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五期《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二)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二)

秦萌

帛僧光传

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少习禅业,晋永和 [注1] 初游于江东,投 [注2] 剡 [注3] 之石城山 [注4] 。山民咸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负杖而前。行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号鸣。光于山南见一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县 [注5] 寒石山 [注6] 住,推 [注7] 室以相奉。”尔后,薪采 [注8] 通流 [注9] ,道俗[注10] 宗事 [注11] ,乐禅来学者,起茅茨 [注12] 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岁。晋太元 [注13] 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神迁虽久,而形骸不朽。至宋孝建 [注14] 二年,郭鸿任剡,入山礼拜。试以如意拨胸,飒然 [注15] 风起,衣服销散,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砖叠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注释:

[注1] 永和,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自345年至356年,共计12年。

[注2] 投,走向,进入。

[注3] 剡,古县名。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剡县(浙江省嵊州市),属会稽郡,历两汉、三国、南北朝不变。王莽时易名尽忠县,东汉初复称剡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总管原东扬州诸郡。大业元年(605)废诸州总管府,改吴州为越州;大业三年,越州复为会稽郡。剡县先后属之。唐初置嵊州,并剡县改名剡城县,为州治,武德七年(624),废州。剡城县复剡县,属越州。后梁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908),改称赡县。北宋复剡县,宣和三年(1121),刘合以“剡”有兵火象,奏请朝廷把“剡”改为“嵊”县。

[注4] 石城山,位于今浙江省新昌县县城西南。

[注5] 章安县,汉置,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析鄞县南部的回浦乡,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并将东瓯地划入回浦,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改回浦为章安县。三国吴废帝(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临海郡。章安县为郡治。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原临海郡的所属县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合并为临海县,属处州,县治设在章安,实际上也就是临海郡降格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县治移章安西部的临海镇(原章安县境,今临海市)。唐武德四年(621),章安复设为县,八年省并为临海,其后章安不再用以名县。

[注6] 寒石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西30公里处。

[注7] 推,让出,让与。

[注8] 薪采,打柴的人。

[注9] 通流,往来走动,交往。

[注10] 道俗,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曰俗。

[注11] 宗事,尊崇,奉侍。

[注12]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

[注13] 太元(376—396),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注14]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共计近三年。由于宋文帝的儿子刘劭弑父宋文帝刘义隆自立并改元太初,通常的帝系表将其后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当作宋文帝的继承者。
[注15] 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简评:

帛僧光禅师,禅定功深,每次入定的时间长达七天。最后入灭时,虽然貌似入定,但时间超过了七天的界限,从而引起僧众的惊疑,才被发现已经入灭了。《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中说:“欲界有情诸根大种由段食住。若久在定,则在定时身虽无损;后出定时,身便散坏。故住此定,但应少时,极久不得过七昼夜,段食尽故。”这就是说,欲界的有情,比如人类,其肉身必须依靠物质性的、有形的饮食来维持。如果长时间安住在灭尽定中,定中身体虽然不会损坏,但是出定后,身体就会因长期没有饮食滋养而损坏。因此,欲界有情每次入灭尽定的时间不能超过七昼夜。据此推断,帛僧光禅师所修的禅定为灭尽定。

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已经“离无所有处贪”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圣者,“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此定唯能灭静转识,不能灭静阿赖耶识。当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实物有”。由此可见,修灭尽定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基础,以止息“想”心所的活动为入手处,进而达到止息前七识一切心、心所活动的定境。按照唯识学的说法,第七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俱生我执,执著阿赖耶识为内自我。入灭尽定,则前七识不起,俱生我执亦灭,我见、我相随之消亡。既无我与我所的执著,则面对种种威胁我之身心的境界,自然能不怖不畏。因此,帛僧光禅师对山神化现的各种恐怖形象,处之泰然,不为所动,并最终降服山神。

帛僧光禅师世寿110岁,住山53载。独处山林,远离人寰,不求闻达,不事标榜,却因潜心修行,道行高深,感得山神献室,道俗崇奉,四众皈依,其事迹德行令人感佩!

竺昙猷传

竺昙猷,或云法猷,敦煌人。少苦行习禅,后游江左 [注1] ,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到一行蛊 [注2] 家乞食,猷咒愿竟,忽有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

后移始丰 [注3] 赤城山 [注4] 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大十余围 [注5] ,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值 [注6] ,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洽 [注7] 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往,或相侵触 [注8] 。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 [注9] 。于是,鸣鞞 [注10] 吹角 [注11] ,陵云 [注12] 而去。

赤城山,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抟 [注13] 石作梯,升岩宴坐 [注14]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 [注15] ,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 [注16] 之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着单衣袷 [注17] 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动,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请留令住。”猷停少时。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说,因共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如初。

晋太元中有妖星 [注18] ,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 [注19] ,令斋忏悔攘灾。猷乃祈诚冥感,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是夕星退。别说云:攘星是帛僧光。未详。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晋义熙 [注20] 末,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故见猷尸不朽。其后欲往观者,辄云雾所惑,无得窥也。时又有慧开、慧真等,亦善禅业,入余姚 [注21] 灵秘山,各造方丈禅龛,于今尚在。

注释:

[注1] 江左,江,在古汉语中特指现在的长江。中原地区开发较早,较早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古代的中国人习惯于以中原人的视野观察事物。如江南可称江表。表,外也,江表意即江之外。以中原的视野来观察,以长江为界限,江南地区确在中原之外。同理,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身处中原的古人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左右,故江左也称“江东”,包括长江下游以东的两岸。

[注2] 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注3] 始丰,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始平县名始丰县,治在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属临海郡。南北朝宋至陈因之。

[注4] 赤城山,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

[注5] 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

[注6] 值,遇到。

[注7] 洽,符合。

[注8] 侵触,侵扰、触犯。

[注9] 奁,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

[注10] 鞞,小鼓。

[注11] 角,号角,古代的一种乐器。

[注12] 陵云,即凌云,驾云飞升。

[注13] 抟,凭借。

[注14] 宴坐,静坐。

[注15] 四明,山名,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岗峦层叠,海拔在600-900米之间。

[注16] 萨,娑度之讹,意为善哉。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道慧》:“每夕讽咏,辄闻暗中有弹指唱萨之声。”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译云善哉。”

[注17] 袷,无领大衣。

[注18] 妖星,古代指预兆灾祸的星,如彗星等。

[注19] 沙门,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调御身心,勤修诸善,以期证得涅槃境界者。

[注20] 义熙 (405—418),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第四个年号,共计14年。

[注21] 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

简评:

竺昙猷禅师与前文帛僧光禅师的事迹有相似之处。《高僧传》对其“神异”事迹的介绍比帛僧光禅师更加详细和丰富。诸如祛除蛊毒、猛虎听经、降服大蛇、山神致敬、名士来访、造访圣境、得遇神僧、禳星灵验等种种神异事迹,无不是竺昙猷禅师禅修内证境界的外在表现。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乃至近似于神话的事迹,对禅修有素、实证有得的人来说,其实是家常便饭,并无神秘可言。至于竺昙猷禅师所修究竟为何种禅定,因传文记载不详,难以判断。就其事迹来看,其所证境界当不在帛僧光禅师之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