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六期明海《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三)》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三)

(2010年7月25日)

明海

【接上期】

关于五戒,是不是我也跟你们讲一讲,讲讲以后我们再说这个仪式。

佛教,刚刚我说了它非常民主,我们读佛经,可以从那里还原释迦牟尼佛的人格。我是这么学佛的—我读佛经不光是看佛说了什么,我还努力地还原佛的人格特征,然后模仿。你看他跟信徒们讨论问题都是这样的,他有时候会问: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认为这样可以吗?佛的教育方式不是领导型的,而是开放式的、商量的语气。在佛教的记录中,佛教育人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有一个女人,她的儿子很小就死了,她不能接受,舍不得埋掉他,精神快失常了。她去找佛,请佛把她的儿子救活。你们说佛会怎么反应?佛并没有把手放在小孩头上摸一摸……然后活了,没有。佛说,你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去问,找一家没有死过人的,从他那里讨点芥末回来我就有办法。这个女人就抱着儿子的尸体挨家挨户去问,“你家死过人吗?”人家说最近没有,但以前死过;再问下一户:“你家死过人吗?”“死过。”她问了一遍,发现这个村子里没有哪一家没有死过人。她就明白了,死亡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有的人老年死,有的人小时死,有的人生病死,有的人寿终正寝。于是她回到佛那里,说我明白了。佛的教育就是这样,没有从上到下,简单处理。因此,三皈依是自觉自愿的,受五戒也是自觉自愿的,不勉强。而且五戒可以全部受,可以部分受,可以受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你们看这是多么民主啊!

五戒的内容,简单地讲,第一条不杀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谨,就像行为科学,它可以分析,但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比如什么是不杀生?它会在行为环节上,做一种细的剖析,不能模糊。不杀生,第一,所面对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为有时面对的不知道是人,搞错了;第三就是有杀心,希望对方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断了。要是这五个条件都具备,就是杀人。这是杀生的根本。

这五个条件有时候会有变化,比如面对的不是人而是动物,那就轻了。在戒律里面叫做可悔,就轻一些。假如面对的是人,但以为是木头呢,用刀砍了一下,这叫误杀,不构成杀生。而面对的是人,但没有杀心,比如医院的外科医生,知道这是人,然后还用了工具—(手术)刀,虽然病人死了,他没有杀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结果没办法,这也不构成杀生。首要是不杀人,其次是不杀害动物,爱护生命,培养慈悲心。

第二不偷盗。首先偷盗面对的是财物,有主人的东西;第二知道它有主人;第三有盗心,这一点很重要;第四让这个东西发生位移,位移是现在的词,在戒律里面叫“离本处”,离开它原来的地方了。你说你拿了别人的东西但没拿回家,在路上扔了,离开原位了,也算。还有人说我偷了,但放在寺院里供养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让物离开了它原来的地方,你干什么不管。你说我是要做慈善,这个也不管,你还是偷。所以戒律非常严谨,非常有意思。可惜你们不能出家,你们要出家了,研究这个戒律非常有意思。有主人的东西指什么?钱财啊,有价值的杯子,衣服,这些都是。当然现在社会上有新情况,电脑上的数据、密码,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冠名权,一个产品的商标,都算。注意,在盗戒里涉及到物的价值,物的价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当这个物的价值达到了国家司法过问的程度就构成了严重的盗,比这个少,就是轻的。依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如果所偷东西的价值达到了六百元,警察会来抓你,也构成了根本的盗戒。六百元以下,就是轻的。不过盗的情况复杂,戒律里面也有专门讨论。比如说在美国不值六百元,拿到中国就值六百元了,那就按美国的价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问,我要把六百元分六次偷呢?都是戒律中讨论过的问题,挺搞笑的吧?六百元六个人去偷呢?每个人都犯盗罪。不会因为把这个盗分成六分,就变轻了。

盗的形态非常之多,比如说一块地,地我拿不走,但是我把地标移动了,这也算发生位移,也是盗;或者我诈骗你,我跟你签协议,东西没有移动,但在签协议的那一刹那,签下来就构成了盗罪;还有的时候,有人在水上放了个东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盗;还有的是你们同屋有个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想偷,但怕主人马上到了,又没敢偷,只把他的衣服弄了个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盗;但如果是你们在一个屋里,关系很好,你把东西拿去用了没打招呼,算不算盗呢?不算,作亲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师父跟徒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觉得关系很好—亲厚想;还有是关系很亲密,很厚道,他的东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还给他,暂用一下,这个也不算;还有的以为是别人丢的呢,以为是别人不要的,作粪扫想,粪,就是指垃圾。这些都不算。

