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四期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禅与现代管理”连载④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吴甘霖

柔和不是柔弱    

今年春末初夏,我到国内多所著名的禅宗寺庙参修,其中,就有五宗之一的沩仰宗祖庭大沩山密印寺。该寺的住持贤心法师,得知我在研究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就很高兴地与我交流起“柔性管理”的话题来。他说:佛教的“柔”,其实具有很大的力量,应用到管理上,必然有很大价值。并与我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他曾在某佛学院担任教务工作,当时听说过一件真实事情:在某学校,有一个学员,不知为何有一些心理问题,对严格的学校制度也难以适应,曾几次说自己可能会跳海自杀。大家认为他开玩笑,因为他水性好。但是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真的自杀了,只是不是跳海,而是吊死在树上。

从一定角度讲,这位学生是“在劫难逃”。可是作为教学管理者,不得不警醒自己:在严格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多重视学员的心灵管理,并更多采用佛教柔和温暖的方法,对学员们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来,尽管没有逼迫学员,但是大家反倒更加严格要求自我,以更自觉的态度学习和修行。

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距离该县不远,就是湖南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曾国藩的家乡。我不由想起作家唐浩明在其名著《曾国藩》一书中的精彩故事:

曾国藩才气十足,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礼部侍郎。后来,因为太平天国闹事,他奉皇上之命到湖南训练湘军。他相信凭自己的正直和才干,一定会大有作为。

刚开始时确实如此,他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起到了清朝的正规军都无法起到的作用,得到了皇上的器重。但慢慢地,他发现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

曾国藩想了不少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但一点用都没有,最后只能赋闲在家。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湖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召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皇上也对他不放心?

因为忧愤过度,他病倒了,甚至吐血。后来,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他开始用心重读中国传统智慧的著作。终于豁然开朗: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锋芒太露,自认为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和障碍!

他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并以此为座右铭,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时刻注意尊重他人,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于是,大臣们不再排挤他,皇上又开始信任和重用他,这些都为他个人和湘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悟出的道理,其实正是“柔性管理”的本质。尽管他并非学禅宗之后的大悟,但有几点值得管理者借鉴和学习:

第一,“向外做功夫,总是痴顽汉”,这是禅宗的名言。出现问题,原因多半在自己身上。曾国藩也好,其他管理者也好,苛求外界无济于事,唯有先改变自身,才有机会获得外在境遇的改变。

第二,“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正是阐述了“柔”与“刚”的辩证关系。第一个“柔”,是“柔和”,第二个“柔”,是“柔弱”,也就是说柔和不等于柔弱。第一个“刚”,是强大,“至刚”是最大的力量,第二个“刚”,是锋芒毕露,甚至咄咄逼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刚猛有力到了最高境界,恰恰是不会锋芒毕露的。

其实,不管是管理者自我发展,还是打造优秀团队,柔和都不等于柔弱,有力量,也未必要通过锋芒毕露体现出来。

管理的关键是激发下级的自觉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指出:“最高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对管理者而言,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一是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而管理团队,最关键的是要激发下级的自觉性。

(一)激发工作的崇高感

在林林总总的管理学中,为什么要特别提出禅宗管理学这一理念呢?时下的管理学理论多如牛毛,我们有必要仅仅发明一个新名词或赶时髦吗?

绝对不是。禅宗管理学又名管理禅,最早的提出者不是佛教界人士,而恰恰是一个享誉全世界的企业家—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是著名的电器大王。但是,在创业的前15年,公司一直业绩平平,没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为此,松下幸之助感到非常苦恼。直到有一天,他去参观一个寺庙,发现香火十分兴旺。一贯喜欢对问题追根问底的松下,不由对这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没有谁强迫信徒到庙里来,可人们还是争相前来;并没有谁强迫信徒一定要向庙里捐献,可是人们还是争相捐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分析,尤其与庙里一位高僧进行交流并向他学习禅法,松下恍然大悟:之所以企业发展不快,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公司,仅仅停留在创造利润这一层面上,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者,都缺乏一种精神信仰与心灵追求。

而佛教信徒,尤其是禅宗修练者们,有着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所以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做许多事情,而且能够不断自我超越!

于是,松下幸之助将禅宗理念运用到管理和工作中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员工们不仅是为赚钱而工作,而是要认识到工作的崇高感,即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这样的觉悟,等于为工作“铸魂”。松下公司由此为起点,开始了飞速发展。为了纪念与禅法的相遇,松下幸之助在那一年确立了公司的“创业纪念日”。

松下幸之助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我这样才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对禅的领悟。”

在松下幸之助的管理中,处处体现着禅法的精髓、闪烁着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光芒。松下幸之助曾提出过许多与禅法有关的管理理念,如“工作场即修行的道场”。在修习禅法的过程中,他培养了自己的“直心、柔软心”,这种的心态,让他不仅自己将工作变成一种享受,时时感受工作带来的喜悦,而且也努力让所有的员工在工作中享受人生、实现人生和创造人生。

激发员工对劳动的崇高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发“佛性”的显现。明海方丈曾有一个“禅与企业管理”的精彩讲座,讲到禅宗管理学的四大价值,其中一点就是:“在人性中认识佛性。”他说: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往往在人性中体现。这种人性中的佛性,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修炼,在困境中萃取,在善待他人中升华,在单纯的心灵中开发。
是的,越能激发人的“佛性”,就越能让大家对工作有崇高感,就越能激发工作的自觉性。

