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五期柏林禅寺禅修七日(一)
 

柏林禅寺禅修七日(一)

罗燕倩

自1993年以来,每年的7月20日到26日,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都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今年在柏林禅寺,我们参加了以“平常心是道”为主题的生活禅夏令营,体验了七天的禅修生活,领悟净慧长老所说的“搬柴运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

7月19日 尘世古刹

七天,能否找回安宁的心?

从河北石家庄机场到赵县有着漫长的距离。车窗外的景象渐渐开阔,高楼大厦再无踪影,我知道,自己已从繁华世界中出走,去向是柏林禅寺。在那里,我们将体验如何是“平常心是道”。

傍晚时分,车子开进赵县,在一个广场前悄然停下。寺庙的门口满是人流车辆,这与我以往对于千年古刹的印象相去甚远,因为这里没有依山傍水,也没有绿水潺潺,而是处在喧闹的世间。

抬头仰望,山门匾额上端书四字——“柏林禅寺”,两边的楹联为“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涵盖了古刹千年来寺里寺外,过去未来。

山门内外,恍如隔世。

跨过高高的门槛,顿觉遍体清凉。眼前的古柏穿越千年时光,隐现在殿堂楼阁之间,有风铃声在翠绿中流动;重楼高耸,红墙飞檐,曲径回廊,各色雀鸟鸣啾着飞来跳去;游客散尽,只有过往的僧人衣袂飘飘,一切皆如画。

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微笑着招呼我们,她自称是义工,看到我提着三个包,毫不犹豫地上来接过沉重的行李,引领我们报到。我都不曾记下她的名字,却记下了那微笑。平时见惯了各行其道、神色漠然的人群,对无偿的体贴反而有些大惊小怪。人非生而知之,柏林禅寺究竟有着怎样的磁场,让生活禅的成员都透出温煦的风范?

绕行至寺庙西侧的“云水楼”,这是一长排二层红墙带内廊的仿古建筑,在义工的引领下,我们穿过了一道拱门,门上题有四字——“红尘不到”。

云水楼楼上安排女营员,楼下是男营员。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六张单人床,床上有蚊帐、凉席、薄毯,房间里没有电视和空调,桌上放了两只暖水瓶,一切朴素、井然。

启程之前曾和明影法师通过电话,这日初见,法师身着深灰衲衣,周身尽是淡淡的温和。他双手合十微微躬身,先是说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才开始交谈。我初次被人这样问候,觉得很是新鲜。后来在寺里,各位法师和居士都用“阿弥陀佛”相互招呼,也渐渐习以为常,每次听到对方的一声佛号,未语心先安,接下来的谈话也就更加和风细雨。

柏林禅寺的布局与传统寺院结构一样,坐北向南,山门和各殿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是基本对称的廊屋。沿着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殿、普光明殿、观音殿(二层为藏经楼),禅堂(西侧为问禅寮,曾是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的住所)。再向北行,便抵达寺庙纵深处的万佛楼,万佛楼与两侧的文殊阁、普贤阁构成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贯通南北东西的曲廊通往各个殿堂、寮舍(僧人住的地方在寺院里叫“寮房”),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清风细雨,在曲廊中行走既可遮阳避雨又挡风寒。

始建于东汉末年的柏林禅寺,是一座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寺院,几经兴衰,高僧辈出。柏林禅寺过去规模宏伟,而今寺的面积只相当于古刹的一个观音院。古时这里是一个鼎盛的道场,它的法乳还曾滋养过西行取经的玄奘。

柏林禅寺曾在民国年间毁于洪水,劫余的两座大殿又在“文革”期间被拆毁。1983年,净慧长老到赵县参拜赵州塔,看到当时破败的寺院,发愿要兴复祖庭。一年后,净慧长老带领几名年轻弟子入住当时仅存古塔及二十余株古柏的寺院,开始修复赵州祖庭。1992年8月28日,普光明殿落成,此后五六年间,山门、钟鼓楼、东西长廊、观音殿、藏经楼、禅堂、怀云楼、开山楼、会贤楼、指月楼、云水楼、香积楼、古佛庵等建筑相继落成。

虽几经兴衰,可宗风依旧,“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等著名禅宗公案流传至今。1992年,净慧长老适时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修行理念。1993年,柏林禅寺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举办,至今已举办了18届。

7月20日 安于当下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日出山寺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这首诗曾让我对寺院生活十分期盼,原以为出家人的生活如闲云野鹤、悠闲自在,及至我来到柏林禅寺才知道,诗人的信笔误人不浅——寺院里的生活积极严肃,刻苦自励,绝不似诗文中的懒散自在。

柏林禅寺的僧人们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多早餐,然后洒扫作务;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上午、下午和晚上,除有工作在身及其他特殊情况,都须到禅堂坐禅,共计六支香;二十二点熄灯。

寺院里的所有招呼、活动,都没有喇叭广播,也不需人去喊,完全是由法器引导。一切法器的声响都是由禅堂开始,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我学着倾听寺院生活中每一种法器的声音:钟、鼓、板、梆……每一种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言,每天在各种法器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凌晨四时十五分,柏林禅寺笼罩在夜色中。无门关(柏林禅寺禅堂)门内闪出一位值更僧人,手持木板在石头地上敲响梆子,之后有人去敲击挂在廊内的一只鱼形木板。黎明前的暗夜中,寺内的石板路上,值班僧人敲起了响板(用一个木槌击打一块木板),提示众人起床的时间。须臾,寂静的寺院顿时热闹起来,营员们起床、洗漱,僧人和居士们纷纷前往各自的经堂开始早课,步子紧凑,没有别的声音。

营员们做早课的殿宇是普贤阁,它的布局如一个回字,外围靠墙放着一圈禅凳,地面和墙壁都铺上了淡黄色的原木板,中间的地上则整齐摆放着暗红色的禅垫,每个禅垫上还放着淡蓝色的毛巾毯。大殿中央的供桌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金色坐像。大殿的正北墙上有一个巨大的符号,奇奇怪怪的样子,怎么也不认得,后来经一位居士点拨,才看出原来是个“无”字。

早晚课是出家人修行的重要保证,日复一日的念诵大乘佛教精华的经咒,烦恼的心态和习气渐渐得到净化。上殿也有上殿的规矩,男众从大殿东侧门进入,站在大殿东厢;女众则从大殿西侧门进入,站在大殿西厢。居士站在出家人的后面。五点刚过,鼓、钟、磬、木鱼声响起。营员们在僧人的带领下,双手合十,随着低沉和缓的佛乐,诵念经文。刚开始,我跟不上法师们流畅的梵唱,于是安静地聆听,感受着法师们无喜无悲,无感无伤,无以名状的悠扬佛号。

开营仪式上,终于见到了净慧长老,一位博学、慈祥、可亲的长者。在长老的开示中,佛法不再被束之高阁。净慧长老提出“生活禅”,即在生活中参禅,禅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就是生活本身,也只能在生活中落实。
只要善修,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净慧长老提示生活禅宗旨说:“所谓生活禅,即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人生,圆满人生。”

诗文中的出家人生活如闲云野鹤,悠闲自在,但真正的寺院生活则是积极严肃,刻苦自励。“在这里就算累一点,但心里很踏实,也特别高兴。”在寺中服务了十七年的刘居士说,近十年来她都不曾生过病。

在柏林禅寺的生活,一切都有规矩,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休息,用餐不能跷脚,吃饭不能剩一粒米,说话不能大声喧哗,打招呼也是标准姿势——双手合十微微躬身,先道一声“阿弥陀佛”。在这些细节中,营员们体会到惜福心、感恩心和惭愧心。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