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一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接上期】

与之相关联,人们对“修行”概念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能从心性的角度来理解修行的含义,不明白修行的真实意义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片面地将“念诵”等常见的修行形式当作修行的全部。由于离开了心性这个大本,所以修行很容易落入形式化或者走上心外求法的歧途。

二是狭隘地将修行场所和修行内容局限在寺院里,局限在佛堂禅堂里,局限在诵经、念佛、打坐、拜忏等形式上,将修行与日常生活打成两截,最后将修行变成了逃避现实人生、推卸社会责任的一种幌子。

实际上,修行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脱离现实生活,而是要改变我们固有的心态,用一种与世俗不同的全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这种生活理念、态度和方式,比世俗的生活理念、态度和方式,要更健康,更积极,更智慧,更富有人性、包容、平等、清净的特质,更具有可持久性。换言之,对于一个懂得“修行”之真义的人来说,生活就是道场,生活的内容就是他修行的对境。

六祖大师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子告诉我们,宗门中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与现实生活一体化,要把修行当作一种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履行。这是宗门关于“修行”之见地最为殊胜的地方。禅宗历代祖师的开示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请看下面的几则公案——

1、僧问赵州:“如何是道场?”赵州云:“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2、崇信禅师问天皇道悟和尚:“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道悟和尚道:“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崇信禅师问:“何处指示?”道悟和尚道:“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禅师不明其意,低头良久。道悟和尚道:“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崇信禅师言下大悟。

3、越州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法嗣。源律师问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鉴于不少信众对“修行”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落入误区,净慧老和尚早在1990年就特地提出“生活禅”这一概念,意在彰显修行与现实生活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修行是一种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后来在实践中,他把生活禅的修行大纲概括为四句话,并对每一句话又分别作了细化。这四句话是: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具体内容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具体内容是“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乐有情在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具体内容是“正信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具体内容是“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以及“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净慧老和尚关于生活禅的这四句大纲,有力地澄清了人们关于“修行”概念的种种不到位的理解乃至误解,还原了“修行”的真实面目,不仅充分地继承了祖师禅的精神特色,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纠偏之时代意义。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