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四期 / 寻隐者不遇 |
寻隐者不遇 马明博 |
“到兴寿镇,一直向北。遇到岔路,走中间那条道,别左转,也别右转。一直向北,就到了山里。路随山就势,左盘右旋,何必分东西南北,一直往前走就好。再遇到岔路,还是不理它,走中间那条,遇坡就过坡,遇桥就过桥。” “走着走着,路的右边出现一个村子,叫‘下庄’。是上下的下,不是夏天的夏。减速,村中有个牌子,写着通往‘木厂’、‘大杨山森林公园’,在这里向右拐。这条路是村里的主街,不宽,车来车往的,得慢点。过了下庄,是‘上庄’。就这一条路,不会错路,一直往前走吧。” “走到一个山坡坡,路向左拐,分岔了,一个直行,一个向右,现在走向右的那条。沿着路接着往山里走,下一个村子,就是百合。遇到村里人,不管男的女的大人孩子,你随便打听我,都能领着你来。” 数年前,秋日的一个下午,拜访隐居在京北燕山深处的赵文竹时,先和他通了个电话。顺着他所描述的路线,我们从北京市区往北走,渐渐地,路边的景象开始不同。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消失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消失了,树木多了起来,远山近在眉眼之间。车往山里走,从高速路到柏油路,绕过一座座山,拐上沙石路,路旁出现了背篓的山民、蹄声得得的毛驴。就这样,抵达了草香庐。 草香庐是个典型的北方乡村小院落。村巷尽头,两扇紧闭的木板门,门上纸条写着“谢绝来访”。因为有约在先,我们推门而入。 草香庐主人赵文竹,195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农村。他少年失学,苦志奋斗,曾以玻璃画、水泥画称名于世。四十岁时,适逢佛经,叹未曾有。1996年,他隐修山中,参圣贤之法,悟人生真谛,偶有所得,形诸笔墨,禅机融于书画,于世间广为流传,誉为“文竹禅艺”。 眼前的赵文竹,身材清瘦,双目清澈,长髯飘飘,一身中式衣衫,大方得体,举手投足间,气定神闲。小院很大,靠门的那面墙,搭起菜架,绿绿的藤叶间,缀满了长长的丝瓜、笨笨的冬瓜。 他领我们进屋,屋内供奉着精美的佛像,供案前摆放着蒲团。他为我们泡上茶水,自己坐在对面的竹椅上,喝白开水。 “道不在远方,行道者脚下是道;佛不出心外,学佛时即身是佛”、“力小莫多事,米少不唤鸡”、“涨落迅疾定是山间小河,喜怒无常绝非大心菩萨”、“贪瞋痴慢疑无非道场,能反观起处灭处,即是下手功夫;吃喝拉撒睡尽是佛事,常觉知动者静者,都是开悟契机”、“我在月下跑,有影甩不了,我跳他也跳,我倒他也倒。恨影又恨月,无端生烦恼,外求增尘劳,返现向内找。念止心光发,无我影自消”、“空有净秽,善恶高下,无分别方为佛法;围追堵截,予夺生杀,有理路不是禅家”…… 本是些普普通通的文字,从他口中说出来,却剔透如露珠。他以书为线,将这些智慧的露珠串成念珠,送给有缘人。 山居岁月的最初五年,他“不写、不画、不问世事”,只是“种种菜,走走路”。他在山上盖了间小房子,闭关49天。妻子为他送饭,先是每日两餐,后来每日一餐,再后来两日一餐,再后来,饭也不吃了,以菜蔬果腹。 “闭关后,我发现自己心态变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离开人群、离开名利场,回过头来看自己,会比别人看得更清楚。看不清楚是因为自己在局中,有立场有观点,有欲望有行动,把这一切都放下,就能看清楚了。” 住山的前五年,他生活在如梦如幻的状态中,也不知该去请教谁,念及佛经中讲“观音菩萨无刹不现身”,便以观音菩萨为师。以观音菩萨为师,便是于天地万物为师。“花开鸟鸣,都在说法,说了些什么?不知道,参!” “这期间,诵经、打坐、闭关,折腾得自己心力交瘁。折腾累了,心如死灰,念头起不来了!忽然明白,噢!生命,原来是这样!” 于是,生活便如他的《居士歌》那样:“燕山窝,向阳坡,野老筑巢在百合。无车简出少生事,陋室常守安且乐。生灭是相,来去是客,挂什么?白天坐,晚间卧,每餐能食两碗多。世态炎凉经历过,得失是非已看破。对的是他,错的是我,争什么?法非法,佛非佛,拜遍江湖又如何?命由我造莫问人,自性莲台自性坐。无心合道,净意解脱,求什么?……” 虽然“心血来潮想画东西就拿起画笔来画一通,脑子里有一个念头就写一下”,如今的他,对艺术有了新的见解,“艺术不是那张纸,也不是那块墨。人生是最大的艺术。谁能在世上用最小的代价活出最高的质量,拿得起放得下,玩得转脱得开,要死还能‘死得好’,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那一天,墙上的斜照早已隐退,灯亮了起来,该喝的茶喝了,该聊的话聊了。在草香庐随喜用晚餐,简朴的山野菜、白米粥。 山夜黑邃,伸手不见五指;空山寂寂,唯有车轮辗过的声响;车灯闪耀,照亮来时的路。记忆深处,归途中,见天空高处,星星不停地对我们眨动眼睛。 赵文竹不认为自己是隐士,“说我就是隐士,肯定是假的,这么多人能找到我,我算哪门子隐士啊。” 他算不算隐士呢? 如果想求答案,可参考一下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观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引自《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 明洁译) 自我的儿子佑佑出生后,这三年多,我到草香庐参访得少。 前几日,友人自外地来京,因他读过“文竹禅艺”,想去拜访文竹先生,约我作向导,我随喜同行。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溪还是那条溪,路旁站的还是那一株株的老栗子树,只是它落光了叶子,等待着下一个春天。数年未见的隐者,如今他的头发是否又白了几许?胡须又长了几分? 心怀欢喜地敲响草香庐的门。门开了,开门者告诉我们,“赵老师到南方参访去了,不在家。天冷,进来喝杯茶吧。”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