大家注意,在杀生的戒律里,自杀也属于犯杀戒,安乐死也属于犯杀戒,所以一定注意。特别是对父母,千万不要施行安乐死,这是个误区。盗戒里面,包括盗财物,还包括盗人,比如拐卖妇女儿童,盗牲口,也是。

第三,不邪淫。邪淫是指身体在性关系上的一种秩序。凡是和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两性关系就是邪淫。有的人问,谈恋爱亲吻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中没有结婚就住到一起,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是个不很健康的习惯。邪淫这一条非常重要,你不犯这一条,遵守好这一条,会让你的家庭生活稳定、清净,会减少很多麻烦。性关系紊乱,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多青少年犯罪跟这个也有关系,跟家庭、父母这方面的无序有关;对个人来说,它也会影响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成就。打比方讲,人一生的个人成就有一种势能,一种动能,一种储蓄的能量,把它落实到事业上,就成为社会地位、名誉等等。如果在两性关系上混乱,就把那种人生的势能泻掉了,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你们可以看看。这往往是现代人不理解的,认为就是生理的一个活动,怎么就那么严重?这里有个故事,过去有个人到京城去考科举,在路上的时候住店,住店之后去逛街,街上有相面的,他过去一看,相面的说你能考上状元。后来他回到旅店,遇到一个女孩子,他就调戏那个女孩子;后来再上街,又碰见那个看相的,那人说,这回完了,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下状元考不上了。很奇怪,就是这么一件事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了重大影响。当然也有许多人由于在这一点上非常有原则,而获得成就。因此现代的人要深深体会这一点。《寿康宝鉴》这本书好像流通处就有,希望你们买来看一下。

未来如果你们成家结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板,他很有成就,但他有钱之后心就花了,瞧不起原来的老婆,离婚了。很多人在发生这种情况以后,他的事业突然垮掉了,很奇怪。其实一个人的成就是多种因缘和合而成,而有的人认识不到,忘乎所以。所以这第三条戒,我觉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想未来的家庭生活稳定幸福,就要认真地持这条戒。

第四条叫不妄语。不妄语这条戒最严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诚实。比如说我没有神通但我说有神通,我不是圣人但说我是圣人,佛教很重视这个,这叫大妄语。其实这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现在社会所讨论的,在信仰上误导别人。这个罪很大,像李洪志这样的,他说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佛教很重视这些。我曾经也有疑问: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反而为了钱财、为了名誉去骗别人倒比这个在修行上的不诚实还轻一点,不理解。后来我体会到,在修行上不诚实,对别人造成误导,会葬送别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怜,他们自焚,自杀,在社会上跟周围的人群不和谐,他们精神封闭,内心封闭。我们就懂了,原来在信仰上误导别人那么严重。大妄语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语了。

第五,不饮酒,包括不吸毒。因为酒精和毒品伤害我们的理智。当我们的理智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杀盗淫妄都可能做。

在这五条戒里面,不饮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挡的遮,什么意思呢?饮酒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它伤害了我们的理智以后,会让其他的错误有条件表现出来,做出来,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条戒叫性戒,意思是这四条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错。因此,性戒要严重一点。这就是五戒的简单内容。

关于五戒,我们现代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第一个误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说我做了就得受惩罚,那叫禁忌,不对,这不是禁忌。五戒简单地讲,它是五条行为规范。注意,是行为规范,说是行为,但包括语言。第二个,有的人认为戒律让我们不自由。恰恰相反,戒律给我们自由。为什么?正如所有道路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车道的指示线,路边还有栏杆。所以,有戒律的保护,我们在这个规范之内就可以自由行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规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恰恰就不自由,因为你的行为失去自由。

我曾经打过比方:我们开车在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没什么规矩,没有“限速”,没有“靠右行”,也没有“不许掉头,单行道”等等,乡间小道没有那么多规矩。

如果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走,“快车道”,“不许掉头”,“这里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大家说规矩多吗?但是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想在乡间小路走快试试看!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人生的路也是一样,有道德规范,有戒律的帮助,我们可以走得更快,而不是走得更慢!文殊阁那边有个互动专栏,专栏上有句话是我写的。因为有一个营员在上面写:“怎样做一个好的俗人?”就是说,我不想出家,但是想做个好的俗人。这问题问得很好。我就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说:“在持好五戒的基础上,尽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说,在五戒的保护下,你可以尽情地享受人生。他还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标来说。你要唱歌就尽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理直气壮。有麻烦降临到你身上,你可以不服气:“凭什么!”但假如你犯了的话,你心就虚了,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所以五戒给我们自由。

