庭广众下说他,会让他很尴尬。你可以事后在私下告诉他。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不容易,我们要尊敬他们。” 对比分析那位师父与净慧大师的做法,就会发现后者做法更好:前者只有原则性,后者在有原则性的同时,也有灵活性。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既保护面子,也解决问题 看到他人有缺点,不管是作为一个禅者,还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应该对他指出甚至批评。但是,有些人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不顾场合与方式,直接指出来。这样的结果,往往不仅难以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倒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净慧大师的做法,既保护了别人的面子,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更能让问题解决。 (二)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管好人、理好事。既然是人,就有被尊重的要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甚至把这总结为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因此在公开场合,人们往往愿得到更多肯定,不愿得到否定。为此,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就强调“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即公开场合要多多表扬,如果要指出缺点,最好在私下。净慧大师的做法,就体现了这种智慧。 (三)去掉“非此即彼”的思维,追求“两全其美”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可能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看上去只有两种方法可选择,要么这样做,要么那样做。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上述那位不懂规矩从中门进斋堂的居士,实际上给行堂的师父出了一个两难题目:要么就任由他犯规,要么就只好让他当众挨批。而行堂的师父就采取了其中当众批评的方式。照一般人的思维,这可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但是,净慧大师的做法,则是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从“两难困境”中跳了出来。这使我想起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 “当两条路摆在你面前时,学会选择第三条。” 是的,“非此即彼”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对其他方式的思考,可能成为最好的选择。一个更圆通的人,总能从那种机械的思维中跳出来,实现“两全其美”甚至“方方面面圆满”的结果。 少一点粗暴指责,多一点智慧引导 在管理下级时,最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简单粗暴:下级一有错误,或者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就立即进行指责。这样,不仅难以达到好的结果,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在提升下级方面,如何拥有更圆通的智慧呢? (一)启发胜于压制 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有一个儿子,叫罗睺罗。他少年即在僧团出家,但最初的时候表现不好,还有爱说谎的恶习。 佛陀决定好好教育一下罗睺罗。一天,他让罗睺罗打盆水给他洗脚。洗完后,佛陀指着盆里的水问罗睺罗: “这盆水还可以喝吗?” 罗睺罗不解父亲的意思,回答说:“洗过脚的水是脏的,当然不能喝。” 佛陀又问他:“这个洗过脚的盆子可以用来盛饭吃吗?” 罗睺罗说:“上面粘有脏东西,不能用来盛饭。” “你就像这个盆一样,虽然身在佛门,心里盛满了不诚实的垢秽,佛理也不能装进你的心中!” “罗睺罗!做人的道理也一样。你虽然已出家,却整天骗人。这样下去谁都不会珍视你!” 这一番话给了罗睺罗很大的触动。他发誓改变自己,最终不负期望,成为佛陀最杰出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陀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遇到员工有缺点,有的管理者要么只懂得用权力去压制,要么就直接责骂。而佛陀的做法,是用启发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积极转化。这样的效果自然更好。 (二)少一点“应该”,多一点“怎么办” 这就是要少讲一点空洞的道理,而要给对方一些具体努力的方法。 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且与大家分享一个在国际上深受欢迎的“DASS法”: 第一步,描述(Describe):“当你……的时候” 第二步,承认(Acknowledge):“我感觉……” 第三步,指出具体该如何改进(Specify):“我更愿意你这样做……” 第四步,指出带来的利益(Show Team Benefits):“这样有利于……” 这一来,粗暴的指责就变为更有效的指导了。 拒绝,同样有艺术 有时候,一些管理者遇到某些要求自己做违背原则的事情时,总是会“义正辞严地拒绝”。拒绝没有错,但在拒绝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更圆通一点呢? 前不久,我们写作出版了一本《做最好的干部》的书。在研究时我们发现:有的干部因为拥有了圆通智慧,于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被评为“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的山东省沂水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黄家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黄家斌认为这违反原则,坚决拒绝了战友的要求。这让战友非常生气,甚至几乎与他绝交。但黄家斌不仅没生气,反而“厚着脸皮”三番五次去找这位战友,动员他让孩子学习微机操作技术,最后不但学到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工作,还成为单位的业务尖子。 如果换个人,要么违反原则答应战友不合理的请求,要么在拒绝了战友的请求后,可能就彼此疏远甚至不来往了。但黄家斌却既能坚持原则,又做到关心和帮助人家。这种做法,我们把它总结为“做事要一些力度,做人要一些温度”、“既要有原则的高压线,又得有做人的暖心棉”。 星云大师曾写有“拒绝的艺术”一文,其中有一点是“要有代替的拒绝”,上述做法也正是如此:尽管在违反原则的地方我没有答应你,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我又帮你的忙。这,不正是“圆通”智慧的体现吗?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