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2年度第三期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慧 |
辛卯年老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三) 净慧 |
【接上期】 七、照顾好生命当下的一呼一吸 (2011年11月14日晚养息香) 各位禅友: 今天已经是禅七第五天,大家都有一片投入的心,都坐得很稳,基本上没有翻腿子的现象。有一个好环境就会有一份好心情,就能与道相应,禅修的环境不能太复杂,人员不能太复杂,参加禅七的人员越简单越好,简单了一切都好进行,复杂本身就是对禅修的一种干扰。 这几天讲了一些用功方法,希望大家能按照这些方法去练习。我们行香不要太快,速度太快与观呼吸的方法不相应。大家要跟好圈子不要乱转,要表现出禅者行云流水、轻松自在的风度,一切都很淡定,一切都很放松。我们身体要放松,心情要放松,念头要放松,放松了就能安然地坐下来,不放松就会有很多焦虑。既来之则安之,出家众要安下心来,在家众也要安下心来,不管参加几个禅七,在此期间少打电话,少和外界联系,把事务都放下来。一年到头也只有这几天才能管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管理一下自己的思想,管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我们平常都在想外面的事,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而禅七期间过去的事不要想,未来的事也不要想,一心安住在当下,照顾当下这一念,照顾生命当下的这一呼一吸。 我们的六根之所以能活动,就是因为有呼吸,呼吸属于火大与风大,呼吸是身体内外气体之间的交流,带动着体内的地大和水大。因此保持禅堂空气干净新鲜就显得非常重要,禅堂内坐禅的人不宜太多,有传染病的人不适宜参加禅修,防止病菌通过呼吸交流引起疾病的感染,这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我们观呼吸就是内四大与外四大沟通的过程,在一呼一吸中体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形成一股微细的气流,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流动。如果呼出去是浊气,吸进来还是浊气,就会对身体不利,只有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才有利于身体健康。每人都在呼都在吸,呼吸的都是彼此内外交换过的气流,只要有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就会影响他人,保护自己的健康就是在保护大家的健康。这件事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影响集体禅修的效果。请感冒的人和有传染病的人都不要参加,我们每个人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要保护他人的身体健康,安装暖气就是为了大家不感冒,能在此安心禅修。 我们在用功时一定要注意,呼出去、吸进来都不要使劲,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地呼出吸入。有修禅经验的人在呼出吸入之间还有一个住息的阶段,这个阶段很短暂不易发现,一般的人呼出后马上吸进来,只有对观呼吸的方法有些经验的人才能觉察。如果能在呼出吸入之间保持一点距离,我们的呼吸就会慢慢地缓下来,慢慢地由粗变细,由有声音变得没有声音,由风喘气变成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的微细息相。打坐时一定要注意坐姿,一定要保持腰板自然挺直,前不倾后不靠,左不歪右不斜。有人在背后放块垫子,往后一靠眼一闭就睡着了,虽图一时的舒服,却犯了坐禅的大忌。背部靠墙的地方血脉会受阻,最易引起禅病,时间长了就会有腰疼背痛、气血不通等种种毛病。开始坐禅是很辛苦的,这很自然,只要度过这个阶段就会苦尽甘来。 坐禅一定要打起精神来,不要昏沉睡觉。我们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并不紧张,一天十支香才十个小时。真正打禅七都是三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才休息,没有午休,药石后也没有休息,时间安排得很紧张。这里考虑到大多数是初发心的人,没有禅修经验,时间就安排得相对宽松一点,无非是想引导大家对修禅产生兴趣,不要有畏难情绪,能轻松自在地进入禅修法门。这只是一期的方便,如果能体谅常住的安排,认真地投入禅修状态,利用有限的时间照顾好当下一念,修行还是会有效果的。如果在这样轻松的状态下放逸自己,那就有负于常住的一片苦心了。 修行不要紧张,念头不要紧张,妄想生起也不要紧张,不要有意识地去压制它,去追剿它,妄想起来了不要理它就好了。瞥然一念生起不要理它,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起相续心,不要让妄想持续不断地在心头盘旋,要时时有觉知,时时有观照,时时保持专注、清明、绵密的状态。四祖大师讲修禅要“守一不移”,“守一”就是“专注、清明”,“不移”就是“绵密”,只有“守一不移”才能有禅定现前的希望。对所修的法门要守一不移,今天换一个方法,明天换一个方法,就不能与禅定相应。 安住当下,让心念安住在一呼一吸上,观察自己的呼吸,看呼吸处于什么状态,看意念能不能与呼吸同步,能不能做到念依于息,呼出去清清楚楚,吸进来明明白白。这种清明的觉照就像点在心头的一盏灯,让这盏心灯发出永恒的光芒,照亮我们念头的起灭之处,照亮烦恼的起灭之处。让那些当生即灭的念头都孤立起来,好的念头也好,坏的念头也罢,除了呼吸以外的一切念头都不要保留,都不要追究,都不要让它停留在心中,内心空空无有一物,如同六祖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能如是观照,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不能如是观照,就按照神秀大师的教诫修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观呼吸这个清明之念,就像一面光芒四射的宝镜,妄想杂念就是尘埃,要及时拂去尘埃,不要让它留在镜面上,让镜面永远保持明亮。安住当下一念,不追不续,时时如此,刻刻如此,心心念念如此,我们的功夫久而久之就会成熟。 八、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2011年11月14日末后香) 各位禅友: 参禅本来是一种个体活动,集体参禅的制度建立得较晚,即使是当年四祖大师聚众五百人,也没有设立禅堂。