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它叫“学处”,它是训练方法,这就很微妙。戒,是行为训练,是一种修行。持戒的人会经常观照自己的行为,观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杀生?这个环境会不会让我说假话?会不会让我也偷东西?所以持戒的人,他的观照力会很强,他的定力会增加。在持戒的过程中,兴许他也会有小小的违犯,然后他不断地纠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个老师,让你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观,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有自省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修为。我们说每天晚上要自省,但在持戒的人那里,光晚上自省是不够的—白天已经把这个事办了,晚上还自省,那你就只有后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观照自己。有的人也许说,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观照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刚开始也许有点勉强,而一旦把观照的能力开发出来,你就会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会犯规。这就恰恰如同一个舞剑的人,很锋利的剑在他手上舞着,唰、唰、唰,我们看了真危险,但他没事,在他那里没有任何问题。

戒律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训练班,戒律还是我们的铠甲。铠甲,就是古代上阵打仗时要穿铠甲保护自己。在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很多人群,很多环境,很多事情,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不能把持,然后迷失在那里。戒律保护了我们。你们现在在学校,还是蛮安全的,当你们走向社会,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吸毒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喜欢偷东西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习惯的人呢?我们迷失自己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你一向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会远离,你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感觉,在事情萌动的时候,你感觉不对,就会远离他们,实际也就保护了你啊!这个世界充满了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鬼呀。我们今天讲的鬼,你以为是什么?鬼是青面獠牙的吗?鬼就在那赌场上,鬼就在有些娱乐场所里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阴谋策划之中。所以戒律会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清净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就让我们总是跟清净的人往来。我们周围都是清净的人,都是善人,我们就会感应。一旦你学佛,你就会感应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皈依以后怎么到处都碰见学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实你想想,都在,你没发现而已。这是关于对戒律的认识。那么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时候,我问“能持否?”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你就不说话。你愿意接受,你就说“能持”,不愿意接受,你不表态。很简单。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说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说,师父让我不接受,我就可以去做。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接受了那一条,比如说不杀生,当你不杀生的时候,你就不仅仅简单是一个不杀生的正人君子,你还是一个遵守了释迦牟尼佛不杀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不杀生的这种状态,多了一层意义。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杀生,就只是一个世间不杀生的善人,还没有一个佛教修持上的意义。当然反过来,如果你受了不杀生的戒,你还去杀生,那就多了一层意义,你违背了你的诺言。因此,受了戒的人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不过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认为,等我都做到了我再受,都做到了你就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会有犯的,一定会有反反复复地矫正,不断地矫正,不断地观照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三皈五戒。

下面就是皈依仪式了,再给几分钟提问题。

营员:感谢大和尚智慧幽默的讲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佛陀是生命的大觉悟者,已经成佛,又是大医王,那为什么佛陀只活了八十多年就也去了呢?他为什么不会一直活到现在?我们任何人只要想听佛陀开示,搭一班航班就可以直接去印度找他了,那多好。谢谢大和尚开示。

