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五期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五)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五) 净慧 |
【接上期】 十一、学佛修行的三个根本要求 (2011年11月17日养息香) 各位禅友: 我们学佛、参禅、出家必须具备三项思想要求,缺一不可,少一项就做不好这件事情。 第一项要求就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基本内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只有学佛的起步正了,修行的全过程才会正。我们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修行的根本,就有了学佛的思想基础。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在因地中是怎么样修行成道,成道后又是怎么样说法度生。诸佛是已成之佛。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修行过程。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中修六度万行,舍头目脑髓,舍妻子眷属,甚至无数次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后才证道成佛,以所觉之道来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才成为佛陀。用生活禅的宗旨来讲,佛陀在因地的修行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留下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二千年以来都在发挥度脱众生的作用,佛陀在果地的说法同样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以说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对菩提心的现代诠释。 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归宿点,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者是菩提心的智慧与方便、大悲心与感恩心的体现。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就是时刻想到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流浪生死,长期处在没有光明的黑暗状态下,要从悲悯一切众苦出发,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宏誓愿。 四宏誓愿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内容、全部过程和最终归宿。学佛修行从发心的那刻起直至成就菩提,就做这四件事,除此以外也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初入佛门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立下宏愿,有了这种大愿,内心才会有无限的动力,才会尽未来际地行菩萨道。 第二项思想要求就是要具足正信。 正信的根本内容就是正信三宝。正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觉悟之心,智慧之心,慈悲之心。正是有了佛陀的教导,我们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有了法宝的诠释,我们才能了解菩提心的内容,有了圣贤僧、凡夫僧、福田僧的实践,我们才有发菩提心的榜样,才有实践菩提心的善知识和同参道友。佛法僧三宝是苦海的慈航,是黑夜的明灯,是觉醒众生的良师善友。我们出家求道修学佛法,时时刻刻要信仰三宝,要对三宝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心。我们修学的是佛法,对三宝没有信心,修行就不能入门,修行就没有效果。 还要正信因果,因果是一切法的根本规律。要信众生随业而轮回六道,要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恶言行天知、地知、自己知,欺不了天,欺不了地,更不要欺骗自己。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一次性的,生命的链条就像一个前无始后无终的记账卡,我们所造的一点一滴的善业、恶业,都会在这个记账卡上,刻下一道一道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也不会有丝毫的差错。是张三的业就记在张三的记账卡上,是李四的业就记在李四的记账卡上。 我们更要信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下这一念心神通广大,顷刻之间就能周游世界,顷刻之间就能上月球到银河。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要以为那是科技的力量,一切万法唯心所造,这都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物质上的体现,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这都是心的力量,是心的作用,当下这一念心非真非妄,即真即妄,在迷惑中就是妄想,在觉悟中就是智慧。 第三项思想要求就是要立志了脱生死。 知道了人生是苦,知道了生命短暂,知道了国土危脆,却还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里去,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修学佛法。我们要有了生脱死的迫切要求,一定要在此生此世努力修行,扫除尘劳妄想,打开本有的如来宝藏,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不能了生就不能脱死,了生就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在觉悟和奉献中醒悟过来,使我们的生命沿着觉悟的道路,沿着菩提心的道路,走向生命的圆满。 可能有人会怀疑是否有前生后世。