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四期让佛教文化的主体精神融入当代人的心灵
 

让佛教文化的主体精神融入当代人的心灵

(2012年5月20日)

净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

两天来的学术研讨会,到此时此刻圆满地画了句号。各小组把研讨的情况作了交流,黄夏年先生对会议的研讨情况总结得非常好。

佛教虽然是一个宗教,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佛教的文化,是大家共享的一份资源。佛教文化有佛经教义本身的元素,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元素,以及表达方式,所以才能够形成佛教文化自身的特色。佛教文化,实际上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这是一份社会公有的财富。

当今,弘扬佛教文化和谐的理念,慈悲的理念,平等的理念,因果的理念,伦理的要求,特别具有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我本人作为一个出家人,年龄也到了八十岁,总还是想使佛教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为我们当代人心的净化、为社会和谐,尽一点点微薄之力。所以,这么多年,南北奔走,没有一天的时间闲下来。总是想要把佛教文化那些非常好的理念在今天能够发扬光大,把它落实在当代人的心灵当中、生活当中。

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文化,如果离开了生活的现实,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再好,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佛教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是一种群众的文化。

基于这种理念,在二十年前,我们提出了生活禅。生活禅就是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祖师禅、禅文化、禅精神、禅风采,使它能够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人的心灵和生活当中。我们人类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有生活;只要我们这个生命还存活,就有生活。生命用什么来表现?怎么知道生命的存在?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话:“生命是体,生活是用。体用不可须臾分离。”我个人也很认同老先生的这个见解。尽管和佛教的教义还有一点出入,但是,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生命和生活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义、思想、哲理,如果不能指导生活,仅仅是一种空谈,就没有生命力。这样的文化现象,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多例子,也有很多教训。

佛教从“戒定慧”三学来讲,就是对生活的规范,生活的净化,生活的提升。戒律,就是对生活的规范;禅定,就是对生活的净化;智慧,就是对生活的提升,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提升。生命的提升,就是生命的解脱;生活的净化,就是生命在存在的过程中,它的取向是什么;生活的规范,就是要使我们的生命能够沿着一条清净的、超脱的轨道,尽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能过解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此来体现一个佛弟子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社会。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佛教在现今的时节因缘中,怎样将禅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的生活、生命当中。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了使社会大众受益,提出了一些佛教味道不是很浓,佛教精神又很突出的有关生活禅的一系列理念。
任何一个时代,佛教要生存要发展,一定要和这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又不能丧失固有的主体精神,如果丧失了主体精神,佛教文化的内涵就不存在了。所以我说的生活禅,禅就是佛教的主体精神,用佛教的主体精神来净化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命。这么多年,自己在努力这样去做,也得到了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积极关注、积极探讨。

通过这两年河北、湖北一共四次学术研讨会,关于生活禅的文章,也有好几十篇,这对我个人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使我感到生活禅理念能够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同和响应,更坚定了传播生活禅的信念。我自己感觉到,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现代语言诠释,不仅没有脱离佛教的根本精神,而且是把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人生结合起来,更加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佛教所有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一智二悲。生活禅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佛教思想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让社会大众一看就知道,一听就明白,一想就能接受,总之,一个口号的提出要叫得响,记得住,做得到。生活禅的一些理念,基本上都通俗易懂,晓畅明白。生活禅在理论上来讲,就是要对佛教的一些基本的思想进行新的诠释。

在佛教的实践上,有诸多的法门。禅,是诸多法门当中的最根本的法门,特别是中国禅宗的禅,更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结合的产物。禅在哪落实呢?必须在生活中落实。一般来说,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修行。修行,究竟落实何处?我们往往把这个问题孤立起来,片面地理解。实际上,就要将修行贯彻于生活之中,使生活成为修行的土壤。如果不在生活中修行,一天二十四小时,究竟能有多少时间用在修行上呢?所以,我们吸收了当代佛教界前辈许多先进的思想,将佛教的修行定位在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上,这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两句话将佛教实践、佛教修行、佛教戒定慧的落实,进行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如果修行脱离了这个定位,片面地追求个人解脱,修行就会脱离生活现实,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责任,脱离人生日用,佛教就会失去其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

生活禅理念,用意在将个人的解脱和社会大众的净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佛教所说的弘法利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将生活禅的理念再一次提出,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请教,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以利生活禅理念的完善与提升。

昨天,我也讲到明年的河北会议和今年下半年的黄梅会议的有关事宜。明年的河北会议准备在邯郸召开,会议研讨的主题是:以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邺都佛教为中心。河北邺都的佛教,从北方来讲,实际上是佛教理论在中国奠基的时期。中国佛教理论的奠基人,佛图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佛图澄座下出了几个大弟子,经历了两三个朝代,佛教才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佛图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座下的道安及弟子慧远,还有当时的僧稠禅师等等,以邺都为中心,对当时已经译为华文的佛教经典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地梳理,使得我们对中国佛教的源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的上限就是西晋十六国,下限到隋为止了。因为隋取代北周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今年黄梅的会议定位在进一步挖掘东山法门这一禅系人物的历史和思想传承以及他们在当时对禅宗成立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比如说,五祖弘忍,他的重要弟子有十几位,一门出了五位国师,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罕见的。五祖的德行高尚,影响力很强大。在五祖底下出了南宗、北宗,一直影响到今天。在五祖下还出了像四川的宣什宗、净众宗这样一些禅系。我们开一次研讨会,比较集中地将这些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非常有必要。在湖北黄梅出了四祖、五祖、六祖,禅宗的三位大祖师。外国有学者说:“黄梅天下禅。”黄梅的人对这个概括,一方面感觉到很骄傲,一方面感觉到有些惶恐,我们究竟能不能够承担这个任务,黄梅的禅文化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份量,信心还不足。实际上,赵朴老生前就讲:“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所以我们进一步把黄梅东山禅系的影响,进行一次集中、系统、深入地梳理,非常有必要。在此邀请各位学者出席今年十一月份在黄梅召开的禅文化高峰论坛,出席明年在邯郸召开的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集中研讨以黄梅禅和邺都佛教为中心的学术议题。

非常感谢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感谢邢台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的重视;感谢各位义工对这次会议的投入、参与;感谢各媒体单位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和充分报道;感谢万峰大酒店的董事长、总经理、各位员工对会议提供的非常周到的服务。

总而言之,就像各位总结的那样,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这次会议有学术内涵、有学术水平,也有许多创见,各位学者的智慧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分享。至此,我们这次会议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本文为净慧老和尚在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