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六期北鱼辑录《大事因缘 》
 

大事因缘

北鱼辑录

在法华会上,佛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舍利弗言,“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佛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舍利弗言,“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舍利弗如此殷勤三请,世尊方为演说第一稀有难解之法。

在《妙法莲华经》中: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

历代高僧大德对这段经文有很多种解说,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智者大师的解说,明白阐述了四个修行层次:一、佛说,我听;二、佛示,我见;三、以见证听;四、以智照体。正如佛在《解深密经》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解深密经》卷一)佛陀在这里要传递给众生的并非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知识、学问、理论、观念。佛陀所说“胜义”,“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因此,不但需要宣说,还要显现开解、施设照了。

佛陀要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为何义呢?

在《涅槃经》中佛说:

我于往昔告舍利弗,一切世间,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所不知、不见、不觉。唯有如来悉知、见、觉,及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若诸世间所知、见、觉,我与菩萨亦知、见、觉。世间众生之所不知、不见、不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世间众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舍利弗,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我知、见、觉。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当知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涅槃经》卷十七)

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涅槃经》卷十七)

佛菩萨与凡夫的区别就在“知、见、觉佛性”与“不知、不见、不觉佛性”。

佛陀还说:

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谓佛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涅槃经》卷九)

显然佛陀所说“一大事因缘”,即是要众生由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转变为知、见、觉佛性。佛陀要众生开、示、悟、入的甚深秘藏,即是佛性、觉性,即是大乘真实义。

一、开佛知见,即开演佛性之义理。

佛陀以种种譬喻广开言教、随宜说法,但是对众生难于理解的觉性、佛性却常常不予演说。佛陀不说此法,一是怕有人疑惑不信,又怕有人迷惑错解。

在《楞严经》中佛说: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楞严经》卷五)

觉性、佛性,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弃之,不可取之,不可为虚,不可为实,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此法甚深微妙,说者难说,解者难解。

在《楞严经》中: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楞严经》卷二)

佛陀说法,如以手指月,一字一句皆有真义所指。但是,众生学法只能接过语言文字,其中真义不可外求,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印证。若以缘心外求,“此法亦缘”,只有心心相通,才可心心相映。

二、示佛知见,即以功用显示实体,以相貌显示真义。

实相非相,实体非体。觉性、佛性本来无形、无相,不可示之于人。示者只能以相示义,受者只能以相知义。此乃相貌见。

在《涅槃经》中佛说:

云何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实不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见空中鹤,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如见花叶,便言见根。虽不见根,亦非虚妄。(《涅槃经》卷十七)

如佛所说,“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涅槃经》卷十七)因此,示者可以将体显于用,受者可以从用知其体。

三、悟佛知见,即以实证理,即亲见自己的觉性。

所谓“觉悟”,应为“悟觉”,应为证悟觉性。因为觉性不可以从外求,不可以从外见。每个人只能自己见到自己本具之宝觉。所谓“明心见性”,应为“自内所证”。此乃了了见。

在《涅槃经》中佛说:

云何了了见?如眼见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静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涅槃经》卷十七)

其实所谓“如眼见色”,也只是比喻,因为宝觉实相非是肉眼可见。

在《佛说宝雨经》中:

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实义?”佛言:“善男子,所谓不虚妄是实义。”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虚妄?”佛言:“善男子,所谓真如是不虚妄,无别异也。”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何以故?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离诸入出,无有计度。非计所行,无相离相。非诸愚夫所行之处,远离一切诸魔境界,及以一切烦恼境界。非识所行,住无所住。自性寂静,超过众圣智之所入。由是因缘,自内所证。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灭坏。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善男子,为利益故,是诸菩萨勇猛修行无量苦行,证此法性。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善男子,如是名为真如,亦名实际,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种智,名不思议界,亦名不二界。”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于此法中现证?云何自内所证?”佛言:“善男子,应以出世间般若,自内所证。”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般若现证,即是自内证耶?”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实观见法身,为内证也。”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如是证法为内证乎?”佛言:“不也。终不但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内证也。……譬如有人食美果已,于未食人前赞叹其果香味具足。于意云何?彼未食人能得内证,知其味不?”“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彼亦如是。汝于此喻应如是知,非唯闻思即能证得自内所证。”(《佛说宝雨经》卷六)

所谓“实证”、“自内所证”,乃是“般若如实观见法身”,乃是般若智慧如实观见无形、无相的佛性、觉性之实义。

四、入佛知见道,即“灭尘合觉”,即“入清净觉”。

在《楞严经》中佛说: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楞严经》卷四)

在《圆觉经》中佛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圆觉经》卷下)

所谓“入佛知见道”,即是以觉入觉,以始觉入本觉。《圆觉经》所说以“觉”入“清净觉”,就是《楞严经》所说“灭尘合觉”,就是“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也就是“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

知、见、觉,本是同一佛性的不同功能。知、见、觉即是佛,佛即是知、见、觉。所谓“知、见、觉佛性”,乃是知佛性,见佛性,觉佛性。乃是佛智照见佛体。乃是知知其自体,见见其自体,觉觉其自体。乃是知在而无所知,见在而无所见,觉在而无所觉。乃是自知、自见、自觉。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完整地说明了众生学习佛法、明心见性、以实证理、融入圆觉的整个修证过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