我们可以回顾昨天,可以预见明天,生命的前世与来生虽然还不能感知,但这是真实地存在,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每个众生都有前生后世,佛陀就是从无量劫走过来,走了一条漫长的从迷惑到觉悟的生命过程,所有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已经觉悟的人,都是生命无始无终的亲证者、实践者和觉悟者,他们洞彻了生命前生后世的奥秘。我们今天走入佛门,学佛修行,首先就要信佛,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话,相信虚云老和尚对我们的开导和教诲。 我们具备了这些思想基础,学佛就会有方向,修行就会有动力,出家就会有目标,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十二、要以身说法 (2011年11月17日末后香) 各位禅友: 修行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事,要发勇猛精进心;修行同时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发长远心。虽然修行是长远的、渐进的过程,但绝不能懈怠,看到了菩提路遥,更要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以百千万倍的努力,迅速地完成这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人生大事。只有既看到修行的长远性,又看到修行的迫切性,我们才能不懈地努力,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精进勇猛之心往往容易发起,长远之心不易发,只有持之以恒的发心才能完成这件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我们要随时关照自己,检查自己,学佛前后有没有改变,有没有进步,出家前后有哪些差别、进步和收获。天天都要知道努力改掉出家前的习气毛病,所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天天拂拭,天天打磨,天天照照自己,看这段生命的光芒是否发挥出来,看这段本地风光是否显现出来。我们只有经常地反省自己,经常地检讨自己,才有努力的方向。否则今天如此,悠悠忽忽,明天如此,忽忽悠悠,日往月来一生空过,转眼即是来生。来生是天上还是地下,是牛胎还是马腹,不修行,不开悟,是没有把握的。我们要扪心自问:怎样去选择明天?怎样去选择来生?这些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是不能代替的。 出家人要特别地精进修道。世间人都在忙忙碌碌,只有我们才有此清福,能集中几十天的时间来呵护自己的生命,来淡化自己的烦恼,来管理自己的心态,来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本人自幼出家,与社会生活没有太多的接触,在座的各位男女老少都有许多社会的经历。社会生活有太多的艰难和痛苦,为了生活日夜奔波,还有弱肉强食、仗势欺人的现象,大家都在尔虞我诈、弄虚作假,都在互相提防的心态下过日子。我们好不容易仰仗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护,仰仗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佛教的认同、支持和保护,才能在这山中的一方净土修行办道。这一方净土千年以来几度兴衰,我们能在老祖寺中兴之际,有此殊胜因缘参与其事,维护道场的兴旺发达,维护道场的清净庄严,参与道场的学风和道风建设,维护道场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这是寺院里每一个出家人每天都要以身示范、以身弘法、以身传法的根本职责。尽管我们没有开口说一句法,没有直接教化一个众生,但只要我们每天都威仪整齐,道念坚固,修行进步,给所有的人一种僧像僧、寺像寺的好印象,我们就是在说法,就是在度众生。无声说法的力量,胜过有声说法的力量;威仪的教化作用,行为的教化作用,胜过语言教化作用的千百倍。我们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牢牢记住沩山老人在警策文中的谆谆教导,“举措看他上流,切莫随于庸鄙”,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在僧团中养成自己的僧格,要在僧团中去掉那些不符合僧人要求的习气毛病。要知道只有特别有善根的人才能出家修行,只有善根成熟的人才能走这条路。我们想到这些,就会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我是不是世间最好的人?我是不是僧团中最好的人?我是不是佛祖门下最好的弟子?要天天如此反问,要天天如此反省,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执柯伐柯,其则不远”。要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切不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十三、信、进、念、定、慧 (2011年11月18日晚) 各位禅友: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无漏善法的助道法门。 第一,信,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修行首先要建立信心。信者就是认同,认同了就能有归宿感,认同所修的法门能帮助我们得解脱,证涅槃。我们的烦恼就好像压在身上的千斤重担,像绞索一样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由,不得自在。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以解脱为归宿,就是要解脱烦恼。解脱烦恼的当下就是现证涅槃。涅槃的境界如同热恼中的清凉,就像我们曝晒在夏天的阳光下,迫切地想得到一个清凉的地方,消除热恼。当有人告诉我们前面有棵铺天盖地的大树,树下凉风习习,我们知道后就会很快来到树下,享受当下的身心清凉。这种感觉好比涅槃的境界。涅槃者,热恼消除,自在清凉。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只能取其部分意义,涅槃并没有那样简单,一个人从烈日中走到浓荫下,那确实是清凉无比,仅取相似意义而已。烦恼的烈火天天在我们内心燃烧,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如果我们能当下扑灭了心头烦恼的烈火,身心世界马上就会清凉自在,当下就是一种涅槃的享受。这当然是不究竟的,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轻安自在一闪念就过去了。但是通过这种短暂而惬意的精神状态,我们相信通过修行一定能够达到精神的解脱、精神的自在、精神的清凉。 第二,进,进即精进,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建立了信心就要不断地去努力修行,那就是进。