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五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在诸多法门中,对于中国汉传佛教的多数信众而言,持名念佛是一个方便易行的首选法门。可是,另一方面,念佛的人虽然千千万万,但真正得滋味的人却很少。一般的情形是,初发心时念佛很勇猛,但由于功夫不得力,时间坚持不了多久,就疲懈了;即便还勉强地继续念,也多是有口无心,或觉得枯淡无味,没有亲切感。个中的原因,可能与修行者没有建立起圆顿的见地和信心有关。

念佛要得力、得滋味,必须以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为指导。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念佛之初,我们可以先借助正思维和观想,激起“四切”之心:

一者恳切心。观想自己正处于生命的尽头,只有一口气念佛的机会。此时,财富名利、六亲眷属等,都无法消解即将到来的死亡之恐惧。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佛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最后一口气的机会,以至诚恳切之心,呼唤佛的名号,祈求佛力之救助,如子唤母一般。换句话来说,我们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口气都当成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口气来珍重:这一口气把握住了,当下即可解脱;这一口气如果错过了,即有轮回之虞。念佛时,若能如此恳切观想,功夫自然得力。

二者亲切心。确信众生与佛同一心体,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佛都能如实知见。因此,念佛的时候,我们要坚信,当下这一声佛号,只要念得分明,观听得分明,我们就已经与佛发生感通: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就在佛的光照之中。对于这一点,我们内心不得有丝毫的狐疑,如是念佛,自然会觉得亲切。

三者真切心。确信念佛心即是佛,能念的是我本觉,念得分明、观听分明的是我始觉,始觉和本觉当下在这一声佛号上融为一体,此即“始本合一”,此即“母子相会”,此即“念佛之时即是成佛之时”。念的时候,只管提佛号,蓦直念去,不分别,不取舍,连“我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观得清楚”的念头都不要起,只是一任佛号在无心之觉照中来来往往,起起灭灭,此外什么念头也没有。这种用功方法,就是四祖道信禅师所说的“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如是信解而念佛,即可念念落在真实处,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就是实相念佛。如是念佛,是真念佛。

四者悲切心。确信《华严经》所言,整个法界都是互即互入、圆融无碍的;我虽众生,但我当下所念的这一声佛号,其声音亦可遍满十方法界。念佛时,我们要相信,当下这一声佛号,只要我们念得分明、观听得分明,在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的加持之下,我们累劫以来落在恶道中受苦的六亲眷属,当下即可息除苦痛,获得利益,乃至转生善道。这就是净宗大德所说的“念佛即是往生时,往生即是度生时”。通过观想无始劫以来的六亲眷属正在恶道中受苦受难,由此而生起悲切的救度之想,如是念佛,最易与佛之大悲愿海相感应。

“四切心”发起之后,念佛的基础就厚实了。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最好是能够贯彻“心念耳闻”的原则。

“心念耳闻”实际上是把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这两种“圆通”精神,捆绑在一起使用。念的时候,可以出声念,也可以默念,或者先出声念、后静坐默念。开始的时候,最好三声一组,或五声一组,通过简单地记数,可以摄心,又不至于太作意。出声念时,不宜唱念,唱念耗气,亦难持久;要自然而然地朗朗而念,从容不迫。默念时,可以微动嘴唇,心念耳闻,耳闻心声(即用耳根倾听内心的弥陀圣号之起灭)。无论出声念或默念,念时可以睁开眼睛,也可以闭上眼睛,随各人习惯或妄想之多少、昏沉之轻重而定;若妄想多、昏沉重,可以睁开眼睛念。总之,一个原则,要“心念耳闻”,充分发挥“闻性”的摄受力,防止有口无心。

以上“四切心”和“心念耳闻”的原则,以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为基础,强调出离心和慈悲心的发起,重视以平等无分别心起观,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容易得力但同时又比较省力的用功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我们随意激起了其中的某一个“切心”,然后按照“心念耳闻”的原则从容地做去,即可有效地帮助我们告别念佛不得力的枯淡无味状态。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