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五期禅定的身心效应
 

禅定的身心效应

陈兵

作为一种由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的特殊心理状态之定心,有不同于普通心理状态的特点,具有普通心理状态所不具有的一些奇妙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是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

一、禅定的良性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炼心,随心意的寂静,会相应地发生诸多良性生理变化,太虚《佛学讲要》说:习禅若得相应,“较饮食之滋养为更有效”,能祛一切病,改善生理之化学原素,可勿须饮食而以禅悦为食,能延生命。这都是“因心理改变而达到生理改变之结果”。

1、发身轻安。《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说,修习禅定者若证入初禅未到地以上的正奢摩他,因内气之充盈流溢,能令“身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身轻安性即得生起”。身粗重性,指使身体感到粗重不适的一切障碍,包括疾病、疲倦、亚健康状态等,随其消除,自然使人感到身体轻快、安泰、舒适,达到健康乃至超健康状态。

2、治病。《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若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必然没有诸病,一心修定必有自然治愈诸病的效用。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停息,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使因紧张和压力导致恶化的生理机能得以自行调整,从而发生健身之效,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不药而愈。若修定者持有治病健身的动机,则可能加上自我暗示作用,使禅定祛疾健身的效用更为明显。

3、减少食色睡欲。进入初禅以上正定,能改变欲界离不开饮食、睡眠、性生活的生理需求模式,有减少睡眠、饮食,乃至多日不吃喝、不睡觉也仍然身体强健、精神饱满。禅籍中说进入初禅以上,超出欲界,可离唯欲界众生所需的吃物质实体饮食的“段食”;进入二禅以上,可离吃以感觉为实质的“触食”;进入四禅以上,可离以吃意愿为实质的“意思食”,唯需“识食”(阿陀那识的执受、生的意志)。《憨山大师年谱》载,憨山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参禅修定,食物仅有三斗米和麦麸,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余。定中发悟后,变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转经轮期间,他主持操办,“经营九十昼夜,目不交睫”,而精力充沛,没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陆佛事七昼夜,于“七日之内,粒米不餐,但饮水而已,然应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极限。

关于在定心中能减少乃至完全不需要饮食睡眠和性生活的机理,道教内丹的解释是“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乃由惜精聚气宝神而令生命之本不损耗、积聚充满、返回先天的结果。今日有人认为,在深定中,人能直接从宇宙中吸收肉体所需的物理能量,不必经过消化吸收饮食精华而将生化能转化为生物能、物理能。

4、却老延年。禅定功夫深达一定程度或修某些禅定,有却老延年之效。《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佛言:

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

说证得定慧俱解脱的阿罗汉,能随愿以神通力延长寿命乃至寿长经劫。《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便可住寿百劫,初地以上菩萨寿命地地倍增,长得不可思议。藏密说依无上瑜伽修气、脉、明点的禅定,当修到气入中脉后,可以有身健、力大、容颜鲜泽、足捷、年轻乃至不老、长寿之生理效应,《恒河大手印》称修欲乐定证得乐明无念,可以“长命黑发相饱如满月,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据对有关史料的统计研究,长期修习禅定的僧尼,其平均寿命要比一般人高出好多,其中有些人如马鸣、龙树、达摩掬多、慧昭、纯陀等,活到几百岁乃至千岁,大大超过了现在科学家所说人类的自然寿命(120-150岁)。

当代科学工作者利用脑电、心电等仪器,通过对照组观测法,对禅定、气功、瑜伽作了多种研究,其结果表明,当通过锻炼进入“气功态”或入定时,人体新陈代谢、呼吸、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都发生良性变化:呼吸减缓,耗氧率、二氧化碳的排除量、血液乳酸盐水平、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等生理指标明显降低,心率、血压下降,皮肤电阻升高,心跳缓慢,血液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改变,荷尔蒙的水平可能会改变,白细胞吞噬功能、红细胞免疫花环率等指标提高,微循环血量增加,脑、心功率谱能级明显增高,跃进频道呈太极图形,脑心耦合系数逼近黄金值0.618。这些说明,入定是一种完整、和谐的意识激发态,能使人身体的各方面功能得到良好的调整,从而发生祛疾去病健身之效。机体新陈代谢的减缓和消耗量的降低,则可发生“节能效应”,使人延年益寿。研究表明,超觉静坐(TM)者的心理疾病和普通疾病的发病率低于总体的平均水平。55岁左右静修者的生理年龄要比同龄人年轻12岁左右。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练习超觉静坐者死亡率明显低。

