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四期 / 净慧老和尚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四) 净慧 |
【接上期】 九、安般守意 (2011年11月15日晚) 各位禅友: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禅法作为其重要修行法门亦随之传入中国,最早传入的《四十二章经》里就有禅修的内容。最早传入的禅经是《安般守意经》,专门介绍四禅八定的修法。此经由后汉时期的译经大师安世高菩萨翻译,三国时期著名的译经家康僧会对此经加以注解,分为上下两卷,注解和经文浑为一体无法区分,后人索性都当作原文来读;两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专为此经作序,并进一步弘扬此经,由此可见历代诸大译师和大禅师对此经的高度重视。 所谓安般守意者,“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略称,“安那”指入息,“般那”指出息,利用观察入息和出息的方法来守护生命当下的一念心,使这一念心与出入息紧密相随,称为安般守意。《安般守意经》可以说是禅修最基本的经典,是禅修方法比较系统的一部经典,也是中国佛教介绍禅修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把修习禅定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段,后来天台宗称之为六妙门,就是进入心灵宝藏的微妙之门。康僧会在序文中说到:“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群生之漂流也。”我们要进入到解脱的大道,安那般那就是一条路,我们要进入涅槃的境界,安那般那就是基础,强调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由此可知,佛教从传入中国后,就非常重视禅修。 禅修是印度佛教一个古老的传统,印度原始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做两件事,一是读诵,二是禅思。我们出家唯一的任务就是要读诵、禅思,由此二法将我们带进解脱之门,带进涅槃之门。在家佛教徒同样如此,在完成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义务之后,修学佛法也要诵经、修禅。当时的修禅主要是五门禅,就是随众生根性不同而修相应的禅观。若乱心多者,教以数息观;若贪爱多者,教以不净观;若嗔恚多者,教以慈悲观;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缘观;若心没障重者,教以念佛观。此法又名五停心观,使狂乱的妄想心停歇下来的五种法门。在家居士比较适宜修念佛观、数息观和因缘观,出家众着重修不净观和数息观。门以能通为义,能通向解脱,通过这五门进入到禅的殿堂,进入到我们自心的宝藏,这是打开我们真如自性如来宝藏的五个门。五停心观把次第禅、如来禅的基本方法都概括在内;以祖师禅的见地作指导,同样可用五门禅来收摄身心。 中国佛教徒自古以来就有修禅的传统,修禅的人也非常多。历代的《高僧传》以十科取僧,即把在十个方面成就特别突出的僧人录入《高僧传》,第一科是译经,即翻译经典的大师;第二科是义解,即以文字般若弘扬佛法的大德高僧;第三科就是禅观,是历代修习各种禅法的禅师。古人所谓“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生于百载。”也就是每一个出家人要在这十科中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一代高僧,否则就是一个没有志向的出家人,就是一个没有愿力的出家人。这并不是鼓励出家人求名求利,而是希望每一个出家人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并非一定要选入《高僧传》。 《高僧传》历朝以来都被看作是佛教界的信史,一向以严谨与真实著称于世,这与撰述者在选人入传时的谨慎态度及其择人标准有关。如《梁高僧传》的作者慧皎律师,《唐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律师,都是以道德文章是否高尚作为录取标准,并在选录高僧入传之前,多方考证其真实性,防止将一些名高无德者收入高僧传。在慧皎律师前就有《名僧传》,他认为用“高僧传”更符合僧传的意义,因为有名者未必高,高者隐逸山林,清修禅定,不一定有名,对于有名而不高的不录取,无名而德高的人才是真正要录取的对象。《梁高僧传》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此点,慧皎律师在“神异”一科选录了一位沙弥,这在历代《高僧传》中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作者是以道德高尚作为选人的标准,而不在于名声的高低。 《安般守意经》教我们数息一定是要从一数到十,不增不减,不多不少,特别强调要从“入息”开始数。觉知出入息的目的就在于“守意”,使意念与息不相离,同在一念上,不是一前一后,不是呼吸归呼吸,意念归意念。能将意念放在呼吸上,就基本没有妄想,没有第二念。《安般守意经》描述我们的妄想生灭心在刹那间快速地生灭不停,在一弹指之间心念就有九百六十转,心念生灭甚至超过了光音的速度,一日一夜有十三亿意念的起灭。佛陀在禅定中观察到心念起伏生灭的状况,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利用这一呼一吸的办法好好把守意城,淡化烦恼,开发智慧。 我们在此修行,切莫空过时光,人生短暂,国土危脆,无法预知我们的生命会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结束。我们对这样重要的问题没有一点把握,一点信息都不了解,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这十三亿的念头起从何处起,灭向何处灭。我们只有在禅堂里静下心来,在数息用功的时候才知道妄想纷飞。知道自己妄想很多,这正是用功夫的好时节。就从这个地方下手,掌握方法,把断要津,安住当下,把守意城,这就是修行的起点。 第一个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经过了整整五天的训练,要回顾一下这几天的情况,看有没有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哪些习气毛病还需要克服,哪些包袱还需要丢掉,如此等等要认真思考一下,要改进的立刻改进,要扔掉的立刻扔掉,使我们在今后的几个禅七中轻装上阵,每天不断地有进步,有收获。 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2011年11月16日晚) 各位禅友: 打禅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也是很严肃的事,一天要坐十几个小时,身体不好的人很难坚持。