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四期 / 编者小语 |
编者小语 本刊 |
去年农历(辛卯)年底,广东云门寺的普明法师将他的《楞严经讲义》(即《楞严经教学试用课本》)之电子版传给我,希望我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讲义是法师在十多年精勤研读和教学《楞严经》的教案基础上完成的。它既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注解成果,同时又保持了教材的“系统、简明、实用”的特色。在编写的过程中,法师不回避疑点和难点,力求科判清晰,注解简明,译白晓畅,析理透彻,叙述严谨,这背后的功夫和心血,只有那些曾经有过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认真地拜读了一遍,非常欢喜。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深入学习《楞严经》的绝好机会。能够有缘读到这样有分量的《楞严经》译注,我内心深处当然对普明法师充满了感恩之情。 教材建设是佛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一些佛学院所使用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借用前人的,或者邀请当代学界的知名人士来编写。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教材无疑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在宗教性和实用性方面,比照佛学院的教学理念而言,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普明法师长期执教于云门佛学院,本身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禅和子,有丰富的参学经历,所以,在执教的过程中,他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学术性、宗教性和实修性之间的关系。他的《楞严经讲义》以及新近整理的《金刚经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佛学院教材之建设,普明法师的尝试和努力值得借鉴。那些长期在佛学院执教的法师们,不妨本着“发心要大,眼界要高,资料要全,分析要精,叙述要当,实用性要强”的原则,可以把自己所执教的主课作为专攻的重点,在充分参考、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并请相关领域中的权威人士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精心孕育它十年八载,机缘成熟了,再把它作为试用教材印制出来,供教学使用。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如果每个佛学院都按照这种思路去建设自己本院的教材,我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一批比较有分量的教材问世,同时也会有一批优秀的学有所专的法师成长起来。那时,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佛学院教材建设方面所面临的“老旧(借用民国年间的著作)、呆板(学术性太强)、单调(千篇一律,没有地方特色)、凑合(不稳定,没有系统性,随意性很强)”的局面。 在深化佛学院学僧的学习方面,普明法师的做法,也值得借鉴。现在各地佛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播,在知识的广度(也就是“面”)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点”上、深度上,显得非常不够,所谓“博而不精、广而不深”;另外,在指导实修方面,在把知识转化为个体的修证方面,尤欠火候。所以,很多法师毕业之后,虽然各宗各派的面上知识都懂,一些主要经论的大致思想和观点也很清楚,但是,问到专深的地方,则多感茫然无据;谈到实修的时候,尤觉隔靴搔痒,或者脚不点地。 只要回顾一下中国佛教史,就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凡是立宗立派的那些高僧大德,无不是在广学多闻的基础上,同时又专精某一部或者几部大经大论的。泛泛之学,决定是培养不出大家的。另外,这些大德在研修某部经论的时候,也绝不止于文字义学,同时还深入观行,所谓“有教有观,有行有证”。离开了观行,不能把所学用于实修,二流的佛学家可以指望,但一流的可以作为众生眼目的大善知识是决定培养不出来的。 所以,佛学院的教材建设和学僧的学习重点,应兼顾点与面的结合、修与学的结合、宗与教的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 1、一门深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防浮泛之弊(博而不精)。 2、以学导修,以修促学,学修并重,以防文学之弊(沉醉于文字义学)。 3、以宗为眼,借教悟宗,用宗摄教,以防脱空之弊(在功夫上不能将所学落到实处)。 为什么强调要“以宗为眼,借教悟宗,用宗摄教”呢?因为学习教理如果不能升进到宗的层面,不能开宗门正眼,所学之教理就很难被有效地激活,很难变成自己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修学禅宗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没有受到宗门的钳锤之前,系统地学习教理,虽然也很快乐,也自觉很有收获,但是,总感觉到与自己当下的生命体证隔着一层;进入宗门之后,再回顾以前学过的教理,有时你会猛然觉得,以往自认为已经读懂了地方,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原来不甚亲切的地方,忽然变得亲切起来。这说明,“宗门的旨”需要借助教来领悟,但是,教也需要有“宗门的旨”来激活并将它还原于活泼泼的现实生活。 虚云和尚晚年在云居山的时候,为了加快人材的培养,曾经创办了“真如寺佛学研究苑”,鼓励大众认真学习“三经一论”(一论是指《大乘起信论》),并聘请海灯法师系统讲解《楞严经》、《金刚经》和《法华经》。近二十年来,虚老的嗣法弟子净慧老和尚亦大力提倡《禅宗七经》,并把它作为主修课程列入河北省佛学院的教学计划。我猜想,这二大老可能都是想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吧。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