5、一些特殊的禅定还可能产生更为奇特的生理效应。如硬气功一类禅定可能使肌体的耐击压力大大超常,表现出刀枪不入、棍棒不能伤等奇功异能,藏密说修习拙火定等便有此类效应,佛教史传中载有多例修定高僧刀剑不入的事迹。藏密大圆满法还说,修习光明定,在通达心性的基础上依“妥噶”法修脉与明点,令内外法界融合,可以使肉体发生质变,转凡人的血肉之躯为“虹身”或“光蕴身”,修习成就的极致,是成就以光明为质的“大迁转身”,视之有形,触之无质,寿命无量,永葆少壮,可以完全超脱地球人类必要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随心任意来往于宇宙间任何层次的世界,可谓人类生命自我变革的理想形态,然实际成就者甚罕。

二、“禅悦” 

令修习者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禅悦”或“三昧乐”,是佛教所说定心的一大功用。《阿含经》中佛将初获禅悦名为“现法乐住”、“现法喜乐”—现前享受到幸福安乐。禅籍中所说初得奢摩他时得身心轻安,即有心情安乐轻快之意。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禅悦会愈益深细。《增一阿含经》以“禅悦食”(禅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维摩经》卷一说“禅悦以为食”,意谓由禅定所得的喜乐能提供滋养人的食粮,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种高级精神营养品。

初禅、二禅皆以“喜”、“乐”为主要的两种功德。《杂阿含》卷十七第484经,佛言: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从禅定起,遍告大众:

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

说自己获得的喜乐是离欲的、寂静的极乐。《清净道论》说进入初禅时的喜以“身心喜乐为味,或充满喜乐为味,雀跃为现起”[注1] ,其喜分为五种:一小喜,喜乐令人身上的毫毛竖立。二刹那喜,喜乐倏然而生,有如电光突闪。三继起喜,喜乐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来,又一度消退。四踊跃喜,喜乐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跃上空中。五遍满喜,喜乐充满全身,有如吹涨了的气泡,如山窟充满了流水。五种喜成熟之时,身心轻安皆悉成就,身心轻安成熟时,会成就身、心二种乐。所谓乐,“以愉悦为相”,“善能吞没或掘除内心的苦恼”。《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说,众生常被欲火所烧,热恼不安,当由修习禅定而进入初禅时,如同跳进清凉的泉水中,惊悟到从来没有尝受过的、远远超过五欲之乐的清凉喜乐,“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尝受到禅乐后,其心恬然,安隐快乐,即名为乐。喜为粗,乐为细。喜时心中踊跃(激动),乐时心中恬静。

《清净道论》举佛经中记载的两则事例来证明初禅踊跃喜:一是住在波奈跋利迦的大帝须长老,他在一个月圆日之夜望见不远处的大塔寺,想到这正是佛弟子礼拜佛塔之时,引起对佛陀的欢喜,因而进入初禅,跃上空中,从空而降,落在大塔寺的庭院中央,站在那里。另一例是跋多迦罗村的一位良家女子,其父母要去寺院听经,她因怀孕而不能一同前往,独自在月光下遥望寺院,想象佛弟子们礼佛听经的幸福,生起欢喜,不觉进入初禅,跃上空中,从空中降落在寺院塔园中,先于她的父母而到达。

二禅的喜乐更超过初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说进入二禅时:

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亦如人从暗室中出,见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

“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淡悦怡,绵绵美快”。初禅之喜乐由超离欲界五欲等而生,称“离生喜乐”;二禅喜乐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依禅触、觉观而生,心分别触觉,难免有扰动,较粗;二禅喜乐则不从外来,只从自心生起,唯属意识,较细。《杂阿含》第483经,佛言:世间由五欲的满足而生的诸喜乐,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条件,为某种匮乏的满足,如人饥饿时得到饮食,饱餐而乐,故名“有食乐”;修定者进入第二禅时,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此乐不凭借任何条件,唯从内心自然生起,故名“无食乐”。

第三禅离二禅喜的扰动,唯有独特的乐,其乐与定心同时生起,《杂阿含》卷十七第484经佛称三禅离喜之乐为“世间第一,乐中之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描述三禅乐:

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

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

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

有乐,终究是一种扰动。四禅以上,超越了喜乐的扰动,不苦不乐,心如明镜止水,实际上心灵处于一种极深的寂静、放松状态,也是一种超越喜乐的快乐。《杂阿含》第483经,佛言:当进入第四禅时,离喜乐的扰动而住于安乐的舍心正念中,这种平静的安乐名“无食无食乐”,即连“乐”也不需要凭借的乐。