你们这批年轻的出家人虽然在邢台玉泉寺曾参加过多次禅七,但还没有这种连续打几个禅七的经验,所以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也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固的道心。 常住为了成就大家,护法居士们为了成就大家,都付出了心力和财力,成就这一期一会,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当家师半个月以来一直山上山下忙个不停,忙着安装暖气,忙着为打七作种种准备工作。修建这个寺院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修行办道的清净道场。现在常住的比丘、沙弥和行者加起来有三十多人,如果这三十多人稳定下来,老祖寺安僧办道的初衷就能实现。我们长期生活在这里,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要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把寺院里所有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本份事。此次在改善生活和修行条件上下这么大的气力,就是想让大家能安心地在此学道、修道、证道。我已年近八十,还能活多少年不敢抱太大的奢望,年老的人就像风中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我也下了决心就在紫云山中送走残阳,不作第二种选择。希望我们这班人能相互成就,我在此陪伴各位修学,各位也在此陪伴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这千年古刹的宗风和道风重振起来。 各位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有第二念。我们出家舍家,来到佛家,这里就是各位的解脱之家和精神之家,也是发挥生命活力的家。你们要发长远心,这里将是你们成长的地方,是你们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地方,是你们成就道业、成就大众的地方。你们要从内心的深处发起大心,这里的历代祖师、所有的护法山神都在向你们微笑。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2005年10月份老祖寺举行奠基仪式后,连续三个晚上大放光明,其光就像探照灯的光柱一样直射云霄,五彩缤纷,每次持续约一小时以上。这是个祥瑞的征兆,意味着经过一千六百多年风风雨雨的这座道场,终于在今天国政昌明之际再次焕发青春。这种祥瑞对修道人来讲尽管都是空花泡影,但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我们不可执著这些祥瑞之相,也不可无视这些征兆。这说明紫云山的护法山神重新焕发了精神,睁开了眼睛,看到这个道场将会再次兴旺,看到有众多的菩萨将在此修道成道,将有众多的善男信女在这里培植福田、广种善根。 老祖寺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其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在深山老林中居然能够存在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历史上也出了好几位高僧。九十多年前太虚大师曾经到过此地,在当时的大悲阁吃了一餐午饭,饮了山上的梅泉水,喝了老祖山中的清茶,写了一首很长的诗,留下了他对老祖山的赞誉,留下了他对千年古刹的希望和寄托。清朝顺治皇帝的一位师父叫行森禅师,他在康熙年间曾在此住持五年,修复了山中的殿堂。从行森禅师留下的语录来看,顺治皇帝对行森禅师很仰慕,把他召入宫中多次问法。后来顺治皇帝就想出家为僧,并写下了著名的《顺治皇帝出家诗》,由于满朝文武不同意,无法实现出家的愿望,就恳求行森禅师为他剃发。迫于君王的命令,行森禅师只得将一代天子的头发剃掉,在宫中成了和尚。行森的师父玉琳国师知道此事后,就急忙赶入宫中,斥其大逆不道,竟敢为皇帝剃发,决定要将行森就地焚烧以谢罪君王。行森得到这个消息后连夜从宫中逃走,披星戴月来到黄梅紫云山中的老祖寺隐居下来,住持寺院达五年之久。顺治皇帝驾崩,行森的犯上之罪也就随之宣告了结,他就离开了老祖寺到浙江一个大寺院当方丈了。 本寺的开山祖师宝掌和尚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寿星,他从印度来到中国经历一千零七十二个寒暑,一生充满传奇,留下了许多故事。老祖寺大雄宝殿左侧宝掌画廊的巨幅瓷版壁画,反映了宝掌和尚在中国行化的部分事迹,很生动。还有行森禅师撰写的宝掌和尚生平行实,内容很丰富,是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宝掌和尚的资料。壁画和文章为我们了解本山开山祖师宝掌和尚提供了方便。宝掌以后的诸位住持,如有龙王护法的天王禅师、为皇帝剃发的行森国师等,也都是深富传奇的一代高僧。清朝咸丰年间这里还出了一位牛山和尚,其行迹和寒山、拾得有几分相似,也不知道他是何方人氏,就在紫云山中这个茅篷住几天,那个山洞住些日子,或是住在老祖寺,他不管住在哪里都要在墙壁上留下几首打油诗。《老祖寺志》上录有他的四十首诗,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解脱自在的禅者,是一位非常潇洒飘逸的诗人,是一位放浪形骸的隐者。牛山和尚很自负,他有诗云:“老僧诗别有诗才,三十三天滚下来;李杜无门摸帽子,皎然、灵一请提鞋。”他的生活很潇洒:“释迦老子子孙多,不在区区一个哥;迦叶师兄亲告过,放余崖下自支锅。”“那崖打坐这崖眠,听了松声又听泉;常笑风爷多礼数,花香直送到床前。”他也是一位不大入流的山野之士:“秦时寺院汉时房,破破衣裳破破床;感激开堂新长老,常将语录赐糊墙!”把“开堂新长老”的“语录”当作糊墙的壁纸,其傲岸之气跃然纸上。 老祖寺的历史和过去的辉煌,三天两夜也说不完。老祖寺的历代住持中,现已知的有两位禅师的语录被收入《大藏经》。这说明老祖寺不但是环境清净、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个高僧辈出、佛教文化底蕴积淀很深厚的道场。今天的老祖寺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深山之中,慢慢地已为世人所知,将来会变得更加兴旺和发达。在座的各位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在这山中古寺中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奉献自己的青春。历史上有无数的前辈,为传承佛教的文化慧命和如来的正法眼藏,前赴后继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你们今天来到佛门,剃度出家,就一定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承担祖师家业,负起弘法利生重任,就是你们的职责之所在。(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