五百人都是独自用功,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再单独去请教老师,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能够以心相印,得到老师的印证,就算开悟了。开悟以后还要云水参方,古时国内有很多指导禅修的禅师,一位禅者往往要向几十位老师请教,能得到几十位禅师的印证,其功夫和见地才算过关。我们读过赵州和尚、临济禅师的语录,还有《六祖坛经》等古德的法语,学人与老师往往都是在电光石火般的刹那间心心相印,才能得到一位明眼善知识的印可。 到了宋代禅师的语录里才有修建僧堂之说。僧堂就是禅堂,《百丈清规》里记载禅宗寺院的建立是别立禅居,不设佛殿,只设法堂,大众都在僧堂里生活,僧堂就是一个集体宿舍,吃饭睡觉都在一个地方。日本禅宗某些寺院仍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他们仍沿用中国宋代的禅寺传统,保留僧堂,成为云水僧人集中居住修禅的地方。我参观过日本几个禅宗寺院的僧堂,大的可住五六十人,小的也能住二三十人,都是通铺,《百丈清规》里称作长连床,也就是中国近代禅堂里的广单。我们现在的寺院都是一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古时乃至明清时代丛林的僧人都是住广单,出家人在丛林里要单独住一间寮房,必须是在常住服务十几年才有此资格。 在我的印象中,我是第一次在柏林寺建禅堂时就把广单和禅堂分开,做了这件既好又不好的事情。说它好是改善了住禅堂人的生活条件,说它不好是因为改变了禅堂的老传统。传统的禅堂除去座位和两边广单,剩下的空间就很小,由于空间太小了,诸方规矩严的禅堂,只允许住禅堂的人在此打坐。现在国内能为居士提供坐禅共修的寺院并不多,大多都集中在南北几个大的寺院,造成人员的复杂,指导禅修的不易,管理禅堂的困难,也降低了禅七的质量。参加禅七的人大多数都从未接触过禅修,有的是为了好奇,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修行,都尝试着来打禅七,实际上初学者很难适应。我在河北柏林寺主持过十几年的禅七,有许多老居士是从第一届禅七开始就没有间断过,我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年年坚持参加,在打禅七中得到了修禅的喜悦和好处,坐下来稳稳当当一动也不动,都成了老参,功夫就比较容易相应。 在古代的丛林,住持经常要上堂说法,当然古时的“上堂”不同于今天的“斋僧上堂”说法,古时长老每月上堂大约有六次。长老登上法座后要向参学者提出一个问题,或提起一个公案,问学人会不会,若有会的就站出来答话。为了使学人能契入禅机,长老往往会采取棒喝、拳打、脚踢等方式。老师一棒子打下去,学人如果真的会了,也会接下棒子朝老师打过去,师徒会心一笑,便是心心相印了。长老有时提出问题考验学人,学人真能悟其来龙去脉,老师在法座上大喝一声,学人也回喝一声,老师再喝一声,学人再还一声,如此三两回合,老师考证学人不是瞎子,法眼已开,就给予印证。每次上堂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若能有一人悟入以心印心,就算是非常成功;如果还有很多人不能悟入,就要下去好好参悟,下次上堂时接着再提同样的问题考问。后人归纳古代祖师流传下来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则,实际上公案的总量远远超过此数。古人提得最多的公案就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学人自己?”“如何是佛?”“如何是心?”“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等等,如果用思量分别去找答案,开悟的人一听就知道没有入门,用思量卜度找答案,根本没有摸着禅的边。 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各位一听可能会很迷惑,所答非所问,要知道“庭前柏树子”可是千百年来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公案。现在日本仍然保留着参公案的传统,禅师要想得到印可,必须要参破“庭前柏树子”之类的近五百个公案。五百个公案参透了,老师方许你成为入室弟子。今年我到德国主持了一个为期四天的禅修活动,共六十多人参加,这些人都跟随指导禅修的雅戈尔老师学习过二十年,都参过五百个公案,都是在德国各个禅堂负责指导禅修的老师。他们当中很少有人懂中文,却要参中国禅宗历史上的五百个公案,可以想象其难度之大,用心之苦。这些外国人真是不简单,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为了要找到生命的答案,就按照老师教导的方法,一个公案一个公案地参了二十年,得到了老师的印可,才出来指导禅修。 今天,禅在西方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有着与其他宗教不共的强大吸引力。现在“欧共体”几个国家大约有三千多个禅堂。禅堂大小不一,有的禅堂可容纳二三十人,也有容纳一百多人的禅堂,参禅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禅修的程度选择适合的环境和老师。过去禅风从中国漂洋过海传到日本,上个世纪又从日本乘飞机传到欧美国家,现在则通过网络将禅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位一行禅师在法国弘扬禅宗,他是越南人,用英文写了几十本关于禅的书,在欧美各国成为畅销书,被西方人推为当代的精神领袖。西方科技文明是年轻的,东方智慧文明是古老的。古老的文明有着深厚的基础,有着丰富的积累。有积累就有深度,就有广度,吸引着西方人向东方求取古老的智慧。 我们这一堂有很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还有几位高学历的青年出家人。我想奉劝各位安下心来,好好在禅宗一法上用功,死下心来解决自己安身立命的问题,然后用原来所学的文化知识来弘扬禅文化,再来帮助他人安身立命。我们不要做第二件事,就只做这一件事,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再来帮助别人解决这个生命中最大的问题。我们的科学、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还是相当空虚,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生命的问题都还没有答案。我们学禅就是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座的每一位都要立下远大志向,要找到现代人尚未找到的答案。我们佛法的优势,禅的优势,就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都是次要的。希望各位都能明白,我们今天所走的这条路,所选择的这个方向,是最最正确的方向,最最光明的一条路。
(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