因为进入正定者能享受到远远超过世间依赖物质条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浮浅的五欲之乐,才能使他们自然不追求世间的五欲,不被声色货利所惑,暂时制伏欲界的贪嗔等烦恼而不起现行。但享受禅悦,又可能产生对禅定喜乐的贪著,谓之“味禅”、“醉三昧酒”,属色界、无色界烦恼。这种对禅悦的贪著、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乐,对家事、世事和众生、社会冷漠,失去责任心,不想利益、济度众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为生死之因、超出生死之障碍。佛陀教导佛弟子:虽然修习禅定,但其目的是进一步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不可“味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以正见修观而证得正智。大乘更强调要以“无所得”的般若智为导修禅那度,虽入正定而不住著于定,须利济众生,服务社会,在菩萨六度万行的实践中享受更为殊胜的无住涅槃之乐。

三、禅定提高智商的效应 

定心有提高、开发智能之效,“因定生慧”被作为修习禅定的主要目的和禅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经》谓“无禅非智”,《大智度论》卷十七说“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比喻说,有慧无定,如风中灯难以照物,有定有慧,如密室灯照物了了。经过禅定锻炼,排除内外干扰,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提供了出生智慧的心理基础,使人能集中精力反观内照,直窥身心世界的秘奥。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于学习、工作、处理问题等世俗的事业,其效率必高。

出世间的禅定,更能开发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等如实知见真如乃至无所不知的超常智慧。《小止观》卷下说,在初修禅定尤其是修因缘观时,便有可能发生“内善根发相”,使宿世智慧的种子成熟,对佛法生死因果、诸法无我之理获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禅深定基础上修观,更能实证真如,获得出世间的乃至通达世间法的超越性智慧。大量文献记载说明:禅定功深的佛门高僧大德,多有智商超人、对人类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者,如马鸣、龙树、无著、世亲、陈那、鸠摩罗什、道安、玄奘、空海、萨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为国宝人瑞。由修禅定而开发了文才、辩才者,更是不可胜数。如《憨山大师年谱》记载,憨山在五台山入定发悟后,智慧大增,文思敏捷,发愿抄写佛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一面写经,一面还常接待来访者,应答时手不停写,与来人对谈,也不妨碍手抄,且抄写毫无错误。每日如此,“略无一毫动静之相”。

对瑜伽、禅定、气功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超觉静坐、禅定或气功态中,大脑功能从总体上看来与睡眠、清醒催眠状态截然不同,处于一种全脑共振的特殊兴奋状态,具有组织新功能态能力的额叶脑电波随功夫的深入而趋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状态下主要在大脑皮层枕区的α波(频率为8-13次/秒)转向额区,数量和振幅增加,表示身心极度松弛舒适,而且显示出不同的皮层区域之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步性或一致性。高级静修者的脑电波会更慢,出现β波(频率为4-7次/秒),与深度放松状态相似,并可以随意转换脑电波,完全控制自主神经,能由醒、梦、熟睡、超意识四种状态中随意进出。通常状态下的左脑优势转向右脑优势,非对称结构转向镶嵌交叉的“大脑太极图”对称图象,从丘脑下部到听觉皮层的广大脑区域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种效果为增进创造力和心理成长提供了基础。
西方研究者的大量实验研究显示,冥想者处在启迪自我屈服阶段,有更强的现场独立知觉。静修坐禅有助于自我、道德和认知的发展,有助于智力、学业成就和自我实现,能增进创造力、知觉敏感性、自我实现、自我控制甚至婚姻的满意程度,培育对宇宙人生的智慧。S·格罗夫发现进入超个人体验的人(如佛教中的开悟者),几乎可以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获得信息并与之融为一体,或与另外一个人进入“双体统一”(dual unity),完全融为一体,或一个人的意识与一群人的意识谐调一致,扩大到包括全人类。

四、禅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疗的效应 

情商(EQ),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及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社会智力)。这种能力对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而言,被认为比智商更为重要。