明海大和尚:哎呀,我也是这么想的。但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则、规律。所以他受胎来人间,受胎之身嘛,如同你我一样。我相信,佛现在要在我们身边,我们握他的手,也跟我们的手一样是热的,不会奇奇怪怪的。如果是奇怪的话,我们就没信心了,我们会觉得佛是天生的,跟咱们本来就不一样,我们没希望了。但他跟我们完全一样。既然一样,那么他在这个世界就有衰老,示现生病,最后离开我们。但是佛陀为什么离开我们?我们说佛陀有很大的智慧,他是不是可以多待一点时间,哪怕再多待一两千年,起码待到现在让我们大家看到。我相信这种疑问不光是你我有,过去的人也有。所以在《妙法莲华经》—佛早知道你会有这个疑问,在《妙法莲华经》里,有一品叫《如来寿量品》,这一品经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佛陀为什么要示现去世呢?佛陀告诉我们:其实我的智慧生命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一直都在那里。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来示现呢?是对众生啊。打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他有很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一天都生病了,慈爱的父亲就做了一种药给子女吃,说:你们吃吧,吃了之后你们的病就好了。因为这个父亲太慈爱,所以这些子女就不好好吃,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想:反正我爸爸在嘛,不在乎。后来这个慈爱的父亲就想了个办法,他说:你们在家待着吧,我出去了。这个慈爱的父亲就出门了,出门以后他就不回家了,托人告诉这些子女,说你们的父亲出门了,不会再回来了。这些子女一看,哎呀,爱我们的父亲不在了,这个药我们要赶紧吃啊!这比喻什么?比喻如果佛陀继续住世的话,众生就会想,反正有佛在嘛,不用努力了,他不会精进地修行学习。所以佛陀他遵循这个世间的法则,他示现了无常,他没有违背这个法则。他在我们面前演示了无常的法则,同时让众生都知道了佛法的珍贵。佛,难遭难遇,要对佛生起稀有难遇的心。在《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里面是这么讲的。当然佛陀去世,这是一件大事,这件事情也与众生的福报有关。佛陀去世以前,他曾经讲过:应该我度的人,我都已经度了,还没有得度的人,我已经让他们种下未来的时空中得度的因缘。我该做的一切,都做完了。在佛陀去世前的一个月,阿难尊者是经常跟着他的,佛陀暗示了一下,说:“阿难啊,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阿难尊者按照道理来讲,他应该恳切地代表我们众生,包括你我在内,说:佛啊,您别啊,您不要,您在这个世间多住一段时间吧。但是佛经里记载,在那个时候,当阿难听到佛陀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像我们生活中讲的,他鬼迷了心窍,啥也没说。佛陀又说了一句:“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阿难又什么都没说。佛陀的一切作为,都是应众生的请求,结果阿难没有祈请,就在那一刹那,鬼迷心窍,因为阿难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佛陀第三遍又说,阿难还是发蒙。乃至于后来佛陀去世以后,僧团里有很多人批评阿难,说佛那么讲,你为什么不代表我们请他多住世啊?这就是说佛陀去世也是一种因缘。这是个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共同的福报。就是说这么好的老师,咱们没有福分碰到。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营员:我想问大和尚个问题,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改变。以前我哥哥信仰基督教,像刚才您说的一样,走着走着就走到这儿来了。自己想得比较透彻了,希望得到大和尚的加持。

明海大和尚:以前信仰基督教的,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试想:中国两千多年来,有三种主要文化,儒、释、道,中国的佛教徒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很多高僧大德很了解道家的文化和儒家的文化,有时还用儒家的文化来解释佛教,或用佛教来解释儒家。皈依,是以一个为主,其他的也没有必要否定,甚至可能还开阔你的眼界呢。所以,当你有了主心骨以后,其他的倒是更容易了,你更容易用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要把它对立。

儒、释、道这三教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现在我们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佛教怎样和西方文化和平共处。我相信,佛教徒在这方面需要学习,基督教徒更需要学习。实际上我有很多原来信基督后来信佛的朋友。

营员:阿弥陀佛,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家居士持戒是不是必须按照刚才讲的那些戒律的基本规范来执行?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犯戒了需要怎么补救?第三个是,我记得您说过,有了人身能坚持持戒,对于我们刚刚皈依的居士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谢谢师父!

明海大和尚:持戒是共同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持戒都是共同的必修课。就像大学的必修课,不是选修课,因为它是保障,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基础一样。

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犯戒了可以发露忏悔,跟师父,或者跟身边的同修。不过我教你一个诀窍,这个饮酒的戒,假如你不能持,你就不要受;如果你受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要犯,在那个时候,你在喝之前,随便对一个人,只要能听懂你话的人说一句:“我以前受过不饮酒戒,现在我不想受了。”这就把你的戒舍掉了,舍掉就没有那个问题,你还可以喝。这就是,戒律将给我们很多方便。

给你们推荐一位高僧大德。五台山有个寺院叫普寿寺,是国内最大的女众道场。普寿寺的住持叫如瑞法师,我跟她还蛮熟悉的。她对戒律非常精通。她的寺院有六七百人,井井有条,非常庄严清净。那么你说如瑞法师对戒律这么精通,她应该是很刻板的喽?不是,她非常开明,而且她做很大的事情,做了很多事业,这恰恰是因为她懂戒律,她才能做很大的事业。并不是说,这个规矩,那个规矩,最后束手束脚,什么也做不了,恰恰相反,越有规矩越好放手做事,因为没有危险,有安全感了。而且戒律里充满了智慧,教给我们做人做事怎样调和,怎样找近道,怎样绕行,很有意思。你学好了,将来你既能把事业做成,又能不犯规矩,而且大家都乐意接受。(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