(二)下级学习的是上级的背影

我们都知道“上行而下效”这句话。不管做什么,“上行”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只有见到“上行”,才有“下效”的产生。一句话:领导带头了,下级就自动跟随。

其实,依照禅宗丛林的传统,没有管理者也没有被管理者,大家都依清规行事。方丈率先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劳动出坡时,他就像个生产队的队长,晚上则登座说法与大家互相切磋,触犯戒律时,要加倍受罚。

所以高超的管理者,总是非常重视自我带头,自我约束,通过自律而律人。我们且看松下幸之助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松下的工厂照例进行大扫除。巡视工厂的幸之助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么多工人,其他工作都做得热火朝天,但没有一个人主动去打扫厕所。如果是一般的管理者,或许会直接批评或指派手下安排一下就完了。但是,幸之助却采取了一种不一般的做法:自己去打扫厕所。

公司总裁在打扫厕所!这个消息让整个工厂都轰动了。当大家看到总裁亲自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时,都感动不已。从那以后,松下工厂的每一件工作,无论高低,再没有出现过没人去做的现象。

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中国著名企业修正药业。当时,该公司即将倒闭,新董事长修涞贵上任。他召集全厂所有人开会,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讲话,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没引起一点反响。于是,他拿起了扫把,带头动手清理车间,并第一个冒雨爬上屋顶修理。这一来,人人都开始努力工作,工厂重新焕发了生机。

总结这段经历,修涞贵说:领导好当,也不好当,只要带头吃苦就好当。他要干部们以后自觉以此要求自己:“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修涞贵的这段经历,的确给我们不少管理者以启示: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做一件给人看看。这样才会激发员工的高度自觉。

开发员工最大潜能  

禅宗经常讲:人人都具佛性。现代潜能学讲:“人人都有未开发出的巨大潜能。”这两点,可以通过柔性管理的方法,将员工的最大潜能开发出来。

(一)不让员工自己捆自己

人是最会“捆绑”自己的动物,他们由于失败,很可能用不自信把自己锁住;也可能由于害怕伤害,把自己紧紧关在无形的牢狱之中。他们这时需要外力才能挣脱束缚。

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恰恰应该是一个善于为他人解缚的禅者。

曾有一个14岁的小沙弥向禅宗三祖求教。小沙弥一见三祖,就十分虔诚地说:“求师父帮帮忙,告诉我一个解脱的法子吧?”三祖不答反问:“谁绑住你了?”小沙弥不解,看了看自己说:“没有谁绑住我啊!”三祖笑曰:“那你还求什么解脱呢?”这时,小沙弥恍然大悟。

这位小沙弥,后来成了禅宗的四祖,法号道信。

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都会捆住自己,何况我们这些经历世间万千的成年人呢?我们更会用自己过去的失误,为自己做一个解不开的绳索。

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是不是该像三祖一样,善于帮助员工解除思想上的负担,让他们顺利走出失败的阴影,创造辉煌的业绩呢?毫无疑问,应该。为了帮助员工“松绑”,管理者可以这样做:

第一,给缺乏自信的员工以信心

可以采取给予鼓励、给予机会的方法,让他尽快树立信心。即使对于目前没有业绩或业绩不佳的员工,不要轻易否定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帮助他自己发现;他存在的问题,指引他有效改正,让他的才华尽快施展出来。

第二,鼓励勇于创新的员工

现代单位强调创新,但创新往往又有风险。这时候,一方面要“不非难前额受伤的人”,另一方面又要创造机制鼓励他们。如海尔对创新型员工,不仅给他们必要的经济鼓励,还将他们的创新产品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甚至安排他们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等。这样员工不仅不怕创新,而且会主动创新。

第三,让员工永超自我

包括以更伟大的理想激发员工更大的目标,以鼓励和赞扬等激发更大信心,让他们以“空杯心态”不断超越等。

(二)以爱语和软语让员工积极提升  

有道是“给人尊重最不花钱,激发积极性最值钱”。而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爱语”,与温柔亲切的“软语”,就能极大激发积极性,并帮助员工迅速提升。

且来分享我在培训中听到的一则故事:一位老总新聘请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孩做文秘,交代她写一份报告。当文秘把报告交到老总手上时,他一看就暗自皱眉。这份报告的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完全达不到老总想要的标准。

如果一般的管理者,可能就要直接指出文秘的错误,甚至还会发脾气。但这位老总只是微微一笑,问:

“这份报告发挥了你最好的水平吗?”

响鼓不用重锤敲。文秘一听,立即知道该如何做了。于是,她不仅很快改好了这份报告,而且以后做每份工作,都自觉以“最佳水平”的要求去做,很快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就是爱语与软语的作用。且让我们从净慧大师的开示,去掌握爱语的本质:

“爱语的爱,不是‘谈情说爱’的那个‘爱’,而是关怀、慈悲、友好。爱语就是关爱的语言,友好的语言,同情的语言,它是以慈悲为其内涵。”

是的,慈悲的心最有力量,慈悲的语言也是。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