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2年度第一期禅宗之悟与修
 

禅宗之悟与修

陈兵

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磨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

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然后即从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融成一片,此证悟也。

憨山所说的解悟,指通过研读经论对真如、心性的理解,即天台宗所谓“开圆解”;证悟则指通过参究而从离念心体的切实体验所得的悟,包括了宗密所言解悟和证悟。

唐宋禅宗界曾有过“黄龙三关”、“兜率悦三关”等公案。明清以来,禅宗门中将参悟的进程规范化为破“三关”:一般说前后际断、见自心性为初关“破本参”;“大死大活”、心境不二、色空无碍为破“重关”;拂除悟迹、无碍自在为破“末后牢关”。多说破重关方为真悟,也有认为破初关即见性及认为破末后牢关方见性的,又有“一簇破三关,犹为箭后路”,谓三观可一下顿破、顿破亦非圆满见性者,有认见性只有一次,无所谓三关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太虚《曹溪禅之新击节》说:

破本参,即刹那间透露一下而已,所以还要破重关,即把所悟到的作本钱,凭自己悟到的作为修习上的根本,由此伏断无始的虚妄习气。了知修行不离本觉,本觉不离修行,则不滞悟境而透出重关了。工夫进步,用到修悟相应一致,无功可用,所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透末后牢关了。

其《中国佛学》说:破本参(悟阿赖耶识)而不知有重关(悟心无性)须破,则易落于天然外道;破重关而不知透末后牢关(悟无性心源含融万法),亦易安于小乘涅槃。必须透过三关,始可真实到达佛祖的境界。这种说法较为实际,为明清以来多数禅门大德所认同。

太虚《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又以七觉支(七菩提分法)配参禅三关:精研一切知解,一丝不挂,点埃不着的深参力究,如择法觉分;专注不懈,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谓“见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如精进觉分;至依正浑融,内外一如,忽得心空境寂,生大欢喜,即是喜觉分,亦即三关之初破本参;断除与舍离烦恼习气,明真息妄,止恶行善,如除、舍二觉分,即是破重关;能观智与所观境冥合不二,打成一片,此心更无走作,似古井不波,即成定觉分;由此定觉无间,念念定慧均等,便是念觉分,到此念念与觉体相应,引生无分别智,方是真证平等真如的真觉,当属破重关境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所双亡,心境俱寂,与清净法界平等法身如如相应,便为豁破末后牢关。修此七觉支分,正是由四加行位入于真见道位的进程,“所以修七觉分法由加行智入根本智,亲证一真,比之禅宗行者的直透三关,正是相同”。

《宗范》认为,各人悟修的情况容有种种不同,有大悟一二十番者,有二三番彻悟者,也有四五六七番才圆悟者,似不必概定三关为程序。这种说法大概比较合理。

关于悟修,禅门中一般多根据《坛经》,自信“顿悟成佛”、“一悟即至佛地”,然《楞伽经》卷一明言清净心地、成佛乃渐修:

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的众生又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高境界”,如明镜顿现色像,似有利根者可以顿悟的意味。《楞严经》卷十云:“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实际上,南禅也倾向于顿悟渐修。惠能有偈云:“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沩山灵禅师说,初学者依因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渐修以“净除现业流识”,顿悟仅仅是“出尘阶渐”,并非真的成了佛。禅宗史籍上颇多悟后渐修的例子,如惠能得衣钵后隐于猎人队中潜修16年;赵州从和尚悟后80高龄犹行脚参访;云门文偃南北参访17年,才“心猿罢跳,意马休驰”;香林澄远40年始得打成一片;南泉普愿49年尚有时走作(忘失心性);高峰悟后苦修5年,雪岩祖钦悟后修10年,达醒睡一如;无闻思禅师参究20年身心脱落开悟,但微细隐秘妄想未除,再修15年才完全颖脱等等。圆悟克勤禅师云:“悟则刹那,履践工夫,须资长远。”喻如初生鹁鸠,经久羽毛丰满,才能高飞远举。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根据根器因缘的不同,分顿渐悟修为四类:一渐修顿悟,喻如伐木,片片渐斫,一时顿倒;又如步步渐行,一时顿到。二渐修渐悟,喻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渐远。三顿修渐悟,喻如学射,箭箭皆瞄准靶子,而日久方百发百中。四顿悟顿修,喻如斩一捆丝,万条顿断,此唯上上利根,甚为罕见。四种情况,都是就今生而言,“若远推宿世,则唯渐无顿,今见顿者,已是多生渐熏而发现也”。

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体论》认为:依通常教理,无论如何的顿悟,都是由渐修而来。依禅宗的主张,就悟生佛平等的本有佛性而言,是不论凡圣渐次的。为普遍向一般人开示,强调只要有善知识的善巧指导,学者的恳切参究,无论何人皆可以顿悟,不必要由渐修,这才显示出禅宗顿门的特点。因为是本有的,一刹那相应当下便是,不落阶位,不落功勋。

关于悟后之修,达磨二入中的行入,所修有四种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前三种行皆可摄于第四称法行,称法行,谓以与真如法性相应的清净心、无所住心修菩萨六度行,“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按大乘教义和达磨行入之旨,悟后修行,不仅须渐除自心烦恼习气,而且要积极走入社会生活中、众生中去修利他度人之菩萨行,圆满福慧,方能圆满见性。《梦游集》卷五〈示段幻然给谏请益〉云:

纵能悟彻法界,若不学善财修习普贤大行,终是不免堕落空见外道,可不惧哉!

太虚《曹溪禅之新击节》说:顿悟之后,又分两途:一、顿悟顿修,直由此顿悟妙慧念念现前,更不立渐次。二、顿悟渐修,令无始习气伏除。其《教观诠要》指出:禅宗入手功夫简直了捷,亦无非导人自悟此当体无生空寂之心性耳,若根器稍劣者,便死于此,只是随缘消旧业,不造新殃,冷湫湫地作个自了汉而已。而根器猛利者,复于此无生空寂之心性中,明见具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与虚空、法界、诸佛等,即运无缘大慈,起同体大悲,不般涅槃,不求净土,于三界六道之中出入无间,慈悲无尽。如所谓若不上天堂即便入地狱者,则以进入别圆贤圣之位,而与佛菩萨不思议境界相邻矣。

笔者以为:法界、真心的全体,应分为体、相、用三面,顿悟见性,一般只是现量见法界、真心之体,得证知诸法空性的自然智、一切智,禅宗人所谓悟涅槃妙心,保任不失,可以证得涅槃,了却个人生死,乃至彻悟法界之理。但圆满见性,须更圆满真心的相、用,必须在与众生的关系中渐修六度万行,圆满福慧,至成佛位,才得如《涅槃经》所言“如昼见色”般明见佛性而了了无碍。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