情商的培育和提高,早就为佛教所重视,佛陀“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之道,其实便可看作是一种情商培养学,禅定是其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学说经过禅定锻炼的心有很强的“堪能性”(自我控制、承担事业的能力),《大智度论》比喻说,未经禅定锻炼的散心如未加鞣制的生牛皮,堪能性很低,不堪制作衣物,定心则如经过鞣制的熟牛皮,可用来任意制作衣物。经论中一致说,世间三昧能伏(制服)欲界烦恼,止息贪嗔嫉慢的躁动,使低沉、忧伤、焦虑、紧张等有损健康的不良情绪自然不起,即便生起也容易制伏,从而令人心理安恬平静,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平衡心理的能力,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即具有很高的情商。《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修习禅定,至得奢摩他发身心轻安,定心若保持不失,能克服对治烦恼的心理障碍,使心易于调制,轻快柔和,大大增强制伏烦恼和排除不良情绪的能力。若进一步修习观(毗婆舍那),得出世间三昧,自宰其心、净化自心的力量更为强大,可以从根源上完全断灭或转化烦恼,将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结构改造为圣者清净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结构,将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数。《小止观》卷下说,初修禅定,可能发生内外善根发相,使宿世的善根种子成为现行,优化或改变心理素质,使私心淡薄,慈悲心、孝顺心、恭敬三宝心、谦卑心、精进心、惭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长,乐于持戒布施、改过迁善,热心助人,人格、气质、行为模式都会发生良性变化。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说过:以松弛、暗示、存想、凝想的方法入静(相当于入定),证实可以增强勇气、希望、信赖等健全心态,克服疑惑、恐怖、忧愁、不安等。曾使盲人得视、瘫子能走,长期患病者恢复健康。西方和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禅定者种种生理指标的良性变化,表示身心舒缓、清醒、放松、舒适、焦虑缓解,能培养宁静、镇定等健康的品质,能稳定注意力,精炼意识,自在地转换情绪和动机,增强对不道德行为的敏感。禅定还能增强移情(同理心empathy)作用,使人容易将心比心而领悟自身的心理过程、习惯及其根源,产生开放的经验,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实现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对高级静修者的研究表明,随着强迫性渴望的减少,内部冲突和痛苦减少。长期从事静修,会导致心灵的宁静、积极的情绪、知觉的敏感性,形成内省的习惯。高级的静修经验还包括沉静、欢乐、爱与同情及对心灵本质的领悟,达到各种神秘体验的超越状态,心理上的痛苦明显减少。用罗夏墨迹测验研究从初学直到静修指导者的佛教静修者,证明已达到初步开悟的被试者显示出一些正常的冲突,这些冲突往往围绕着依赖、性、攻击等问题,但他们对这些冲突的防御和反向作用很少,说明他们能接受这些冲突并泰然自若地面对它们。达到高级阶段的开悟者,未显示出明显的驱力冲突,而显示出从心理冲突中解放出来的状态。超个人心理学认为禅定能有效地培养超个人品质,为通向超越的主要道路,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对于焦虑的人及边缘人格者,禅定可以用作自我宽慰和放松的练习。对于自我已经很好发挥功能的人,禅定可以激励潜意识领域,丰富和加深心理治疗。在超个人水平,禅定能帮助个人在精神道路上成长。

当代中国心理学家王极盛等通过对练气功群体与不练气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研究,证明练功群体比不练功群体的情绪稳定性、情绪愉快、意志坚强性、心胸开朗、控制情绪能力、行动自觉性、办事果断性、自制力、精力、生活及工作学习节奏感、工作和生活满意程度等项目,统计数值都明显要高,说明气功态有使心理全面健康、提高情商的作用[注2]。被气功界作为重要功法之一的佛家禅定,当然也应具有强健心理、提高情商的功用。

五、禅定的“发功“效应 

佛教认为,禅定功深特别是证得神通者,意念力特别强大,可以作用于外在世界,表现出《楞严经》所谓的“心能转物”。《杂阿含》卷十八第494经载,佛在路边一枯树下敷坐,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修习禅定心得自在,可以随意使这株枯树变成地或水、火、风、金银等物。强大的定中意识还能作用于其他众生的心意,表现出“心能转心”的功用。如进入慈无量心定力强大者,可以转变他人和动物的嗔怒杀害等恶意;进入喜无量心定力强大者,可以改变他人的嫉妒心;进入舍无量心定力强大者,可以转变他人的悭吝心而令其乐于施舍。《大唐西域记》载,取经高僧唐玄奘在印度遇强盗劫持,准备作为祭祀供品杀害,玄奘乃入慈心定,得以免难。《高僧传》载,密教高僧不空在狮子国面临被醉象杀死之祸,他即时入定,使醉象变得温顺。大乘佛教寺院中经常举行法会,僧众通过依仪轨唱颂,祈祷消灾免难、增长福慧寿命,密教尤重作法祈祷,说修法成就者可以作法息灾、增益、怀爱、诛杀,定力强的上师可以加持别人,帮助其除障、消灾、打通气脉、增长智慧。

西方研究者发现:静修者能“发功”(action -at-a-distance)作用于他人乃至社会。当许多人一起沉思时,不沉思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将现实视为一个意识场,认为众人的心灵之间是相互联接的,若干足够大的静修群体,能影响那些未从事静修的个人和社会。拉洛兹《整体性—新科学的寓言世界》说,一组证据表明,意识转换状态(定心)具有正常意识所没有的传输信息和治疗疾病的功能。有几项研究报告称,若干超觉静坐(TM)群体对一些社会问题发生了影响,如减少了犯罪率、暴力死亡率、交通事故以及恐怖主义事件。当然,关于“发功”的可靠性,还有待独立研究的证实。

注释:

[注1]《清净道论》,页129。

[注2]王极盛《气功对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见《中国气功心理学》,页89)。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