进者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在纯一无杂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往修行的究竟方向迈进。只是信而不行,如同不信一样。信了就必须去行,就必须精进不懈地努力。 第三,念,于正法忆念不忘。 念者,念念不忘,念兹在兹。我们现在训练数呼吸的方法,那就要念兹在兹地坚持训练,一刻也不要放松,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就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 第四,定,摄心不散,一心寂定。 念者集中思想、专注不移,由念而生定。定又名圣者默然,一切成道者是名圣者,圣者常在定中,是谓默然。默然就不是喧闹,就不是多言多语,就不是嘻笑杂话,就不是身心放逸。由念的力量达到一心,一心就是定的条件,默然就是定的表现。身心放逸是禅定的大障碍,所以禅七期间要求止语,就是要大家在保持默然中,道念精进,功夫不受干扰。虽然我们在禅七期间要做一些事情,但时刻要保持“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状态,时刻处在安然恬淡的状态中。 第五,慧,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由定而产生智慧。慧就是指我们能够明了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必要性,用智慧来观察身心的痛苦,用智慧来指导我们解除身心的痛苦。 这信、进、念、定、慧五种修行的善法,名为五根。根为能生义,意谓此五法能生一切善法。只有让信、进、念、定、慧牢牢扎下了根,才能出生一切善法。如果仅仅只是有这五种发心,有信的要求,有进的要求,有念的要求,有定的要求,有慧的要求,却不能扎下根来,这种发心还会动摇,力量不会强大。只有让信、进、念、定、慧在我们的心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道心才能茁壮成长,才不会被喜怒哀乐的烦恼之风动摇。 信、进、念、定、慧亦为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此五法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往直前,故称之为五力。我们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走修行的这条路,是由于有信念的力量、有精进的力量、有意念的力量、有禅定的力量、有智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才能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修行的成果。五根、五力的培养,对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 我每天讲几句话督促一下,看来还是很有效果。禅堂的风气和修行的氛围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各位的精神面貌一天天有所焕发,似乎找到一点感觉了,对这个道场有了认同感和回归感。自然气候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也不必要去改变它,顺其自然就好了。我们要想办法来适应这个大环境,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在这个山区里同时还居住了很多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寺院,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也守护了这个道场。我们要万分感恩这个环境,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感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正因为有了这样好的自然环境,才使我们对这里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喜悦,愿意在此修行办道。对于寺院的生活小环境来讲,我们可以主动地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宜居之地。个人的住房和整个寺院来比,又有一定的差异,必须使两者有机地相配合,使小环境和大环境保持和谐,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在修行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和谐共存,这是修行理念中福慧双修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要从身边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落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大环境要优化美化,寺院的小环境要优化美化,个人居住的小空间也要优化美化,我们的身心不但要优化美化,还要净化。 整个佛法是一脉贯通的,只要在关键的一点上,比如智与悲这个核心内容上切入了,那就法法皆通。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体现了大乘佛法智与悲的精神,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说的这个核心内容,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能够印证这两句话,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佛法根本精神作出的最准确的阐释。佛法是事理圆融,世出世间圆融,古今圆融,不会否定任何一法,只是要消化它、转化它。比如对于烦恼,我们能善于利用烦恼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烦恼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没有烦恼,就无从显示菩提的作用,只有转烦恼才能成菩提。所以菩提要向烦恼中求,涅槃要向生死中求,清净是在污染被转化之后才显现的一种美好境界。一切法相待而成,如果善于理解和运用,处处都是菩提,念念不离智慧。希望大家要善于体会佛法的精神,善于体会修行的意义,善于运用修行的方法,使我们在修行中少遭遇一些障碍,少走一些弯路,更要避免误区。(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